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資本論》的理論梗概

(一)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論》第一卷理論梗概

下面我們將分別敘述《資本論》各卷的主要內容,由于第四卷從一開始就單獨成書,所以,我們在這里就不對它加以論述了。

《資本論》第一卷的卷名是“資本的生產過程”,主要是論述剩余價值的生產。這一卷在全書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生產過程在整個社會經濟運動中是首要的一個環節,而且是因為馬克思通過分析資本的生產過程,揭穿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在他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創建了偉大的剩余價值理論,從而為揭示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打下了基礎。1886年,恩格斯在《資本論》英文版“序言”里寫道:“第一冊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整體,并且20年來一直被當作一部獨立的著作。”[82]如果說整個《資本論》是一座宏偉壯麗的科學大廈,那么第一卷就是這座大廈的主要部分。

這一卷共七篇、二十五章,大體可分作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篇,主要闡述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六篇,主要闡述剩余價值論。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篇,集中闡述了關于資本積累的理論。下面分別做一簡要的敘述。

1.勞動價值理論

勞動價值論的基礎是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奠定的,但由于階級的局限性和歷史的局限性,他們的勞動價值論是不夠完善、不夠徹底的,因而也是不夠科學的。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論是通過對商品的分析來闡明的。他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83]打個比喻來說,就像要研究人體的生理規律必須分析人體的細胞一樣,要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的規律,就必須首先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商品。在商品內部包含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的胚芽。因此,只有從商品這個最簡單也是最普遍的現象入手,才能逐步弄清全部資本主義社會復雜的經濟現象的實質,從而也才能建立起闡明經濟現象內在規律的科學理論。毛澤東說:“商品這個東西,千百萬人,天天看它,用它,但是熟視無睹。只有馬克思科學地研究了它,他從商品的實際發展中作了巨大的研究工作,從普遍的存在中找出完全科學的理論來。”[84]《資本論》的科學理論,首先就包括勞動價值論。那么,馬克思是怎樣從對商品的研究中闡明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呢?

我們知道,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它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有了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條件下。馬克思研究商品,首先揭示了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重性。勞動價值論中的所謂價值就是指的商品價值,所以商品二重性的原理是科學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之一。

馬克思指出,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指它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性質。一切商品都必須具有這種性質。如小麥可以充饑,鐵可以制造工具,衣服可以御寒,等等。一個商品可以有一種使用價值,也可以有多種使用價值,如煤既有生產上的用途,又有生活上的用途。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會不斷發現商品新的使用價值。

商品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還具有交換價值。這就是說,商品除了可以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以外,還可以用來交換別的商品。商品這種能夠用來交換別的商品的性質,就是它的交換價值。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商品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時在數量上的比例。例如,100斤小麥=10斤鐵,10斤鐵就是100斤小麥的交換價值。馬克思分析交換價值是為了探索商品背后隱藏著的價值。兩種商品之所以能夠按一定比例相交換,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共同的東西。這共同的東西是什么呢?那就是它們都是人類勞動的產品,都包含了一定量的人類勞動。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一般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而交換價值則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價值,因此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不包含價值的東西,雖有使用價值,但也不是商品。例如,自然界中的空氣和水,雖然具有很大的使用價值,但因為它們不是勞動產品,其中沒有凝結人類的一般勞動,所以就沒有價值,也不是商品。可見,商品這兩方面的性質是缺一不可的。

商品的二重性是怎樣形成的呢?商品二重性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決定的。勞動二重性的原理,是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論的核心內容。那么,什么是勞動的二重性呢?馬克思指出,生產商品的勞動,從一方面看是具體勞動。具體勞動就是為了一定目的,使用一定工具,采取一定方式,把一定的勞動對象加工成預想的使用價值的過程。例如,木工用鋸、刨等生產工具,按照一定的工藝過程把木頭做成家具的勞動,就是具體勞動。具體勞動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因而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要研究商品的價值,只知道具體勞動是不夠的。生產商品的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抽象勞動。因為不管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有著怎樣各不相同的性質,但它們都要消耗人的腦力、筋肉、神經、手等。所以,撇開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任何具體特點、具體過程,只從生產商品時人的體力和腦力的耗費來看的勞動,也就是只從抽象的意義上來看的勞動,就是抽象勞動。

為什么生產商品的勞動除了考察具體勞動以外,還要考察抽象勞動呢?這是因為,具體勞動由于性質各不相同,在量上是無法比較的。不能說種糧食的勞動比別的勞動都重要,它就可以交換更多的做衣服的勞動;同樣,也不能反過來說,做衣服的勞動更重要,它就應該交換更多的種糧食的勞動,等等。因此,商品要交換就不能只考察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而必須同時考察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已經撇開了具體勞動的特點,只從人類勞動能力的支出這種最一般的意義來看勞動,它沒有任何性質上的差別,只有量上的區別,因而抽象勞動的多少是可以相互比較的。例如,20碼麻布可以和1件上衣相交換,就說明了它們二者包含了同樣多的抽象勞動。如果不考察抽象勞動,商品交換就無法進行,因此考察抽象勞動是商品經濟的客觀要求,不存在商品經濟也就不存在考察抽象勞動的必要了。可見,抽象勞動是一個歷史范疇,而不是永恒存在的,它反映商品交換條件下,人們互換勞動的這種特定的人與人的關系。

勞動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的關系是怎樣的呢?簡單地說就是商品的二重性是由勞動的二重性決定的。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創造了商品的使用價值,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則形成商品的價值。

勞動二重性學說是馬克思創立的,這一學說的創立是對政治經濟學的一大貢獻。馬克思說過,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這一點,我們只有在學習了《資本論》的全部內容之后,才能有深切的體會。

