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回首 再思考 再出發:中國金融改革開放40年
- 郭田勇主編
- 4706字
- 2025-04-07 16:46:36
第三節 股份制商業銀行
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大部分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過30年左右的快速發展,股份制商業銀行經歷了由弱小到強大、由粗放經營到集約管理、由跟隨發展到引領創新的歷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和競爭優勢,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已成為我國銀行體系中充滿活力的中堅力量。
一 股份行發展歷程
1987年4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由招商局出資人民幣1億元,在原招商局蛇口工業區財務公司的基礎上創建了招商銀行,成為我國第一家完全由企業法人持股的產權關系明晰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分別于2002年3月、2006年9月成功登陸A股及H股市場。
1987年4月,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發起成立中信實業銀行,總部設在北京,成為第二家由國有企業興辦的銀行。2005年7月,中信實業銀行正式更名為中信銀行,2007年4月,中信銀行實現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A+H股同步上市。
深圳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于1987年12月正式宣告成立,1991年即登陸深交所,編號000001,是中國第一家面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商業銀行。2011年,中國平安集團控股深發展,并最終于2012年8月完成原平安銀行與深發展的吸收合并,正式合并為平安銀行。
平安銀行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收購福建亞洲銀行。2003年12月,平安集團收購了福州一家小型合資銀行——福建亞洲銀行,于次年2月更名為平安銀行,向銀行業領域邁出了第一步。
第二階段:收購深圳市商業銀行。2006年11月30日,平安集團在銀行業務擴容之路上再次出手,出資49億元收購了深圳市商業銀行[7]89.36%的股份。2007年8月28日,完成整合的“深圳平安銀行”揭幕。2009年2月26日,“深圳平安銀行”改名為“平安銀行”,業務開始快速向全國發展。到了2010年底,平安銀行已在廣、深、滬、杭等10座城市設立了分行,多項業務領先業內。
第三階段:吸收合并深圳發展銀行。1987年由深圳當地21家城市信用社合并組建而成的深圳發展銀行是中國首家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也是首家引進外資——美國新橋作為大股東的中資股份行。2011年,平安集團通過多次增資,成為深發展第一大股東,重新從外資手中將深發展收回本土企業,最終于2012年8月,深發展與原平安銀行完成吸收合并,并更名為平安銀行。此時的新平安銀行總資產達1.5萬億元,網點410家,躋身全國中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行列。
第四階段:零售轉型。2016年下半年,平安銀行拉開了零售戰略轉型的大幕,2017年初,提出了“科技引領、零售突破、對公做精”三大方針,堅定推進轉型。到2017年底,平安銀行管理零售客戶資產(AUM)1.08萬億元,零售金融實現凈利潤157億元,占比高達67.62%,信用卡跨行POS交易份額持續提升,平安口袋銀行App月活客戶數1482萬戶,均位居股份制銀行前列,零售轉型成效顯著。
1988年2月,國務院在《關于廣東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經濟發展請示的批復》(國函〔1988〕25號)中正式批準廣東省成立廣東發展銀行。2011年4月8日,經監管機構和相關政府部門批復同意,原注冊名稱“廣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更改為“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1988年8月,經國務院、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福建興業銀行在原國內一家地方國營金融機構——福興財務公司的基礎上改組成立,總行設在福州。2003年3月,福建興業銀行更名為興業銀行。2007年2月,興業銀行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1992年8月,中國光大銀行在北京宣告成立,成為第三家由國有企業興辦的銀行。經過增資擴股,1997年1月,光大銀行由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改制為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200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復并經銀監會核準,中央匯金公司注資200億元等值美元,成為光大銀行控股股東。2010年8月19日,光大銀行在A股上市交易。
