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以來文學中的廣府風情研究
- 紀德君 何詩瑩
- 1517字
- 2025-04-03 18:42:01
(一)研究現狀簡評
近幾年來,少數研究者開始從地域文化的視角探討小說中所描繪的廣府風情,相關論著零星可見。
梁冬麗的《黃小配近事小說研究》(廣州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第三章《近事小說的人物塑造》著重分析黃小配的近事小說中塑造的幾類人物形象,揭示其審美認識價值。其中包括“周庸佑與紳商形象”“張任磐、袁世凱與上層官僚形象”“康有為與改良派形象”“革命派形象”。這類人物中,有很多都是廣府人,其典型的個性經歷有一定代表性,對研究廣府人的市民精神特征有一定參考價值。而論文的第四章《近事小說中的粵港風情與時代特色》,則圍繞黃小配近事小說描寫的商業風情和世俗習尚,具體闡釋其近事小說體現的粵港風情與時代特色。主要分成“商業風情”與“世俗習尚”兩大部分進行分析闡述。“世俗習尚”又細分為“娛樂習尚”“節日習尚”“禮儀習尚”“家居習尚”“迷信習尚”五點分別論述。梁冬麗另有《漫議黃小配近事小說中的戲曲描寫》一文則集中探討黃小配近事小說中所反映的清末廣州地區戲曲表演的情況。
張靖瑤的《20世紀20、30年代廣州社會文化狀況研究》(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第二章通過對《廣州民國日報》文化教育類廣告進行分析,反映了當時廣州教育、報刊書籍和文化機構的發展狀況;第三章通過對《廣州民國日報》娛樂類廣告進行分析,反映了電影戲劇、游園游藝會、茶樓酒樓的發展狀況;第四章通過對其他與社會文化發展有密切關系的廣告進行分析,展現了社會文化發展的物質表現,并反映了民族意識覺醒的情況;第五章為結語部分,著重總結了當時廣州社會文化發展的特點。
王丹的《論晚清廣東題材小說的“海洋化”特征》(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第二和第三部分以晚清廣東題材小說的文本為基礎,探討晚清廣東題材小說對于粵民“海洋化”生活形態和生存哲學的文學書寫,包括以洋貨為重要特征的“海洋化”生活內容與以近代買辦之父——晚清廣東買辦為特色形象的“海洋化”人物形象,討論晚清廣東題材小說中粵民的“海洋化”生存觀,重點以粵民“出洋”與“走滬”兩大現象為突破口。
白薇的《清代中后期廣東地區通俗小說研究》(暨南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第二章《清代中后期廣東地區通俗小說創作概述(上)》的第四節《富于紀實性與地方色彩的警世小說》,探討了《警富新書》和《警貴新書》所體現出的濃厚地域色彩。第四章《清代中后期廣東地區通俗小說的地域特色和發展特征》的第二節《文人的粵地鄉土情結》則探討了清代中后期廣東地區通俗小說作者在寫作中所滲透出的廣東地域風情和鄉土情懷。
楊琴的《清末嶺南籍作家白話小說創作和理論研究》(暨南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分別對梁啟超、吳趼人、黃世仲等小說家的作品進行分析,探討其小說創作中所蘊含的地域文化因素,總結其小說創作寫粵人、紀粵事、書粵地風俗的題材取向,以及對近代粵商商業活動及文化的反映等。
除了上述學位論文外,一些論文也從不同側面探討了小說所反映的廣府文化風情。如葛永海、王丹的《清代中晚期小說的“粵民走海”敘述及其文化意義》(《文藝研究》2010年第1期)、紀德君的《黃小配近事小說中的廣府風情》(《嶺南學》第一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紀德君、何詩瑩的《清代文學中的廣州十三行描寫及其意義》(《探求》2011年第4期)等。
當然,有關廣府地區政治、經濟、歷史、宗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可以通過文史互證的方式,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不過,總體看來,目前對文學中廣府風情的探討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成果零星而不成系統,且這些成果對文獻資料的掌握還不充分,具體研究也缺乏自覺的比較意識(如與廣府之外文化風情的比較)與歷史眼光(廣府文化風情的歷史嬗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的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