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還包括商品價值量如何決定的原理。馬克思認為,既然商品價值的實體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一般勞動,因而商品的價值量就是由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的。勞動量是按勞動時間計算的,所以,商品的價值量就由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決定,不過它不能由個別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來決定,而只能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否則,一個人越懶惰,技術越不熟練,他生產商品時花費的勞動時間越長,這種商品的價值就越大,這是完全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制造某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所謂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就是指一定時期里,社會上大多數商品生產者所具有的生產條件,而不是指少數最先進或最落后的生產條件。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是指生產某種商品時社會上大多數人所達到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

商品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規律,就是商品經濟的共同規律——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支配私有制商品經濟的生產、交換和分配的全過程。任何兩個商品生產者交換商品時,必須在他們的商品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大體相等時才能成交,這就是等價交換的原則。如果某一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時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出售時仍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出售,他就會額外賺錢;相反,如果超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就會少賺錢或賠錢。只要有商品經濟存在,就不能忽視價值規律的客觀作用。

商品的使用價值可以被人們直接看到、接觸到,商品的價值以及價值量的多少則是不能被人們直接看到的,因此還必須研究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問題。馬克思關于商品價值形式的原理,也是科學勞動價值論的組成部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缺陷之一,就是它始終沒有、也不可能分析價值形式問題。馬克思第一次闡明了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及其發展,這也是對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貢獻。

馬克思認為,一個商品的價值只能由另一個商品來表現。例如,20碼麻布=1件上衣,麻布的價值是無法用自身來表現的,如果說20碼麻布的價值是20碼麻布,這種同義語反復絕不能說明任何問題。麻布的價值,只有通過另一個商品才能表現出來,按照上例,麻布的價值只能表現在上衣上,20碼麻布的價值就等于1件上衣。

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起初是簡單的價值形式,而后經過擴大的價值形式和一般的價值形式,最后發展到貨幣的價值形式。出現貨幣價值形式以后,一切商品的價值就都用貨幣來表現,商品價值的大小都通過貨幣來衡量。因此,貨幣就成了一般等價物,這就是貨幣的本質。在商品交換的歷史上,貴金屬金和銀很早就發揮過一般等價物的作用,但是當它們固定發揮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時,它們就成了貨幣。貴金屬之所以能夠充當貨幣,首先因為它們也是商品,也有價值,同時還和它們具有體積小、價值大、便于分割、便于保管、質地均勻等特點有關。

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就是價格。例如,20碼麻布的價值不用上衣來表現,而用2錢金子來表現,那么這2錢金子就是20碼麻布的價格。價格是以價值為基礎的,價值是內容、是實質,價格是形式、是現象。

概括起來說,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就是關于商品二重性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商品價值量的決定以及價值形式發展的理論。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是剩余價值論的基礎,也是全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

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里,馬克思還在科學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闡述了貨幣的職能。馬克思指出,貨幣具有五種職能:(1)價值尺度,就是貨幣以自己為尺度來衡量和計算一切商品的價值量;(2)流通手段,也叫作購買手段,就是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3)貯藏手段,就是貨幣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具有可以貯藏起來、暫時不用來購買商品的作用;(4)支付手段,是貨幣用來清償債務、支付租金、稅款、利息、工資等的作用;(5)世界貨幣,是貨幣在世界市場上充作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的職能。在以上五種職能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其他三種職能是在這兩種職能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

馬克思在通過對商品的分析揭示了科學勞動價值論以后,又用專門的篇幅來揭露商品拜物教觀念。

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物與物的關系常常是一種現象,在物的背后實質上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處處透過物與物關系的假象,揭露出人與人關系的實質,對商品拜物教觀念的揭露,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在商品經濟中,人們進行商品交換,如用麻布交換上衣,從表面看來,是麻布和上衣的關系,實際上在麻布和上衣的背后隱藏著人和人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麻布生產者和上衣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麻布生產者通過賣出麻布把自己生產麻布的勞動交換給上衣生產者,而上衣生產者則通過賣出上衣把自己生產上衣的勞動交換給麻布生產者。但是,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人們這種互換勞動的關系是自發地發生和發展的,人們生產和經營的成敗,就表現為商品交易的成敗,而商品交易的成敗就直接決定人們的命運。因此,人們十分崇拜商品,對商品就像對宗教一樣迷信,從而表現為物(商品)統治著人,而不是人統治著物(商品)。馬克思認為,商品這一范疇表明人與人的一定關系,與商品相聯系的抽象勞動、價值、貨幣等,都是一定的人與人關系的表現。社會上如果不存在商品經濟,那么也就不存在這些范疇。因此,商品拜物教只不過是一種歷史現象。

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同商品拜物教一樣,還存在貨幣拜物教。我們中國有句諺語:“有錢能使鬼推磨”,就是這種貨幣拜物教的突出表現。馬克思對商品拜物教的揭露,同樣適用于貨幣拜物教。

2.剩余價值理論

馬克思關于剩余價值的理論主要是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至六篇里闡述的。資本主義的生產實質上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馬克思為了闡明剩余價值是怎樣產生的,首先在第二篇里分析了貨幣怎樣轉化為資本。

資本家開辦工廠、創辦企業,總是先有一定數量的貨幣,然后拿這些貨幣去籌建廠房、購置機器設備、采買原材料,并開始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所以,資本最初總是表現為一定數量的貨幣,但貨幣并不從來就是資本,資本是從貨幣轉化而來的。作為商品流通來使用的貨幣和作為資本流通來使用的貨幣,是有本質區別的。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W(商品)——G(貨幣)——W(商品),資本流通的公式是:G(貨幣)——W(商品)——G(貨幣)。無論從形式上或內容上看,這兩種流通都是不同的。商品流通是為買而賣,流通的目的是為了取得性質上不同的使用價值。例如,麻布生產者賣出麻布,換來貨幣,是為了買回上衣用來御寒。因此,這種商品流通的目的一經達到,流通便中斷了,消費過程就開始了;資本流通則不是這樣,它是為賣而買,流通的目的是為了取得數量上更多的價值,也就是說是為了賺錢,如果流通停止了,賺錢的目的也就達不到了,因而資本流通是無止境的。從上面的公式看,資本流通的兩頭都是貨幣,但是最后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必須大于原來投入的貨幣,否則這種流通就毫無意義。因此,資本流通公式的完整形式應該是:G(貨幣)——W(商品)——G′(更多的貨幣)。G′=原墊付的貨幣額加上一個增殖額,這個增殖額就叫作剩余價值。