1992年5月22日,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同志視察首鋼集團,其后,黨中央、國務院批示設立華夏銀行。10月18日,華夏銀行在北京成立,成為第一家由工業企業負責興辦的銀行,也是國內第四家由國有企業興辦的銀行。12月22日,華夏銀行正式營業。1996年4月10日,華夏銀行完成股份制改造。2003年7月21日,華夏銀行正式在A股掛牌上市,成為國內第五家上市銀行。
1992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設立上海浦東發展銀行,1993年1月9日,浦發銀行正式開業。經增資擴股,浦發銀行注冊資本金由10億元人民幣增加至20.1億元人民幣。1999年9月23日,浦發銀行正式在A股掛牌上市,是第二家上市交易的商業銀行。
海南發展銀行倒閉事件
1995年8月,海南發展銀行在海南省富南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海南蜀興信托投資公司等五家信托投資公司的基礎上,向全國募集股份組建成立。然而,短短的三年時間,海南發展銀行就陷入經營困境,因嚴重資不抵債并爆發系統性支付危機,1998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對其實施行政關閉。海南發展銀行倒閉的原因錯綜復雜,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到位。海發行成立之初共有股東47家,其中包括原五家信托投資公司的股東22家,新募股東25家。由于原有股東資產水分太大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新老股東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進而引發關于海南發展銀行的控制權和控股權之爭,造成董事會效率低下,無法發揮正常決策作用。
二是內控機制流于形式。海發行在成立之初就忽視了內控機制的建設,即使有一些規章制度,也是“設”而不“控”。一方面,在海發行成立之初就背負巨額債務和不良資產的情況下,大部分股東的資本金在到位的當天或第二天就被通過向股東本身及其附屬公司貸款等方式變相轉走。另一方面,海發行在資本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還盲目違規擴張業務,負債端變相向客戶高息攬儲,籌資成本加大,資產端信貸管理薄弱,缺乏對客戶還款能力和風險的預警分析,又遭遇房地產價格泡沫破裂,貸款難以收回。
三是盲目重組。海發行在自身經營不善、流動性不足、資本金缺乏以及巨額不良資產的情況下,盲目重組(帶有一定執行行政任務的色彩)了已經基本喪失流動性的28家城市信用社,卻無力對其進行注資、整合和控制,導致被兼并方失去控制,風險反而進一步放大,最終出現擠兌危機。
1998年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出公告:由于海南發展銀行不能及時清償到期債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管理條例》,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關閉海南發展銀行,停止其一切業務活動,由中國人民銀行依法組織成立清算組,對海南發展銀行進行關閉清算;指定中國工商銀行托管海南發展銀行的債權債務,對其境外債務和境內居民儲蓄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保證支付,其余債務待組織清算后償付。
1996年1月,由全國工商聯牽頭,數家民營機構參股組建的中國民生銀行正式成立,突破了商業銀行原有的股權構成,成為我國第一家以非國有企業為主出資設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2000年12月19日,民生銀行正式在A股掛牌上市,2009年11月26日,民生銀行登陸H股市場。
恒豐銀行作為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總部位于山東省煙臺市,其前身為1987年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成立的煙臺住房儲蓄銀行。2003年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正式改制為恒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
1993年,浙江商業銀行在寧波成立,是一家中外合資銀行。2004年6月30日,經中國銀監會批準,經過重組、更名、遷址,最終改制為浙商銀行。2004年8月18日,浙商銀行正式成立,總部設在杭州。浙商銀行現有股東22家,其中21家是民營企業,民營資本占85.71%。2016年3月,浙商銀行在香港IPO上市。
2005年12月,渤海銀行正式成立,總部設在天津,注冊資本金85億元人民幣,由發起人認購全部股份。渤海銀行采取發起方式設立,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家在發起設立階段就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并以集合資金信托方式吸收自然人參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二 股份行品牌特色鮮明
