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國對策
- 李揚主編
- 1176字
- 2025-04-07 15:52:48
【聚焦】區域公共品提供與合作網絡:“一帶一路”的中國發展觀
張平

經濟學家研究“一帶一路”的極少,可以說“一帶一路”剛提出來時的定位就與經濟學無關,它是以外交策略為導向的。外交策略之外,輔之以金融策略,成立了一系列金融組織,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所以關于“一帶一路”問題的研究大致屬于外交和金融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一帶一路”也主要集中在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和歐洲研究所。經濟類研究以WTO為基準,延伸到區域談判,進而延伸到“一帶一路”,形成了所謂的區域性討論。中國也提供了區域性討論,落地在商務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商務部網站專門有一個重要的欄目是關于“一帶一路”進展的。因此,“一帶一路”問題的研究路徑在中國是從WTO到區域談判再到商務部的。
裴長洪研究“一帶一路”主要也是以WTO為起點,但是他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在三個世界劃分以后的又一次外交劃分模式,也就是以“一帶一路”來看世界,那么與以往不同,“一帶一路”的連接者、合作者是我們對世界看法的基礎。歐洲研究所的黃平討論得更多的是如何在貿易體系和外交體系下達成一種共識。因為外出訪問探討時,伊朗人曾非常直接地問“一帶一路”到底是什么?能不能一起形成“亞洲共同價值觀”?他們希望與中國共同提出更具集體主義形態的以家庭社區為基準的亞洲的價值觀。所以,外交領域就開始有了外交的觀察視野以及外交的觀測點;經濟領域沿著WTO到區域談判來進行研究;金融領域則主要是一整套基礎設施投資,這就形成了“一帶一路”的三大體系。
經濟學家應該怎么探討“一帶一路”?從最初國際上發表的論文來看,大量文章都在研究提供區域公共品以后,對這個區域的發展有什么好處,使用的模型也非常清楚。最近,亞洲開發銀行提供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亞洲一體化》,討論了貿易對亞洲增長的彈性影響,講基礎設施對各個區域相互發展的作用,并使用目前空間經濟學最重要的“重力模型”來進行區域分解和估值,這套模型已經非常成熟了,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也大多使用這套模型。
其實,從我個人的研究來講,感覺不知道從哪下手好。由于要進行一些國際宣講,所以選擇了這樣一個角度,就是區域公共品的提供和合作網絡,原因在于我曾長期研究跨國公司理論。從微觀層面來講,全球化理論其實就起源于跨國公司理論,跨國公司在全球征伐后政府又給予一套新規制配合。跨國公司發展到哪里,與之配合的基本制度規則就發展到哪里,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再加上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自我實踐有一定的認識,所以我覺得中國現在有兩套理論:一是剛才李老師講的,全球化不光在政治層面上失敗,在經濟層面上也失敗;二是跨國公司理論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恰恰是中國發展的經驗可以彌補的。我今天的講演主要是和大家一同梳理其中的脈絡,并不代表我在這方面有多么獨特的見解,這只是一個研究的視角,這個視角的研究要深化還需要一系列理論上的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