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村莊合并與治理

一 永順村的淵源與合并史[15]

(一)集市與梨園的歷史傳說

從人口和地域看,永順村的主體部分是原來的呂集村,它的自然莊數、地域數以及人口規模都是最大的,現在村民口頭上還是叫呂集。據調查,呂集頗有歷史淵源,據說已有500多年歷史,原本是一個集市,又是交通要塞,東至馬店孜(鎮)、胡集(鎮),西至王老人集(王人鎮),南至阜陽插花(鎮),北至王市(鎮)都有客商來往。當時集市非常繁華,有多家飯店、商鋪和糧鋪,還有說書場、戲園。

相傳清朝光緒年間(100多年前),本地一呂姓富豪喜得貴子。此子便是村民呂學義的祖上,自幼愛好異常,長大成人后,獨愛流連于戲臺之間,常與戲子為友。一日呂氏前去聽曲看戲。一般看客不過是湊熱鬧,他自幼喜歡戲曲,不僅聽出超絕的唱功,更能體味戲文的辛酸苦辣。呂氏臺下與戲子一見傾心,形影不離。由于世俗偏見,門第有別,一個是富貴纏身,一個出身梨園,天生妙嗓但寄人籬下,最終迎來分別之日。為紀念他們曇花般的愛情,他遍植梨樹,梨園梨樹有很多品種,如細梨、蜜梨、酥梨、紅梨、雪春梨、鴨梨等,故而呂集又稱“梨園”。新中國成立后,梨園交于集體,后來又分到戶,逐漸砍伐殆盡。如今,梨園舊址已建起學校,原稱梨園小學、呂集小學,現為呂集教學點。幸運的是,目前校園內仍存活一棵老梨樹,每年都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是梨園之鄉的象征。除此之外,過去的集市和要塞已經蕩然無存。

(二)兩次村莊合并

永順是一個較為現代的名字,而當地的地名一般都比較傳統或“土”。這是因為,永順村是兩次村莊合并后形成的。第一次村莊合并發生于2004年4月,由原呂集村和徐大村合并;其中,原呂集村共11個自然莊,徐大村共4個自然莊,合并后共計15個自然莊,命名為呂集村。第一次合并主要是應政府要求而進行的。這兩個村雖然接近,但是它們中間被鄰近的部分阜陽市地域分割開,往來和管理不方便;也有人說兩個村之間存在矛盾,不便于管理。原徐大村位于原呂集村的西北方向,現在屬于徐寨村的一部分,處于該村的南部。徐大村對于利辛縣或永興鎮來說都是地處更為偏遠,無論是與呂集村還是徐寨村的其他自然莊都還有些距離。于是,2008年進行了第二次合并。這次合并,先將原徐大村的4個自然莊從呂集村分離出來,并入徐寨村;再將呂集村與位于其東北方向的老家村合并。原老家村共有5個自然莊,合并后合計16個自然莊。第二次合并時,呂集和老家兩個村對于合并后的村名產生不一致意見,最終在鎮黨委調解下,決定合并后的村重新命名,并最終定為永順村——永遠平安、順利的新村[16](見表1-7)。

現永順村的16個自然莊中,屬于原呂集村的11個自然莊分別是呂營、呂寨、蘭寨、蘭牌坊、蘭燈莊、周莊、徐小莊、蘭關灘、高莊、徐腰莊、化莊;屬于原老家村的5個自然莊分別是老家、窯后、瓦門樓、九莊、橋口。第二次合并時,原呂集村人口約3400人,原老家村人口約1800人,合計5200余人。村莊人口增長緩慢,10年間僅增加了不到200人。2017年11月利辛縣進行“村改社區”,永順村變更為永順社區。由于本研究自2016年底開始,因此報告內仍習慣性稱為永順村。在地圖上看,原呂集村和老家村自然莊分布都相對集中,中間有較為明顯的田野分割。一直到村改社區之前,雖然行政村發生了變化,但是自然莊一直未變。但是當前,村內正在進行新村建設,也許若干年后,自然莊布局也會發生變化。

