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小結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銀行業銳意進取、砥礪前行,承受住了國內外經濟環境波動、行業資產質量堪憂、利率市場化深入推進、社會融資渠道多元化、金融科技競爭考驗等多重壓力,始終堅持以黨建工作引領行業發展,堅持立足國情實際,堅持市場化原則、問題導向,以風控為本,穩中求進,從“跑馬圈地、高歌猛進”到“集約經營、價值創造”,全面、持續、漸進式深化改革,通過逐步調整經營結構、轉變增長模式、改革體制機制、創新發展動力,實現了行業規模與盈利水平的穩步增長、治理水平與綜合實力的顯著增強、風險管理與服務能力的持續提升。

一 行業規模與盈利水平穩定增長

(一)形成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

截至2017年底,我國銀行業機構包括1家國家開發銀行、2家政策性銀行、5家大型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34家城市商業銀行、1262家農村商業銀行、17家民營銀行、33家農村合作銀行、965家農村信用社、1家郵政儲蓄銀行、1562家村鎮銀行、13家貸款公司以及48家農村資金互助社,構建了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銀行機構體系。

(二)行業規模躋身世界首位

1978年底,我國金融業資產總量為3048億元人民幣;2007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量達到52.6萬億元,比改革初期增長了170多倍。2016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規模攀升至232.3萬億元人民幣,美國、德國、法國和日本銀行業規模分別僅為中國銀行業規模總量的50.2%、24.7%、26.3%和27.4%,中國銀行業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工、農、中、建四家大型商業銀行均位列全球資產排名前五名;2007~2016年,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增速為364.2%,同期,美國、德國、法國和日本銀行業分別僅為28.6%、-26.6%、-16.2%和35.7%。

(三)盈利能力保持較好水平

銀行業作為金融業的主要組成部分,雖然隨著競爭加劇,2011年以來,行業ROA、ROE均較之前有所回落,盈利逐步回歸理性,但仍保持較好水平,2017年底,中國銀行業資產利潤率達0.92%、資本利潤率達12.56%。橫向來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銀行業盈利水平明顯下滑,而中國銀行業則保持了較好的盈利態勢,2010~2016年,美國、歐元區和日本銀行業的平均ROA分別為0.96%、0.4%和0.33%,同期,我國銀行業平均ROA為1.2%。同時,中國銀行業的盈利結構不斷優化,非息收入占比持續提升,從2011年的19.3%逐年提升至2017年底的22.65%。

二 公司治理日趨完善

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銀行最關鍵、最根本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銀行行穩致遠、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在40年金融發展歷程中,我國商業銀行順應產權結構的不斷改革,公司治理體系日趨完善,有效提升了組織資源配置效率。

(一)公司治理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現代銀行制度,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全過程,充分發揮黨委在“把方向、謀戰略、抓改革、促發展、控風險”等方面的作用,堅持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合理界定不同治理主體的職責邊界,將黨管干部原則與投資者權益保護、經理人的職業化協調起來。

(二)“三會一層”履職能力逐步強化

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設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建立了董事會主導下的現代公司治理組織架構,形成了較為規范的董事會運行制度,董事會作為股東的代理人,對股東承擔責任,負責經營活動中的重大決策,聘任經理人。經理人采用聘任制,負責日常經營。監事會負責對董事會和經理人進行監督。“三會一層”之間形成相對有效的制衡機制。

強化股權管理 不斷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1999年,巴塞爾委員會以OECD《公司治理原則》為基礎,制定了《加強銀行公司治理的原則》,該原則確定了銀行公司治理的一般性框架。之后,巴塞爾委員會根據歷次金融危機暴露出的問題,先后于2005年和2010年對該原則進行了修正和補充。中國銀監會在2013年7月發布了《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2018年1月,銀監會出臺《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在股東責任、銀行職責、信息披露、監督管理等方面對股權管理事項做出了規范,對完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實施穿透式監管,強化關聯交易管理。除直接控制外,部分企業往往繞道間接控制、共同控制等途徑取得商業銀行的話語權。通過對股權的穿透式管理,在股權結構及關聯關系清晰透明的情況下,銀行股東難以再通過迂回的資本運作方式謀求商業銀行的控制權,股權代持、隱形股東、不當關聯交易等現象全面暴露于陽光下,利益輸送及風險傳染將得到極大遏制。

二是注重發揮董事會職責,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商業銀行董事會承擔股權事務管理的最終責任。董事會需要注重對股東資質的審查,按照穿透管理原則對股東、實際控制人、關聯方、一致行動人、最終受益人等信息進行核實,準確識別關聯方并加強關聯交易管理,定期對主要股東履行承諾事項、落實公司章程等情況進行評估。