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那么,資本是在什么條件下才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呢?在資本流通中,既要遵循價值規律即不違背等價交換的原則,一塊錢的貨只能賣一塊錢,又要獲得更多的價值,即獲得剩余價值,這可能嗎?這個問題是任何一個資產階級經濟學者都沒有也不可能解決的,馬克思指出,既要遵守等價交換的原則,又要賺錢,貨幣所有者就必須在市場上找到這樣一種特殊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獨特屬性”[85]。這樣的商品就是勞動力。

勞動力就是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生產某種產品時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勞動力使用價值的發揮就是勞動,而勞動則是價值的源泉,它能夠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

勞動力并不從來就是商品。勞動力成為商品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那么,勞動力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才成為商品呢?第一,勞動者已經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具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勞動力。第二,勞動者必須一無所有,既沒有生產資料,也沒有生活資料,窮得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這兩個條件,只有到了封建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瓦解,以及小商品生產者的逐漸分化,才形成起來。

貨幣就是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下,才轉化為資本的。沒有這個條件,貨幣就只是貨幣,而不可能成為資本。

勞動力既然是商品,必然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重性。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可以勞動。勞動力的價值和其他商品一樣,也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它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但由于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是存在于人的身體中的,工人要維持自己的勞動力就必須消費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所以,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就表現為生產和再生產一定數量生活資料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具體來說,勞動力的價值包括三個因素:(1)勞動者本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2)勞動者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3)勞動者一定的教育和訓練的費用。

馬克思在分析勞動力買賣時,無情地揭穿了資本主義社會“自由”“平等”的虛偽面紗。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貨幣所有者和勞動力所有者之間表面上是完全平等的,一方有錢,一方有勞動力,他們在勞動市場上根據等價交換的原則自愿交易,雙方似乎都是完全自由的。其實,勞動力所有者的自由是一種出賣勞動力的自由,是被剝削的自由,因而是一種最大的不自由。貨幣所有者和勞動力所有者之間的“平等”關系,是在等價交換這種平等形式掩蓋下的事實上的不平等。貨幣所有者是剝削者,勞動力所有者是被剝削者,他們之間沒有任何真正的平等可言。如果說在勞動市場上也就是在流通領域里,還有一種虛偽的“自由”“平等”在迷惑人,那么,一到生產領域,事情的真相就原形畢露了。馬克思曾經十分生動地描述道:“一離開這個簡單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就會看到,我們的劇中人的面貌已經起了某些變化。原來的貨幣占有者作為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占有者作為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86]

馬克思在闡明了貨幣怎樣轉化為資本以后,就用較大的篇幅(《資本論》第一卷第三至五篇)來分析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以及資本家怎樣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了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就迫使工人去勞動,于是勞動過程開始了。勞動過程是人通過自己有目的的活動,改變自然界的物質,使它適合人的需要的過程,這對于任何社會來說都是一樣的。但是,資本主義勞動過程還有自己的特征:第一,在資本主義勞動過程中,工人是在資本家的監督下進行勞動的,他的勞動屬于資本家;第二,在資本主義勞動過程中,產品歸資本家所有,而不是歸直接從事生產的工人所有。

在勞動過程中,資本家必須讓工人生產出某種使用價值。例如,開辦制鞋廠的資本家,必須讓工人生產出能供人穿著的鞋來,而且還要盡量把鞋制造得美觀適用,以便有較好的銷路,但是,使用價值本身并不是他追求的目的。資本家絕不是為滿足人們的需要而生產的,他的生產目的是追求剩余價值,只是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他才不得不生產使用價值。也就是說,制鞋廠的資本家制造出能供人穿著的鞋子不過是一種手段,追求剩余價值或賺錢才是他的目的。

那么,剩余價值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呢?這個問題是一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沒有也不敢回答的問題。馬克思指出:“這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實際上具有正確的本能,懂得過于深入地研究剩余價值的起源這個爆炸性問題是非常危險的。”[87]在政治經濟學史上,只有馬克思第一次科學地揭露了剩余價值的來源。

馬克思通過分析價值形成過程進而揭露了價值增殖過程,即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他指出,資本家所進行的生產是商品生產,而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重性,所以商品生產過程也具有二重性,即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從勞動過程看,是工人的具體勞動創造商品使用價值的過程;從價值形成過程看,是工人的抽象勞動形成商品價值的過程。商品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勞動過程歸根到底反映人和自然的關系,因而它不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沒有用更多的篇幅來分析它。那么,商品的價值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

商品的價值形成過程包括舊價值的轉移和新價值的創造兩個方面。所謂舊價值主要是指生產商品時所消耗的原材料的價值和所磨損的生產設備的價值。這部分價值是工人過去的勞動創造的,所以叫作舊價值。工人利用這些生產設備,加工原材料所付出的勞動,是正在進行的勞動,也叫作活勞動。這種活勞動的消耗則形成新價值。如果活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只等于勞動力商品本身的價值,那資本家就無利可圖了,因為這時商品的價值只等于預付資本的價值,也就是說,只等于所墊支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和支付給工人的工資,這樣他就沒有得到任何剩余價值。所以,資本家是不滿足于價值形成過程的,他一心追求的是價值的增殖。馬克思指出:“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是兩個不同的量。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時,正是看中了這個價值差額。”[88]把握住這一論斷是揭示價值增殖過程,即剩余價值生產過程的關鍵。