表1-7 永順村兩次合并情況

二 合并后的村莊治理

(一)三次“兩委”選舉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基層最基本的治理機制就是村民自治,最基本的治理結構就是“一會兩委”,即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和村黨支部委員會(或黨總支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后兩者分別簡稱黨支部(支委)和村委會(村委)。村民自治的直接法源是1998年制定和2010年修訂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簡稱《村組法》),《村組法》的上位法源分別是《憲法》和《黨章》。《憲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組法》就是對這一條款的落實。《黨章》規定,村級黨組織領導本地區的工作和基層社會治理,支持和保證經濟組織和群眾自治組織充分行使職權。這一條寫入《村組法》總則,確立了村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使基層黨組織與自治組織的關系類似于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關系。《村組法》還規定了村民代表會議的性質、村民代表會議的組成和職權,以及村委會與村民會議的關系。因此,《村組法》實質上是一部未命名的村民自治法,搭建了村內“黨支部—村民(代表)會議—村委會”的治理架構,類似于各級政府的“黨委—人大—政府”架構。《村組法》還規定了村建立村務監督機構,向村民代表會議負責。

在此概述村民自治機制常識,是想表明,一個合理的村莊治理結構對于村公共事務的運行和管理有著重要價值,包括選對合適的人和形成順暢的運行機制,這是我們考察作為合并村的永順村的村民自治的切入點。已有的研究表明,村莊合并后的治理往往要經歷一段調整甚至沖突和適應的過程,例如本報告將要進行比較的霄坑村。[17]同樣地,永順村也未能幸免。自從2008年第二次合并以來,永順村已經開展了4次“兩委”換屆選舉,這里先呈現前3次選舉的結果(見表1-8)。

表1-8 永順村三次村“兩委”選舉結果

第一次選舉發生在2008年并村之后。由于已經找不到資料,所有信息基本上來自當事人的回憶。大體上,當時兩村剛合并,形勢比較混亂。一種說法是,呂集村又大又落后,而老家村比較小,治理得也比較好。所以,第一次選舉時,黨員選出了支委會和支部書記;但是沒有舉行村委會選舉,而是由鎮黨委指定一位黨委委員主持村委工作。對此還有別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未選”。來自呂集的一位年輕的前主任呂某得到鎮黨委的支持,自己也愿意選,但是由于一些個人原因,估計選不上;如果要搞選舉,能選上的可能是“蘭百萬”,[18]而這又不是黨委愿意看到的,于是出現了不選舉的情形。另一種說法是“投票無效”,就是進行了投票,但是選票未過半,選舉不成功,才出現了由黨委指定支委委員負責村委工作的情形。這次選舉的支委中,李月新為書記,李香民、高明才、李子臣和蘭云發4人為委員,李子臣作為前老家村的村主任,被指定承擔村委工作,但是并不存在一個選舉產生的村委會。

第2次選舉發生于2011年。這次選舉是按照規范程序進行的,支委和村委換屆同時進行。支委換屆采取“兩推一選”方式,分別由村民和黨員推選候選人,再由黨員投票選出支部委員。村委換屆采取村民無記名海選候選人,再由全村有投票權居民投票選出村委委員。村辦公室目前已經找不到當時的投票記錄,根據回憶,當時有選舉權人數3200人,參加投票人數約2300人。支委和村委成員都成功產生,李月新連任支部書記,支部委員變動一人,李連明替代蘭云發。高明才擔任村委會主任,蘭思軍和徐影為村委會委員。徐影是女同志,以前是計生專干,相當于婦聯主任。蘭思軍是外出經營小有成就后回鄉的。2008年選舉未能進入“兩委”,2011年進入了。據說,這次村委會換屆時,來自老家村的總支書記李月新希望來自呂集村的高明才參選村主任,以便使村班子成員比較均衡。高明才也指出,雖然自己的老父親當了一輩子村干部,但是本人并不愿意擔任正職,是被動員之后才參選的。