作為中國銀行業最具特色的群體,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從成立之初就扮演著中國金融“改革尖兵”的角色。在轉型創新發展方面,股份行憑借敏銳的市場觸覺和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注重差異化市場定位,通過不斷鞏固自身在優勢領域的領先地位,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特色品牌。
(一)綜合化經營取得先行優勢
近年來,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試點穩步推進,部分銀行通過發起設立或投資參股的形式,逐步形成了覆蓋保險、基金、租賃、信托、消費金融的銀行控股集團。
興業銀行已基本建成以銀行為主體,涵蓋信托、金融租賃、基金、消費金融、期貨、資產管理等在內的現代綜合金融服務集團;平安銀行以其“綜合金融服務”特色和優勢得到市場認可;中信銀行依托中信集團金融與實業并舉的獨特競爭優勢,“做深融融”和“做大產融”協同發展,近兩年增資信銀投資,成立了中信金融租賃公司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浦發銀行近兩年先后設立浦銀國際,收購上海信托、上投摩根和國利貨幣,經營領域已擴展至基金、信托、租賃、境外投行、科技銀行、村鎮銀行、貨幣經紀等多個金融業態,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民生銀行立足服務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著力打造客戶、機制、產品、業務、功能等“五位一體”的特色經營管理模式,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實現差異化競爭和互補性經營;光大銀行依托光大集團金融全牌照優勢,搭建對公業務綜合金融服務機制,成立綜合金融服務暨大資產項目督導協調委員會,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二)差異化定位特色鮮明
股份制商業銀行堅持市場定位,積極開拓市場,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發展路徑,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契合度高的專業金融服務,特色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招商銀行扎實深耕零售金融,堅定“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用“一卡通”取代存折率先實現聯網通兌,以AUM(客戶資產管理規模)取代存款創新財富管理新模式,實現兩次關鍵飛躍,奠定了零售業務的扎實根基。招商銀行推出的“一網通”綜合網上銀行服務、“金葵花理財”、招商銀行App和掌上生活App服務等多款創新產品和服務廣為中國消費者所接受。
在零售業務領域,平安銀行實施零售貸款尖兵策略,積極創新“SAT(社交+移動應用+遠程服務)+智能主賬戶”商業模式和新型消費信貸產品,升級口袋銀行的整體功能,新口袋銀行App成為一站式綜合金融移動服務平臺。在對公業務領域,積極創新數據化、標準化的中小企業服務模式“中小企業征信數據貸”(KYB),開創“C+SIE+R”(核心客戶+供應鏈、產業鏈、生態圈客戶+零售客戶)全產業鏈商業模式。
光大銀行打造統一的“陽光”品牌優勢。光大銀行多年來以“共享陽光、創新生活”為理念,努力打造“陽光”系列品牌,形成了品牌競爭力。光大銀行首家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在財富管理領域形成競爭優勢;首家具備全面代理財政國庫業務資格;首批獲得企業年金基金托管人和賬戶管理人雙項資格;打造了中國最大的開放式繳費平臺“云繳費”;等等。
中信銀行對公業務深受市場青睞。中信銀行在業內首推“交易+”品牌,債券承銷、并購融資、銀團貸款規模保持領先,對公存款日均規模、存貸利差優勢明顯,同時圍繞“三大”(即大行業、大客戶、大項目),發揮結算與融資相結合的產品優勢,批量服務其產業鏈上優質中小企業,“交易+”品牌進一步叫響做實。
此外,興業銀行深耕同業金融,注重輸出管理、科技、業務流程,率先搭建起銀行間合作平臺,開辟了全新合作模式;浙商銀行致力于成為“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商”,初步構建了專業化經營、流程化管理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體系;民生銀行堅持服務民企,做優質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管家,不斷強化民企服務品牌;華夏銀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持續創新和突破;浦發銀行打造企業在線融資、跨境電商、e同行、供應鏈、理財轉讓及理財對外代銷平臺等交易銀行特色數字化平臺……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其經營實踐中體現了堅持市場定位、積極開拓市場、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發展路徑的精神,更以其各自特色形成了鮮明的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優勢,也對整個行業發展發揮了較好的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