三是強化信息披露,提高股權透明度。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實施是提升商業銀行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商業銀行應當建立和完善股權信息管理系統和股權管理制度,做好股權信息登記、關聯交易管理和信息披露等工作,還應對主要股東信息變動情況進行及時、準確的披露。

(摘自曾剛、賈曉雯《完善公司治理強化股權管理》,《中國銀行業》2018年第3期)

(三)注重加強激勵約束機制的構建

商業銀行基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而產生了委托—代理問題,為有效解決這種非對稱博弈,需要安排合理的激勵及約束機制。在賦予高級管理層經營管理職責權限的同時,建立了相對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將薪酬體系與風險掛鉤以及延期支付機制,對經理人行為加以約束和規范,著力解決薪酬與風險不對稱問題。此外,試點探索股權激勵等中長期激勵方式,切實將高管層的個人利益與銀行中長期發展目標有機統一起來。

三 經營管理創新求變

(一)收入結構逐漸多元化

一是加強發展中間業務,注重向輕資本運營轉型。中間業務相對傳統息差業務資本占用較小,逐漸成為銀行發力的重點。比如,以投資理財為主要代表的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56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數9.35萬只,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9.54萬億元。此外,商業銀行通過積極開展國際化業務,開拓國際結算、國際卡、賬戶托管等增加中間業務收入。2017年底,中國銀行業非息收入占比22.65%,較2011年提升3.35個百分點。二是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尋求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戰略意識日益強化。通過開展產品創新規劃、健全創新組織、完善激勵機制、規范創新流程,持續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在消費信貸、理財產品、電子銀行、現金管理等領域不斷開辟市場競爭新領域并培育鞏固自身品牌。

(二)綜合化經營趨勢明顯

為提高競爭力,滿足全社會對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需求,銀行業逐步重啟綜合化經營,探索跨行業的機構創新和產品創新。從合作開發交叉產品和代理銷售等淺層次業務合作,到通過設立或投資入股信托公司、保險公司、基金類公司、財務公司、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甚至境外并購,商業銀行正加速從傳統單一的銀行機構向綜合經營的銀行控股集團轉變,進而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提高客戶忠誠度,實現收入來源多元化。

中國金融業經營和監管模式的演進過程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金融業經歷了由混業經營到分業經營再到綜合經營試點的演變,監管體制也逐步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監管轉變為“一行三會”再到“一委一行兩會”的監管模式。

一是1993年之前:混業經營和統一監管。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金融業實際上處于“不規范的混業經營”時期。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證券市場建設初期,沒有專營的證券公司,四大國有專業銀行開始經營證券業務,以全資或參股形式開辦了證券公司和信托投資公司,涉足信托、證券、保險、投資、房地產等領域。由于規則混亂、內控機制不健全、會計準則不完善、監管不足等,導致銀行信貸資金流向房地產業和股票市場,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亂局面。在監管方面,1983年中國的中央銀行制度正式確立,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開始監督管理整個金融業。1992年10月,為規范發展證券市場,成立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同時成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國務院證券委員會的監管執行機構,與中國人民銀行共同監管證券市場。

二是1993~2003年: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逐步確立。為了整頓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風險,扭轉非法設立金融機構、未經批準亂集資、合法金融機構從事違規金融活動的“三亂”狀態,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金融改革的總體原則,要求“銀行業與證券業分業管理”,此后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以及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等金融法律也規定了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在中國現實情況下,必須嚴格執行銀行、信托、證券、保險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1998年4月,國務院證券委與證監會合并組建為證監會,1998年11月,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2年召開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加強監管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一背景下,2003年4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由此形成了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一行三會”的金融管理體制。

三是2003年以來:穩步推進綜合經營試點,形成“一委一行兩會”新金融監管體系。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經濟、金融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受金融全球化、自由化進程影響,分業經營局限性逐步顯現,金融業綜合經營的要求和動力日益增強。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2016年3月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要穩妥推進金融機構開展綜合經營。在監管方面,第三次、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均指出要加強金融監管工作的協調配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加快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確立為新的“一委一行兩會”結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中國銀保監會。宏觀層面,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貨幣政策、宏觀審慎管理(即“雙支柱”),分別致力于實現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微觀審慎監管;微觀層面,由銀保監會、證監會負責具體監管措施落實;而宏觀、微觀之間由金穩委等機構實現協調。

(摘自陸磊主編《金融機構改革的道路抉擇》,中國金融出版社,2018)