2014年進行了第3次選舉,選民人數與投票人數與上次相似。這次選舉結果較為穩定,略有變化。李月新和高明才分別繼續擔任支部書記和村主任,支委有3人維持不變,李香民退出,[19]蘭思軍由村委委員變為支委委員,呂少山接替李連明。村委委員則由徐影和趙利擔任,均為女性,并且都是過去的計生專干。

(二)當前的村治結構

當前的永順村治理結構由三套機制組成。首先是村民代表會議,在這里叫群眾代表,由110位村民代表組成。村民代表在支委換屆與村委會換屆之間由各村民組推選產生,每15戶1個代表。《村組法》規定村民代表會議由村民代表和村委組成,由村委會主任召集。在有些地方,村委委員是村民代表的一部分;但是在永順村,村委委員沒有被列入村民代表名單。村民代表會議下設監督委員會和民主理財小組。監督委員會由3人組成,均為村民代表(見表1-9);民主理財小組由5人組成,包括3位村民代表和2位“兩委”成員。其次是村黨總支及相關設置。黨總支由支部書記和4位委員組成。開展脫貧攻堅以來,上級下派了第一書記。黨總支之上設有由32位黨員組成的黨員代表會議,之下設有2個黨支部和6個黨小組。7位村“兩委”成員均為黨員代表。最后是村委會,由主任和兩位委員組成。

表1-9 永順村監督委員會基本情況

數據顯示,調查期間的7位村“兩委”干部,總體上年齡偏大,50歲以上6人,最大的已經60歲;但是文化程度尚可,包括5位高中(中專)和2位初中文化。從接觸情況看,村干部知識較為陳舊,整體文化素質偏低,計算機等信息化、辦公化水平較低,觀念意識缺乏。永順村實際治理機制的鮮明特點是“兩委”分工不明顯,總支書記和村主任共同主事,7位成員按照村域網格化管理,分工包片負責不同的自然莊(見表1-10)。村內的16個自然莊劃分為22個村民組,各莊村民的大小公共事務均由包片村干部負責。

表1-10 永順村“兩委”人員基本信息及分工情況

(三)村治工作開展情況

大體上,在2014年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前,村“兩委”成員相互支持配合、分工協作的意識不夠強。受年齡、學歷、能力等因素制約,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對上級黨委、政府的相關政策措施很難說能夠弄清、吃透。“兩委”基本上只負責基本公共事務和上級交辦、要求的工作,工作沒什么計劃,缺乏村發展長遠規劃,發展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發展理念、重點不突出,抓手不具體,導致發展較為滯后。開展精準扶貧后,在相關支持政策的作用下及第一書記帶領下,軟弱渙散的局面有了較大的改觀。

對于村里的日常工作是怎么開展的,村干部也不大能講得清楚。根據2018年7月對高明才主任的訪談,村干部工作除了扶貧和發展產業,主要是收繳合作醫療費和養老保險費,處理老人、病殘家庭的一些實際困難,以前還有計劃外生育社會撫養費征收工作等。過去的村部是一座獨立的小院,位于老家莊,內有一幢兩層小樓。日常辦公在一層的兩間辦公室,小房間有3個辦公座位,大房間則是辦公和會議兼用。我們每次去調研,都能看到干部們要么在大房間整理材料,要么到自然莊里辦事。2018年,村“兩委”已經搬到位于新村的、新建的辦公樓。為了了解村“兩委”工作情況,我們整理了他們的會議記錄。2017年,我們查詢到15次會議紀要,其中有10次與扶貧工作直接相關,這說明目前永順村的工作重點就是扶貧工作(見表1-11)。由于當前勞動力外出務工較多,平時召開村民大會與村民代表會議次數較少,即使召開,到會人數也較少。但黨小組會議與黨員代表會議召開次數相對較多。村監督委員會的主要日常工作是組織村民代表對村民委員會執行工作情況進行監督。