馬克思以棉紗生產為例具體論證了價值形成過程到價值增殖過程的轉變。他假定勞動力的日價值為3先令,在6小時勞動時間內就可以創造出來;6小時可以把價值10先令的10磅棉花加工為10磅棉紗;又假定在加工10磅棉花中消耗的生產工具的價值為2先令。這樣,6小時過后,隨著10磅棉紗的生產,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到棉紗中的共12先令,工人新加入棉紗生產中的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為3先令,10磅棉紗的價值共為15先令,同資本家原墊支的資本相等。這對資本家來說是絕不能允許的。他購買了工人一天的勞動力,這一天勞動力的使用權就屬于他了,因此他絕不會只讓工人勞動6小時,而會讓他們勞動更多的時間。比如,他強迫工人勞動12小時。在12小時內,工人可以把20磅棉花加工成棉紗,從而把包含在棉花中的20先令價值轉移到棉紗中,生產工具磨損的價值轉移也相應增加為4先令,生產資料舊價值轉移總共為24先令,而工人在12小時勞動中新加入棉紗里的價值不是3先令而是6先令。這樣,20磅棉紗的價值就是30先令,比為了生產這些棉紗而預付的27先令價值增加了3先令。這3先令就是剩余價值。到此,價值形成過程就變成了價值增殖過程,剩余價值生產出來了,“戲法終于變成了”。

馬克思通過這樣的分析告訴大家,剩余價值就是雇傭工人的勞動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價值。除了雇傭工人的勞動,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形成剩余價值,因此,剩余價值反映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階級對抗關系。

在揭露了剩余價值的來源之后,馬克思依據他所創立的勞動二重性原理,根據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第一次把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兩部分。他指出,資本家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的資本部分,在生產過程中并不增殖價值,只是通過勞動者的具體勞動,把它原有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所以稱為不變資本(c)。相反,購買勞動力的資本部分,進入生產過程以后,由于勞動力的使用,作為抽象勞動,可以創造大于自身價值的新價值,也就是說,會發生價值增殖,所以稱為可變資本(v)。

馬克思對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科學劃分,進一步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明確了不是全部資本而只是可變資本才帶來剩余價值。

為了揭露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馬克思提出了剩余價值率這一科學概念。既然剩余價值不是全部資本而是可變資本帶來的,所以剩余價值率就不應該是剩余價值與全部資本之比,而只能是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之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馬克思在本卷還以很大的篇幅分析了工作日問題。他運用大量的歷史材料,把資產階級無限榨取剩余價值的那種貪婪、殘暴的本性暴露無遺,并且號召無產階級團結起來向資產階級斗爭。

在工人的一個工作日里,有一部分時間是用來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的,這部分勞動時間為必要勞動時間,在這個時間內支出的勞動稱為必要勞動;另一部分時間是生產剩余價值的,這部分時間稱為剩余勞動時間,在這個時間內支出的勞動是剩余勞動。必要勞動創造相當于可變資本的價值,也就是創造相當于工資的價值,剩余勞動創造出剩余價值。

資本家總是力圖延長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馬克思深刻地指出:“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89]在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要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便只有通過延長工作日的長度來實現。這種由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增加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就是絕對剩余價值。

馬克思由絕對剩余價值的研究轉到相對剩余價值的研究,是符合歷史進程的。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資本家主要榨取絕對剩余價值。但用延長工作日來榨取絕對剩余價值,必然會遇到勞動者生理上的界限。無論資本家多么瘋狂地延長勞動時間,也不可能把一個工作日延長到24小時以上,何況工人還必須有起碼的睡眠和吃飯時間!同時,不斷延長工作日,還必然遭到勞動者的反抗。在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上,特別是在它的初期階段,工人為縮短工作日而進行的斗爭,前仆后繼,接連不斷。因此,到后來資本家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主要是采取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

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就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的方法而生產的剩余價值。例如,工作日的長度是12小時,其中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各6小時,這時m′(剩余價值率)=6小時/6小時×100%=100%。假定工作日長度仍然是12小時,如果把必要勞動時間縮短為4小時,剩余勞動時間就相應地延長為8小時,這樣,剩余價值率就提高為:8小時/4小時×100%=200%,比原來高出一倍。

那么,怎樣才能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呢?從前面的敘述已經知道,必要勞動時間是工人創造勞動力價值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因此,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必須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勞動力的價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屬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構成的,因此,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就必須降低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而要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就要設法提高生產生活資料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因為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和其中所包含的勞動量成正比,而和生產這個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所以,增加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關鍵,在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的關鍵,就在于提高生產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部門的勞動生產率。

馬克思從分析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出發,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生產率提高所經歷的三個階段: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建立在近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機器大工業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只有在機器大工業普遍建立以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得以最后確立起來。“機器和大工業”一章是《資本論》第一卷中篇幅最大的一章。在這里,馬克思指出,科學與技術會使資本具有一種擴張能力,從而給資本家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還強調“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90]。并且極其深刻地指出,隨著建立在高度科學技術基礎上的大工業的發展,“同時使新社會的形成要素和舊社會的變革要素成熟起來”[91]。馬克思的這些精辟論斷,說明科學技術是一種生產力,它不僅對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有著巨大作用,而且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馬克思在揭露了剩余價值的來源以及資本家如何增加剩余價值的生產以后,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六篇里,又揭示了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工資學說同樣是剩余價值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剩余價值理論的前提是:資本家購買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凡是可以動搖這個前提的,就會動搖已經建立起來的剩余價值理論的大廈。馬克思對工資本質的揭示,使他的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更加牢固。

從資本主義社會的表面現象來看,工人的工資似乎是勞動的價格,它表現為資本家購買工人勞動的代價。那么,事實上工資是不是“勞動的價格”呢?工人出賣的是不是勞動呢?馬克思告訴我們:“事物在其現象上往往顛倒地表現出來。”[92]科學的任務就在于透過現象揭露事物的本質,馬克思的工資學說正是這樣。