(三)運用金融科技提升客戶體驗

銀行業主動適應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新趨勢,依托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服務渠道及產品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創新。一是服務渠道實現協同發展,聯動線上線下優勢,提升了整個銀行業的資源配置效率,行業平均離柜率大幅攀升,從2010年的45.2%上升到2017年的87.58%。通過遍布全國各地的自助設備、網絡銀行、微信銀行等,為客戶提供全功能、全渠道、全天候的便捷金融新服務。二是在支付、理財等領域積極“觸網”,加速產品創新,如基于消費場景,提供話費充值、水電繳費等服務,推出T+0理財以及多余資金“自動理財”等產品,以客戶為中心,升級客戶體驗。

(四)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銀行業逐漸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轉變,從規模擴張、要素投入的外延式發展,轉向質量提升、資源節約的內涵式發展。一是注重優化經濟資本配置,嘗試建立以經濟資本回報率為核心的管理體系,將收益與風險、成本相統一,經營管理重心逐步轉變為優化資產結構和業務結構,充分計量各項業務成本,進而提高經營效益。二是風險定價能力得到提升。參考風險進行定價的意識和能力得到加強,能夠對存貸款利率進行精細化管理,逐步開展客戶分群,制定差異化定價策略,對不同的產品要素組合,能夠實行相對靈活多樣的定價調整。三是將信息系統建設作為流程再造、管理提升、服務轉型的驅動引擎,推動銀行流程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提高決策能力、管理水平和風險防控能力。

四 風控能力不斷增強

發展與風控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歷史,不僅是一部創新壯大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不斷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夯實資產質量并逐步提升風控能力的風險經營史。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風險經營過程中,中國銀行業形成了全面風險治理架構,樹立了穩健的風險文化與合規意識,堅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一)強化以資本約束為核心的全面風險管理理念

經過多年的探索積累,我國銀行業風險管控的整體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一是風險管理體系由單一信用風險管理轉向全面風險管理,積極引進和實施巴塞爾協議Ⅰ、Ⅱ、Ⅲ等國際金融監管標準和準則,并立足我國國情,于2012年6月正式頒布《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強化資本對商業銀行業務經營及潛在風險的前置性約束與緩釋作用,風險管理由被動轉向主動,避免業務粗放增長引發不良率高企而最終求助政府、全民買單等非市場化的“免費晚餐”的出現。二是補充銀行核心和非核心資本的渠道多樣化,除內源性資本補充、首次公開發行外,商業銀行還可通過股票增發、發行優先股、次級債務和混合資本債以及開拓境外發行市場等多種途徑來補充資本金,損失吸收能力進一步提升。

(二)風險抵御能力邁上新臺階

經過不良剝離、補充資本、監管加強以及銀行自身風險經營能力的提高,銀行業應對風險的水平進一步增強。一是資產質量繼續改善。2017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71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74%,信貸資產本身處于相對安全的狀態。二是貸款損失準備充足。2017年末,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3.09萬億元,撥備覆蓋率和貸款撥備率分別為181.42%和3.16%,貸款損失準備完全覆蓋不良貸款,風險緩釋金充足。三是資本充足率穩步提升。2017年,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75%,資本充足率為13.65%,為其發揮最后的風險抵補功能預留了空間。四是流動性儲備較為充足。流動性管理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被重視起來,為強化流動性管理,商業銀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2017年末,銀行業流動性覆蓋率(LCR)為120%,大大高于監管標準(100%),充足的流動性儲備使得抵御風險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三)風險處置手段從行政主導向市場模式轉變

不良資產處置不僅不再局限于現金清收、以物抵債、批量處置、呆賬核銷這類傳統手段,而且弱化了行政干預,體現了按照市場規則和經濟規律進行風險處置的理念,通過創新使用不良貸款證券化、不良資產收益權的轉讓、市場化“債轉股”等措施,開拓互聯網線上平臺,對不良資產實施市場化、多元化、綜合化處置,實現了不良資產快速轉出銀行報表的目的,節約了資本占用,通過不良資產市場化定價,挖掘不良資產的最大化價值,有效維護了銀行債權權益。我國兩輪債轉股比較見表1-2。

表1-2 我國兩輪債轉股比較

五 切實擔當社會責任

(一)圍繞國家重大戰略,不斷滿足重點領域的金融需求

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重大工程、重點項目,提供了長期、穩定、可持續的金融服務。2017年末,共有10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國家設立了68家一級機構,累計發放貸款超過2000億美元。

