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國對策
- 李揚主編
- 3394字
- 2025-04-07 15:52:49
“一帶一路”:全球化新探索
這些新探索其實大家也看得非常清楚,全球化帶來了殖民主義的崛起以及一系列國際援助,最著名的是“馬歇爾計劃”。我想跟大家探討的是全球化的跨國公司理論,其實全球化是跨國公司的全球化過程,從東印度公司開始,它就意味著政府擴張,同時每一次擴張背后都是一個跨國公司建成的過程。
在經濟學和商學領域,最著名的跨國公司理論就是GVN(全球價值網絡),我們現在提出的微笑型曲線、上移價值網絡、增加附加值都是基于這一套理論的。跨國公司理論最重要的研究是20世紀50年代哈默爾時代開始探討“如何在非控股條件下進行全球化擴張”,就是說不需要等到股權占60%~70%再進行擴張,這樣的全球化擴張非常困難。在歐美,20世紀四五十年代重新審視跨國公司進行全球擴張時提出了“跨國公司控制理論”,其主要探討的就是如何在后發國家進行少量投入且仍可以實現權限控制。
首先是當年最著名的壟斷優勢理論。技術壟斷和產業壟斷優勢使跨國公司在一個國家即便只控股10%,也能利用當地對其技術的嚴重依賴掌握百分之百的話語權。該理論強調了非股權控制理論,以壟斷技術優勢作為控制基準,這是跨國公司理論的一大核心。1995年,我在《經濟研究》上發表了一篇跨國公司的案例分析——“北京吉普案例分析”,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看一看,講的是跨國公司如何對一個技術相對比較落后的地方進行控制,為什么投入10%~20%就能實現嚴格的控制。
其次是轉移定價理論,如果跨國公司基于技術壟斷優勢實現了對某一領域的控制,接下來就依靠轉移定價而非分紅將收益吸收到母國。例如,在全球基于廉價勞動力吸收收益,不僅能進行生產控制而且可以在全球范圍獲得廉價資源,最終依靠轉移定價把利潤全部吸回母國,所以對全球化的跨國公司的研究是非常有價值的。
最后是基于價值鏈的全球價值網絡(GVN),包括我們現在看到的行銷分銷體系都是以其為基礎的,全球價值網絡針對的是有錢人群,以能掙錢為基準。
這三個跨國公司理論告訴大家,對投資國的控制來自早期的技術壟斷以及后期的各類規則、資本與金融服務等,再通過轉移定價和全球價值網絡滲透到富裕地區的行銷進行利潤汲取。所以,發達國家的跨國網絡體系的最大特征就是將大量利潤轉回母國,最著名的理論是“中心-外圍”理論。“中心-外圍”理論,包括我們當時所用的“依附性道路”理論,都在強調外圍國家只是配合中心國家進行工作,其發展伴隨整體且大量的利潤外移,所以在這種條件下,全球化的基準利益是跨國公司為了在全球進行更大規模的套利和利潤汲取進行分工。
其中,一個比較柔和的模式就是所謂的“黑字環流”理論。日本曾在亞洲共同體中起了很大作用,“黑字環流”理論是日本開啟的一種亞洲新分工模式,指的是巨大的貿易順差造成的黑字在亞洲區域進行環流,其作用比“馬歇爾計劃”更強大,中國也是很大的受益者。該理論的內容是,日本通過貿易獲得收益,然后政府通過日元貸款和基金貸款支持后發國家,指定后發國家采購日本的設備進而形成產業分工。“雁形分工”加上貿易“黑字環流”使得亞洲區域實現了技術的更新和發展。所以,我們現在回顧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這一套“黑字環流”理論加上貿易的拓展以及產業的轉移,使得日本能夠生產最高精尖的產品,同時也帶動了區域發展。這本質上反映的也是一個跨國公司全球化的價值邏輯,但是與原來跨國公司純粹汲取利益相比分享了更多的好處。“黑字環流”理論對日本的產業升級和周圍地區的產業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梳理了一些微觀的內容,但中國關于“一帶一路”的探索使用了完全不同于這幾大理論的模式,目前已經形成包含70多個國家的合作體系。剛才我說過WTO是全球性的,談判非常費力,后來出現了TPP等區域談判。所以,中國沿著區域談判的角度進行了“一帶一路”的嘗試,現在“一帶一路”成為一個更為全球化的過程,從原來的近鄰合作擴大范圍,形成了區域合作模式和金融服務體系,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等金融服務機構。中國人民銀行也在這些沿線國家進行貨幣互換,形成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性影響。在G20峰會和APEC峰會以后,中國開啟了新的國際化進程,其遵循的理念不同以往,包括中國先開發、普惠、構建全方位互聯互通等一整套內容,其中包容發展、使人民共享成為這次全球化的主題。