馬克思指出,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這就是說,資本主義的工資實質上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但它采取“勞動價格”的外觀,所以叫作轉化形式。事實上,在勞動市場上,同資本家直接對立的不是勞動,而是工人。工人出賣的是他的勞動力而不是勞動,當工人的勞動在生產中實際發揮出來的時候,就已經不屬于工人了,因而它也就不可能被工人出賣了。勞動是衡量商品價值的內在尺度,但它本身沒有價值,因而也沒有價格。人們可以說1個商品的價值等于10小時勞動,但不能說10小時勞動的價值等于10小時勞動,因此,工資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而絕不是勞動的價格。

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格”,這種假象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好像雇傭工人的全部勞動都是有酬的,這正是資本主義制度虛偽性的突出表現。因此,馬克思對工資實質的科學論證,就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質。

概括起來說,對貨幣如何轉化為資本,資本怎樣帶來剩余價值,資本家又怎樣不斷提高剩余價值率,以及雇傭工人工資的本質,等等問題的科學論證,構成了馬克思剩余價值論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以這一理論為武器徹底批判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規律,建立了以剩余價值理論為中心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完整體系,實現了政治經濟學史上的偉大革命,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

3.資本積累理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七篇里,進一步闡明了資本積累的理論。馬克思通過對資本積累的分析,做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結論。

由于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沒有積累也就沒有擴大再生產,因此,為了闡明資本積累的本質及其規律,馬克思首先分析了再生產問題。

馬克思說:“一個社會不能停止消費,同樣,它也不能停止生產。”[93]這個著名的論斷淺顯而深刻,既為人們的常識所理解,又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不斷重復、不斷更新、連續進行的生產,就是再生產。再生產可以分為兩類: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簡單再生產就是生產在原有規模上的重復。例如,今年和去年相比,投資不變,設備能力和勞動者人數不變,產量也不變,這種再生產就是簡單再生產。簡單再生產雖然不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點,但是通過對簡單再生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一個孤立的生產過程中所不能看到的一些重要現象,從而可以進一步暴露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

第一,可以看出,工人得到的工資不過是工人自己在上一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價值的一部分。例如,第一個月,工人創造的全部價值為10000元,其中6000元相當于生產資料消耗的價值,2000元相當于工人工資的價值,另外2000元為剩余價值。產品銷售出去以后,資本家得到了10000元。在第二個月的生產過程中,資本家把2000元剩余價值用于自己的生活享受,又用6000元重新購買生產資料,另外的2000元,即工人在第一個月創造的相當于工資的價值,用于支付第二個月工人的工資。可見,工人得到的工資是工人自己創造的。因此,絕不是資本家掏腰包養活工人,而是工人自己養活自己。

第二,可以看出經過若干生產過程之后,全部資本就表現為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積累。假定,某一資本家有資本10000元,每年可帶來剩余價值1000元,又假定他每年用于個人消費1000元,這樣,10年之后他就把原有資本消費完了。但是,通過簡單再生產,10年過后,他手中仍然有資本10000元,那么,這資本不過是工人在10年中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積累。可見,工人不僅自己養活自己,而且還養活了資本家。

第三,還可以看出,工人的個人消費不是生產過程以外他們自己的私事,而是資本家再生產勞動力的一種手段。馬克思曾經深刻地指出,工人“給自己添加生活資料,是為了維持自己勞動力的運轉,正像給蒸汽機添煤加水,給機輪上油一樣”[94]。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吃飯穿衣,與其說是為了自己果腹蔽體,不如說是資本家為了繼續獲得剝削的對象。因此,資本主義的再生產不僅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

闡明了簡單再生產就便于更好地說明擴大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就是比原有規模更大的再生產。要進行擴大再生產就必須進行資本積累。那么,什么是資本積累呢?馬克思說:“把剩余價值當作資本使用,或者說,把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作資本積累。”[95]可見,資本積累的源泉就是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假定資本家把全部剩余價值都用于個人消費,現在要進行擴大再生產,資本家為了擴大剝削,就不能把全部剩余價值都用于個人消費,而必須拿出一部分追加資本。因此簡單地說,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就是資本積累。

有一個名叫納·威·西尼耳(1790~1864)的英國庸俗資產階級經濟學者,散布“節欲論”來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他把資本積累說成是資本家為了“社會進步”而“節欲”的一種高尚行為,并無恥地聲言:“我用節欲一詞來代替被看作生產工具的資本一詞。”馬克思尖銳地批判道:“這真是庸俗經濟學的‘發現’的不可超越的標本!”[96]資本家進行資本積累絕不是為了社會進步,而是為了賺更多的錢,絕不是什么“節欲”,而是拿工人過去的血汗作為重新榨取更多血汗的手段。

資本積累會給工人階級命運帶來怎樣的后果呢?這是資本積累理論中的基本問題。為了揭示資本積累和無產階級貧困化這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馬克思創立了資本有機構成學說。

馬克思認為資本的構成可以從兩方面考察,從物質方面看,資本是由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的。由于二者的比例和生產技術的發展水平直接相關,生產技術水平越高,每個勞動者平均使用的生產資料就越多,生產技術水平越低,每個勞動者平均使用的生產資料就越少,所以資本的物質構成,又叫作資本的技術構成。從價值方面看,資本是由一定數量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構成的。一般來說,資本技術構成低,資本價值構成也低;資本技術構成提高,資本價值構成也會隨之提高,二者之間存在有機聯系。因此,馬克思說:“我把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作資本的有機構成。”[97]用公式來表示,資本有機構成就是:c∶v。

資本家為了掠奪日益增多的剩余價值,總是不斷地改進生產技術,增加機器設備,并且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每個勞動者在同樣的時間內加工的原材料也大大增加了,這一切都必然使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也就是使不變資本在資本總額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結果,意味著同量資本用于雇傭勞動力的部分越來越少,這就造成了所謂“機器排擠工人”的現象。資本主義社會相對過剩人口或者叫作失業大軍的形成原因就在這里。可見,無產階級的失業和貧困,完全是由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