(二)圍繞精準扶貧,助推補齊建設小康社會短板

我國銀行業機構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商業金融、合作金融聯合協作開展脫貧攻堅的良好格局,加強了精準扶貧力度。拓寬金融扶貧覆蓋面,主動對接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產業、異地扶貧搬遷等領域的金融服務需求,結合實際創新扶貧小額信貸管理辦法,設立扶貧小額信貸綠色通道。到2017年末,扶貧小額信貸和扶貧開發項目貸款余額均超過2000億元。

(三)圍繞普惠金融,提升人民群眾金融獲得感

提升人民群眾金融獲得感。金融服務的覆蓋面不斷擴大,網點鄉鎮覆蓋率和基礎金融服務行政村覆蓋率均超過96%,尤其是線上金融的發展進一步帶動提升了金融可獲得性。到2017年底,工、農、中、建、交五家大型商業銀行的普惠金融事業部相繼掛牌成立,并已經有185家一級分行設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分部;小微企業貸款和涉農貸款余額均達到31萬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同比增長42.3%,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29.9個百分點。

(四)圍繞客戶需求,持續提升銀行業服務水平

截至2017年末,銀行營業網點總數達到22.87萬個,同時加強金融科技運用,為客戶提供全方位、不間斷服務,全年網上交易金額1725.38萬億元,交易筆數總計1171.72億筆;客服中心人工電話平均接通率達91.22%,連續五年高于90%。同時,銀行業聚焦百姓關切,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宣教力度,形成了“政府高度重視、監管扎實推動、協會積極部署、金融機構全力落實、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銀行業消保工作局面,增強了銀行業消費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


[1] 1972年4月,國務院決定恢復中國人民建設銀行。

[2] 1996年底,除中國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2.47%外,工、農、建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均在8%以下。

[3] 2003年底,按照五級分類口徑統計,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高達1.9萬億元,不良率高達20.36%。

[4] 2002年底,工行、中行和建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5.74%、8.35%和5.99%,如果按國際標準測算,資本缺口將更大。

[5] 2007年9月成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財政部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從中國人民銀行購買中央匯金公司的全部股權,并將上述股權作為對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出資的一部分,注入中投公司,中央匯金公司成為中投公司的子公司。

[6] “四行”指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兩局”指中央信托局、郵政儲金匯業局。

[7] 深圳市商業銀行是在深圳市16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組建的中國第一家城市商業銀行,2005年底,在深圳已擁有46家營業網點,資產規模達到699億元。

[8] 該數據為截至2015年9月底的數據。

[9] 截至2015年9月末,民營資本持股占城商行總股本的比重已達56%。

[10] 截至2017年底,我國城商行上市銀行共計16家,其中A股上市銀行7家(自2007年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登陸A股后,直至2016年A股市場對城商行再次開閘,當年8月江蘇銀行成功登陸A股,成為9年后首家登陸A股的城商行,之后上海銀行、貴陽銀行、杭州銀行陸續在A股上市),H股上市銀行8家(重慶銀行、徽商銀行、哈爾濱銀行、盛京銀行、青島銀行、錦州銀行、鄭州銀行、天津銀行),新三板掛牌銀行1家(齊魯銀行于2015年6月上市)。

[11] 除了直接開設分支機構,不少城商行通過收購或參股異地城商行、城信社或農信社,發起設立村鎮銀行或貸款公司等方式進行異地發展。

[12] 截至2016年底,民間資本在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股權占比86.3%,其中在農村商業銀行股權占比88.3%,在村鎮銀行股權占比71.9%。

[13] 財政政策方面,中央財政對1994~1997年經營虧損的農村信用社所實付的保值貼補金額,予以全額補貼。稅收政策方面,對中西部地區改革試點省份的農村信用社免征企業所得稅3年(到期后又延長了3年);對其他地區農村信用社按其應納稅額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全部農村信用社營業稅減按3%的稅率征收(同期商業銀行的營業稅稅率是5%)。資金方面,對農村信用社,按2002年底實際資不抵債額的50%,由中國人民銀行安排發行專項票據或專項借款來置換不良資產和消化歷史包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城市| 布拖县| 邓州市| 阳原县| 东海县| 郴州市| 合川市| 白朗县| 祥云县| 汉阴县| 乐山市| 巫溪县| 原阳县| 淮阳县| 湘潭县| 锡林郭勒盟| 上犹县| 新乡市| 五寨县| 甘肃省| 夏邑县| 古浪县| 周口市| 甘德县| 乾安县| 闽清县| 尚志市| 高要市| 彰化县| 陆丰市| 娱乐| 汝州市| 渭南市| 图们市| 潮州市| 罗甸县| 东乌珠穆沁旗| 阿瓦提县| 乌兰浩特市| 喀喇沁旗| 赣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