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微信貸業務前沿:適度與錯配
- 王進成
- 1790字
- 2025-04-07 15:53:20
第一章 小微企業群體及其生態環境
小微信貸業務從業人員在貸前調查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單一民營企業主開設多家法人經營主體的現象,且其經營或控制的多家法人經營主體的經營范圍相近甚至完全一致。除部分企業法人代表為貸款者本人以外,還時常會遇到關聯企業法人代表為借款人直系親屬或配偶的情形,此類與實際控制人相關聯的企業中除小部分是為借款企業提供上下游供銷業務以外,相當大比例的企業所經營的業務范圍與借款人以及借款企業當前經營范圍近似甚至完全一致。此種現象在民營企業中極為普遍。要深入了解其多頭注冊、重復經營的真實原因,防止和規避其轉移資產逃避債務的風險。這需要從民營企業演化的歷程著手。
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對貿易、生產制造、建筑、種植養殖等行業的管理,包括融資管理等,曾經分屬多個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門。這些部門按照各自被賦予的職責,對所轄行業采取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化條線管理的模式,并在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實行跨部門條線式的分業監管。21世紀初,繼汽車金融、集團內部融資業務的財務公司陸續獲準成立,2007年村鎮銀行、小貸公司乃至擔保公司相繼降低準入門檻以后,不僅金融業混業經營現象蔓延,部分國有企業也開始利用其上下游產業鏈的優勢,開始依托原有渠道進行橫向、縱向延伸,不僅在原主營業務上下游進行產業鏈擴張,實行集團化運作,在集團內部也開始成立財務公司,實行資金調撥和成本核算,在銷售返點和賬期及付款方式掛鉤的基礎上,對依托本集團主營業務的上下游開展供貨、分銷業務的中小微企業開展投融資業務。
以生產制造類集團公司為例,其對上下游合作企業的業務滲透與合作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實現:一是海爾式的將原有企業內部各個生產單元向外拆分成獨立的企業法人,對原核心主營單位實行合同制采購供貨,原拆分單元成為新法人之后實行獨立核算,從而形成以主業為依托和以主營企業為核心的分散式產業集群;二是某個區域性企業由于規模和市場逐年擴大,對上下游配件或服務供貨的需求也隨之擴大,從而帶動區域周邊部分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壯大,如蕪湖奇瑞汽車、玉林玉柴集團等。在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供貨結算以及與分銷商合作的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來賬期約定與資金結算問題,而上下游之間的商業貿易、賬期結算與成本核算自然延伸為周轉期限和融資成本問題。由此看來,上下游之間的產業鏈貿易,由應收應付款賬期所形成的商業自融資,與民間融資和民間借貸相伴相生。
從管理上看,改革開放以來,從政企分開初期的分業經營管理到目前混業經營的變化,在對企業主稱謂的變遷上也可以明顯感受出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生產企業主,稱為廠長;貿易型公司法人,稱為經理;銀行法人則不論其總分支機構大小,一律稱為行長。自21世紀以來,官方稱謂中經理、總經理遍天下,民間中小微企業中,則只有老板、打工仔之分,對應的是公司的股東與職業經理人的稱謂。職業經理人,如廠長、經理、總監等,均歸于打工仔一類,但往往在前面加上高級二字,以示區別。
對前述小微企業主涉及多個關聯人以及關聯企業的普遍現象仔細觀察分析可以發現,其與中小企業分類以及相關的政府補貼、稅收優惠政策有關。小微企業生態及相關金融環境,乃至社會就業擇業以及游走于民間灰色地帶的邊緣社會群體的生存狀態,均與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尺度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系。在政策的傳導與執行過程中,由于垂直管理中相關部門之間制定和執行政策不完全協同以及受益對象之間的博弈和羊群跟風效應,部分維護國計民生的戰略政策的扶持效力會減弱,甚至在個別行業或區域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作為世界性金融難題,小微信貸業務的高風險性一直與融資難、融資貴相互伴生、互為因果,其根本原因普遍被認為是小微企業經營信息不對稱。在民營企業業務實踐中,除了財務制度不健全、成本支出混亂,以及普遍存在的個人資產與企業資產混用現象外,家族企業以及內部人控制甚至企業關聯交易等因素也推高了經營風險。此外,小微企業資產積累緩慢,企業主對行業周期、技術更新換代研究和了解不足,缺乏市場前瞻性,抗風險能力較弱。銀行等金融機構,相對而言擁有充足的人力資源,對技術、市場、行業可以進行比較充分的研究,從而可對小微企業主的資產積累過程和現狀進行充分的了解和貼近實際的風險判斷,但融資活動中面臨的財務收支,以及關聯企業之間關聯交易等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一直難以消除,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扶持政策協同和民營企業生存環境的演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