英國有一個臭名昭著的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者,名叫托·羅·馬爾薩斯(1766~1834),他為了替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辯護,把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饑餓和貧困,歸罪于所謂人口繁殖的速度總是超過物質資料增長的速度,并且把這種虛構的謊言說成是普遍的人口規律。針對這種謬論,馬克思尖銳地指出,根本沒有存在于一切社會的抽象的人口規律,而是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特殊的人口規律。資本主義制度特有的人口規律,就是工人在被迫進行生產使資本不斷積累的同時,也日益使自己成為相對過剩人口。所謂相對過剩人口,就是說勞動者并不是絕對地沒有用了、過剩了,而是相對資本的需要來說才成為過剩的。可見,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產物。

在做了以上分析之后,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這一規律表明,隨著資本積累的不斷擴大,必然在一極,即在資產階級一極,造成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無產階級一極,造成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和無知的積累。資產階級的財富越是積累,無產階級的貧困就越是增長。

資本積累的理論表明,資本家是靠不斷榨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而發家的,那么,資本家是怎樣起家的呢?也就是說,資本家最初的資本是從哪里來的呢?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對資本本質的認識才更充分、更完整。所以,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做了系統的分析之后,就回頭來揭露資本的所謂原始積累。

為了美化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資產階級及其學者,把原始積累過程描繪成田園詩式的東西。他們像談奇聞逸事一樣說什么,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種人:一種人勤勞、聰明而且十分節儉;另一種人則是懶惰而又浪費無度的無賴漢。所以,第一種人就逐漸積累財富而成為資本家,第二種人就貧窮得一無所有,他們無論怎樣勞動終究還是雇傭工人,而第一種人雖然不勞動,財富卻越來越多。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所謂原始積累”一章中,以鐵一般的大量事實揭穿了這種牧歌般的謊言。

馬克思指出:“所謂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98]這個分離過程充滿征服和奴役、劫掠和殺戮,總之是通過暴力實現的。農民土地的被剝奪是原始積累全過程的基礎。在英國,這種剝奪從15世紀末開始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那時由于毛紡織業的興起,引起羊毛價格的急劇上漲,逐漸資產階級化了的貴族,為了養羊賺錢,或者為了能把更多的土地以高額地租出租出去,便大批強占領地內的公地,并強行剝奪已經租給個體農民的土地。他們把這些土地圍圈起來,變成養羊的牧場,大批農民被驅趕出去淪為乞丐和流浪者,房屋被拆除和燒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圈地運動”和作為這一運動的產物的“羊吃人”時代。除了圈地之外,資本原始積累還通過實行殖民制度、販賣黑人、進行商業戰爭、發行國家公債、建立現代稅收制度等暴力方法來推進。可見,資本的原始積累,就是用暴力剝奪廣大小生產者,使他們同生產資料相分離,以便一方面形成大批自由的雇傭工人,另一方面,使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里并轉化為資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馬克思曾經以十分鋒利的語言指出,原始積累“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99]。原始積累的過程無情地證明了“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100]

馬克思對資本原始積累的分析表明,起先是資產階級剝奪個體小生產者而起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后,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內在矛盾的發展,到后來已經歷史地輪到無產階級剝奪資產階級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無產階級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和新社會的締造者。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進行周密的科學分析以后,以大無畏的精神宣布:“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101]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這種歷史趨勢是任何人也不能抗拒的。這個科學的結論是馬克思留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最寶貴的理論財富。

(二)剩余價值的實現——《資本論》第二卷理論梗概

《資本論》第二卷的卷名是《資本的流通過程》,主要任務是研究剩余價值的實現。第二卷共三篇、二十一章,可以分作兩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篇和第二篇,主要闡述個別資本流通的形式和條件。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篇,主要闡述社會總資本流通的形式和條件。

1.個別資本流通的形式和條件

個別資本流通的形式和條件包括資本循環和資本周轉兩個問題。《資本論》第二卷第一篇論述資本的循環,第二篇論述資本的周轉。

首先讓我們看看馬克思對資本的循環是怎樣分析的。

我們知道,資本是不斷運動的,由流通過程進入生產過程,再由生產過程回到流通過程。資本如果停止了運動,也就不能帶來剩余價值,從而它也就停止了生命。資本的運動順序地經過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市場上進行的。資本家以“購買者”的身份出現在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上,他用貨幣在商品市場上購買生產資料,在勞動力市場上購買勞動力,為生產做準備。第二階段,是在資本家的工廠里進行的。資本家以“生產經營者”的身份出現,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強迫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為他進行生產。經過生產過程,新的商品生產出來了。這些商品已經不同于資本家原來所購買的商品,不僅從使用價值上看和原來的不同了,而且價值也增加了,包含剩余價值。第三階段,資本家以“出售者”的身份回到市場,賣掉他的商品,換回貨幣。這時資本重新變成它最初的貨幣形式,但是這時的貨幣已經比原先墊支的貨幣增多了,剩余價值實現了,資本家把錢賺到手了。

資本順序改變自己的形式,經過三個階段的運動,價值得到了增殖,最后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這就是資本的循環。資本的循環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

如果用公式來表示,資本循環的全過程是這樣的:

資本在它的循環中經歷了三個階段,相應地采取了三種不同的形式: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這三種形式的資本執行各不相同的職能。貨幣資本的職能,是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生產資本的職能,是在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結合過程即生產過程中制造商品,創造包括剩余價值的新價值。商品資本的職能是出售商品,使資本家收回預付資本,并取得剩余價值。

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并不是三種不同類型的獨立資本,而是產業資本在它的運動過程中順序采取的不同的形式。