表1-11 2017年永順村“兩委”會議主要議題情況

三 能人型后備干部培養

2016年底以來,為解決村級干部隊伍年齡老化、文化層次低、結構不合理等方面的實際問題,永順村制定了村級后備干部培養工作方案,開展了村級后備干部的培養工作。村里組織了摸底排查,摸排對象以村民組長、返鄉大中專畢業生、致富能手為重點。根據村“兩委”任職條件,對他們進行綜合考察,逐一篩選,登記在冊,把各個方面都符合條件的人員確定為村級后備干部來進行培養。

2017年,永順村正式列為后備干部的有2人,分別是呂岳和李勇;另有2人被列為考察對象。呂岳,1990年出生,中專學歷,2017年發展為預備黨員,是致富帶頭人,從事泥鰍養殖。李勇,1979年生,中專學歷,之前外出打工,目前為永順村的扶貧專干。后備干部培養的主要方式是參與相關黨建活動,包括學習討論、“三會一課”等。村里還支持他們發展相關產業,帶動農戶致富。

村里的兩位后備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是比較強的。90后青年呂岳,畢業后回家養起了泥鰍,不僅自己致了富,還帶動了20多戶群眾脫貧。其實,呂岳上學時學習的是機械專業,2009年畢業后在外地找了一份很不錯的工作。2015年,他在合肥的一些地方看到養殖泥鰍很有市場,便學習了養殖技術,回家鄉和父親呂東海[20]一起建設了50畝水塘,開始養殖泥鰍。2017年,永順村黨總支將呂岳列為后備干部進行培養,目前已是預備黨員。李勇在扶貧專干崗位上干得不錯,永順村的扶貧檔案在全縣都是最好的,2018年在村總支換屆后李勇成為總支委員。


[1] 數據來自利辛縣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lixin.gov.cn/2670249.html)。由于“村改居”,“居民”人數會增加,但是未改農業人口屬性。

[2] 全國平均數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3] 由于數據限制,無法計算2017年的家庭結構比例。

[4] 核心家庭指由一對夫妻和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指由連續兩代夫妻及第二代的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多人家庭的其他類型皆歸為聯合家庭。

[5] 根據永順村人口身份證登記資料整理。

[6] 水產養殖面積到2018年增加到200畝左右。

[7] 以6893畝為基數。

[8] 資料來源于村級調研問卷。

[9] 資料來源于與村會計座談。

[10] 2018年春節期間,筆者還被一位永順村居民拉進一個拜年群里。

[11] 數據來源于呂集教學點調查。

[12] 根據村級訪談,目前村級層面一般沒有進行科學統計,農民人均純收入等收入指標,僅在上級需要數據時大致估算一個“對外公開發布”的數據。永順村在2016年前估算時考慮本村仍然是貧困村,而2016年后是非貧困村。因此,2016年收入數據與2015年相比增長較快。

[13] 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已剔除有高額支出的1戶。

[14] 系數代表等級,其加總值或平均值不具有絕對值意義,但是橫向比較可以判斷滿意、變化等程度的高低。

[15] 呂集村資料來源于與第二次合并前的呂集村村支書座談。

[16] 此次一共給三個村重新命名,分別是永興、永順和永安。

[17] 檀學文等:《霄坑是怎樣煉成的——安徽省霄坑村調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18] “蘭百萬”是當地村民給蘭思軍起的一個綽號。

[19] 李香民是并村前的老村干部,并村后又在村里干了兩屆。離任后,他繼續被聘為村會計,是重要知情人。

[20] 呂東海即村內農機合作社和百川農業公司的負責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汾西县| 盐边县| 天气| 芜湖县| 海门市| 无为县| 江都市| 洪雅县| 林西县| 从化市| 峨山| 浏阳市| 内丘县| 临沧市| 张家口市| 江口县| 明星| 天台县| 合山市| 弋阳县| 白山市| 黑水县| 曲松县| 皋兰县| 布尔津县| 榆社县| 辉南县| 岱山县| 江西省| 弋阳县| 舒城县| 蒲江县| 岑溪市| 桃江县| 南安市| 波密县| 大姚县| 中方县| 奉化市| 博客| 安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