基于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現在很難繼續了,近年來,全世界經濟學家對此達成了較為悲觀的共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看到了收入兩極化,而跨國公司的全球性拓展實際上使得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原有的全球化模式由于共享問題越來越難以為繼,所以20世紀70年代盛行的“中心-外圍”理論目前在很多國家重新抬頭,“中心-外圍”問題和汲取模式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所以很多國家一談到加入區域性談判都覺得不合適。
近幾年,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也發生了很多根本性變化,過去傳統的以制造業為基準的跨國公司越來越多地跌出了世界500強榜單,而進入榜單的后發國家和其他國家越來越多。所以在發達國家,傳統工業化的跨國公司理論也受到很大挑戰。現在很多跨國公司主要從事服務業,市值最大的幾個跨國公司幾乎沒有來自制造業或能源行業的。新的區域性談判很多都和服務貿易國際化有關,而服務貿易國際化最大的特征就是規則先行。因為服務業和標準化商品有很大不同,如果沒有一套統一的產權保護規則和糾紛仲裁規則,服務業是很難發展的。所以,最核心的就是產權保護規則,我們的自貿區也是這樣,中國也因此成立了第一個知識產權法庭。服務業的規則比WTO復雜,和標準化商品的全球化談判完全不同,它更多需要的是經濟發展水平較為接近的國家間的規則談判,以使服務貿易體系比較好地擴展,所以不管特朗普如何反對,服務業的規則化都是未來全球化的熱點。跨國公司從制造業公司向服務業公司轉變后,全球化的進展必然還會沿著規則體系一體化繼續前進。
而“一帶一路”的擴展恰恰使用的是不同的方式。中國周邊的國家處于工業化啟動階段的居多,而中國在工業化方面又有較多的先進經驗,這些經驗對“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后發國家都適用,同時中國也在“一帶一路”的一般條款方面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規則,而發達國家探索的是與后發國家需求差異比較大的基于服務貿易的規則談判。這樣一來,我認為全球化不是停滯了,而是被更多的發展特征分割了,所以才越來越難,過去是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規則“一統天下”,現在則變為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區域環境的不同規則的探索,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認為,中國近三年的探索把中國的經驗復制到“一帶一路”之中。第一,我們經常說“想致富,先修路”,這是中國的準則,也是后發的偉大準則。沒有發展何談貿易,哪有價值流、現金流?“想致富,先修路”的思想是中國多年來最成功的經驗,這不是發達國家愿意接受的。中國特別的地方在于,在貿易前或者開發前提供公共基礎產品,以使一個地區發展起來。中國“一帶一路”的模式可以總結為先置入區域性公共產品,這種區域性公共產品能夠推動區域間合作。修路是落后地區的重點問題,各個地區接壤的都是窮的地區,修路是一種特別適合的新的開發狀態。有了路就方便很多,貿易的可能性也變大了,這是中國提供的第一個全球化經驗,使很多地區受益。
第二,強調共享發展的理念。中國采取非常強大的貿易平臺模式,與跨國公司的價值鏈體系有很大不同。比如,沿著“一帶一路”往歐洲走或者往亞洲走,都能看到義烏商城的影子。義烏商城是一種商品集散平臺,其作用是互通有無,它能使周圍廣泛的小生產者和小商人進行平臺性交易,這也是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模式。中國的淘寶采取的也是貿易平臺模式,阿里巴巴現在也開始在“一帶一路”領域進行探索。在現在全球交易中,中國連續三年增長最快的出口是電商跨境貿易出口。裴長洪教授做了很多這方面的研究,專門討論中國的貿易方式現在如何強烈地在后發國家替代跨國公司的GVN。中國的電商貿易是一個特別典型的平臺服務,小商家都能參與到電商平臺里,所以它是一種可滲透到落后地區的新的國際化貿易方式。跨國公司一定要找掙錢的地方,要找人口聚集的地方,而平臺貿易模式往往是滲透到比較落后的地區,還能在那里汲取營養,所以這是中國新貿易模式的一個很大貢獻。
第三,中國引領的開發區模式。現在開發區模式在全球很多地區生根發芽,其發展結合一些中國的公司,也吸納了一些海外的當地公司,中國引領新的全球化的經驗,其好處現在已經很明顯了,特別是使貧困地區有了共享發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