上述每一種資本形式都要通過循環的三個階段,回到它原來的形式。貨幣資本,最初采取貨幣形式,經過流通過程、生產過程,再進入流通過程,最后又回到貨幣形式。生產資本,最初采取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些生產要素的形式,經過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再進入生產過程,最后又回到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些生產要素的形式。商品資本,最初采取商品形式,經過從商品到貨幣的流通過程,又經過從貨幣到商品的流通過程,再進入生產過程,最后又回到商品形式。這樣,資本的循環就有三種不同形式:貨幣資本的循環、生產資本的循環和商品資本的循環。這三種資本循環形式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要使資本保持正常的循環,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必須把全部預付資本分成三部分,讓它們同時并存在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形式上。如果把資本全部集中在某種形式上或畸輕畸重地分配在三種形式上,資本循環就會受到阻礙甚至會完全中斷。例如,某資本家有資本6萬元,如果他一次全部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那就只有等到新商品賣出去以后,才能重新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下一生產過程做準備。因此在新商品出賣之前,既不能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更不能進行生產,這樣資本循環就會中斷。如果這6萬元資本過多地集中在某一資本形式如生產資本形式上,生產過程雖不致中斷,但購買原材料和雇傭勞動力的貨幣資本就會不足,這就會妨礙到下一生產過程的正常進行。因此,只有使這6萬元資本在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形式上各分配2萬元,才可能使資本循環不間斷地進行。第二,資本的每一部分都必須順序通過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資本的循環,只有不停頓地從一個階段轉入另一個階段,才能正常進行。如果資本在第一階段“G-W”停頓下來,貨幣資本就會凝結為貯藏貨幣;如果資本在生產階段停頓下來,一方面生產資料就會擱置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勞動力就會處于失業狀態;如果資本在最后階段(W′-G′)停頓下來,商品就會賣不出去而積壓起來。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循環的形式和條件的同時,還研究了資本循環的時間。資本循環的全部時間,等于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之和。資本在生產過程停留的時間就是它的生產時間,資本在流通過程停留的時間就是它的流通時間。

生產時間,一般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作用的時間。這部分時間首先是指勞動者為制造某種產品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時間,即勞動時間。此外,還包括自然力對勞動對象獨立發生作用的時間。例如,播在地里的谷種需要有一定自然生長的時間,釀造葡萄酒需要有一定的發酵時間,等等。第二,生產過程中斷、生產資料也停止發揮作用的時間,如機器設備在夜間停止使用的時間。第三,生產資料已經進入生產領域,但是還沒有加入生產過程的時間,如原材料儲備的時間。在以上三部分時間里,勞動時間是主要的,因為只有在這個時間內,工人才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資本才能增殖。

流通時間包括購買時間和銷售時間兩部分。在購買時間內,資本由貨幣形式轉變為商品形式,即轉變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銷售時間內,資本由商品形式再轉化為貨幣形式。對資本來說,通過從商品到貨幣階段要比通過從貨幣到商品階段困難得多,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推銷商品比購買商品要困難得多。

資本在流通時間里,只發生價值形式的變化,如從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或從貨幣形式轉化為生產形式等,但不發生價值的增殖。資本只有在生產時間里,才發生價值的增殖。因此,流通時間和生產時間是相互排斥的。商品在流通中滯留的時間過長,對商品來說是有致命的危險的,因為商品的使用價值將會因此受到損耗,價值也將隨之受到損失,陳舊或腐壞的商品不可能同新的商品賣一樣的錢,而且商品積壓賣不出去,還會妨礙再生產的進行,使資本價值不能增殖。所以,資本家總是要盡量縮短資本的流通時間,以加速資本的循環。

馬克思在分析了資本循環的時間以后,對商品流通費用的分析,是很有意義的。資本不僅在生產領域中要有一系列的耗費,在流通領域中也要有一系列的耗費。這種用于流通領域并為商品流通服務的各項費用,就是商品流通費用。

馬克思把商品流通費分為兩種:純粹流通費和生產性流通費。純粹流通費是同商品的價值形式變化有關的費用,也就是只同商品的采購和銷售有關的費用,包括店員工人的工資和用于商品買賣的各項開支。這種流通費不能增加商品的價值,它的支出,只能從生產領域中已經創造出來的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中得到補償。生產性的流通費是同商品的使用價值運動有關的費用,如保管費、運輸費、包裝費等。保管、運輸、包裝等業務是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中的繼續,從事這類業務的勞動,也屬于生產性的勞動,因而它可以增加商品的價值和剩余價值。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因為商品滯銷或為投機目的而墊支的保管費和運輸費,只同商品價值形式變化有關,所以應歸入純粹流通費。

資本的循環和資本的周轉是密切聯系的。馬克思在分析了資本循環以后,就轉入了對資本周轉的分析。

周而復始的不斷反復的資本循環,就叫作資本周轉。從周轉的觀點來看,資本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情況,需要分別進行專門的研究。為此,馬克思用了四章的篇幅,闡述了自己關于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學說。

在《資本論》第一卷里,馬克思指出,在生產過程中,一方面由抽象勞動創造新價值,另一方面由具體勞動轉移不變資本的原有價值。在這里,馬克思又進一步指出,具體勞動是按不同的方式將不變資本的不同部分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上去的。原料、燃料等這些不變資本的價值,是一次完全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因為它們在勞動過程中是全部被消耗掉的;機器、廠房和其他生產設備等這類不變資本的價值,則是逐漸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因為它們在勞動過程中雖然是整個地發揮作用,但只是部分地被磨損。例如,一臺機器,它是整個地參加勞動過程,但是它的價值是隨著長期使用逐漸磨損而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如果這臺機器的價值是10萬元,可以使用10年,那么,平均每年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價值就只有1萬元。資本各部分在價值轉移上的這種區別,就成為區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客觀依據。根據以上分析,不變資本中的原料、燃料等應屬于流動資本,而機器、廠房、倉庫、道路和其他生產設備則屬于固定資本。

可變資本,即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按其運動形式來說是屬于流動資本的,因為它在每次循環中都被重新再生產出來,所以它和不變資本中的原料、燃料等的周轉方式是一樣的。

闡明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就可以計算預付資本的總周轉了。預付資本的總周轉,是它的不同組成部分的平均周轉。也就是一定數量一定周轉速度的固定資本和一定數量一定周轉速度的流動資本,在一年內的平均周轉次數。假定有固定資本10000元,一年周轉1/10次,一年周轉的價值為1000元;又假定有流動資本4000元,一年周轉8次,一年周轉的價值為32000元。那么,全部預付資本14000元,一年周轉的總價值就是33000元,周轉的次數就是33000/14000次。從這里可以明白看出,資本周轉的快慢,是同資本的構成密切相關的,固定資本在全部資本中所占的比重大,資本的周轉就慢;流動資本在全部資本中所占的比重大,資本的周轉就快。

資本周轉的快慢,不僅關系剩余價值的實現,而且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也有很大影響。剩余價值的生產是只同可變資本直接相聯系的,所以加速可變資本的周轉,同樣多的預付可變資本就可以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假如有甲、乙兩個資本家,他們各有5000元的可變資本,剩余價值率都是100%,但由于甲的可變資本一年周轉3次,乙的可變資本一年周轉10次,結果乙一年可獲得剩余價值50000元,甲一年只能獲得剩余價值15000元。甲的年剩余價值率(年剩余價值量與預付可變資本之比)為300%,乙的年剩余價值率則高達1000%。可見,資本周轉的速度與年剩余價值率成正比。

既然加速資本的周轉,可以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所以資本家總是想盡一切辦法來縮短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以加速資本的周轉。為此,資本家除了盡量采用新設備、新工藝以及充分有效地利用交通運輸條件外,便是竭力加強對工人的壓榨。

2.社會總資本流通的形式和條件

馬克思《資本論》在第二卷的前兩篇中曾經研究過“資本在流通領域所經歷的形式變換和物質變換”,但那是從個別資本的角度來研究的,而在第三篇里則是從社會總資本的角度來研究這些變化的。

什么是社會總資本呢?馬克思告訴我們,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有各種各樣的資本主義企業,如煤礦、鋼鐵廠、機械廠等。這些企業的資本都各自獨立地發揮職能,進行自身的生產和流通,并實現價值的增殖。這樣獨立地進行循環和周轉的資本,就是個別資本。個別資本一方面因為歸不同的資本家所有而相互獨立、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因為分工不同而必然相互聯系。例如,鋼鐵廠需要出售自己的鋼材,完成商品資本到貨幣資本的轉化;機械廠則需要購買鋼材,完成貨幣資本到生產資本的轉化。又如,食品廠需要機械廠為它提供生產設備;機械廠的工人和資本家則需要食品廠為他們提供食品。總之,一切企業都需要有關的企業為它提供生產資料,又都需要有關的企業為它提供生活資料。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個別資本的總和,就是社會總資本;而互相交錯、互為條件的個別資本運動的總和,就是社會資本的運動或者說社會資本的再生產。

關于再生產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七篇里已經研究過了,不過在那里主要是闡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在這里,則是研究社會總資本在流通中的形式變換和物質變換。

社會總資本的形式變換和物質變換,也就是社會總資本的流通,這里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如何實現,也就是資本家向哪里出售產品,從哪里買到再生產所必需的生產資料,以及資本家和工人又從哪里買到他們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可見,研究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就是要解決社會總產品怎樣在價值上得到實現,又在物質上得到補償或者說得到替換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面的問題,馬克思從價值上把社會總產品分作三個部分:第一,消耗掉的不變資本的價值(c);第二,可變資本的價值(v);第三,剩余價值(m)。前一項是生產資料原有價值的轉移,后兩項是新創造的價值。同時,馬克思又從實物上即使用價值上把社會總產品分為兩大類: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相應地他把社會生產分成了兩大部類:第一部類(Ⅰ)和第二部類(Ⅱ)。第一部類(Ⅰ)是生產資料的生產,第二部類(Ⅱ)是消費資料的生產。

馬克思從價值上和使用價值上對社會總產品所做的上述科學劃分,是考察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基礎理論。有了這一理論奠定的基礎,才使社會總資本再生產規律的揭示成為可能。重農主義者弗·魁奈(1694~1774)在政治經濟學史上第一次分析了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條件,但由于缺乏上述原理,加以他只把農業部門看作生產部門這種局限性,所以他的嘗試失敗了。古典經濟學者亞·斯密(1723~1790)也試圖分析社會資本再生產問題,同樣由于缺乏上述原理而未能得出科學的結論。只有馬克思科學地闡明了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條件,主要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

馬克思首先研究了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社會總產品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必須進行三方面的交換:(1)第一部類所需生產資料在本部類內部的相互交換,如鋼鐵廠的產品和機械廠的產品相互交換;(2)第二部類所需生活資料在本部類內部的相互交換,如服裝廠的產品和食品廠的產品相互交換;(3)第一部類所需生活資料同第二部類所需生產資料的相互交換。例如,機械廠的工人和資本家需要用面粉作為生活資料,而面粉廠則需要機械廠生產的磨粉機作為生產資料,這兩類產品需要按比例地相互交換。因此,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就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之和(代表第一部類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必須和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代表第二部類所需要的生產資料)相等,用公式表示就是:Ⅰ(v+m)=Ⅱc。如果上述公式的兩端不相等,就必然意味著社會上有一部分產品銷售不出去,也就是說這些產品在價值上得不到實現,因而該買的原材料等便買不進來,使這些產品在實物上也得不到補償,這樣,社會再生產就不能順利進行。只有公式的兩端在價值量上完全相等,在產品用途上又相互對路,社會總產品才能夠完全實現,該賣的都能夠賣出去,該買的都能夠買進來。

分析簡單再生產是為了更好地分析擴大再生產,因為擴大再生產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典型形式。擴大再生產的源泉是積累,而積累就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所以,要擴大再生產,積累的一部分必須當作不變資本,用來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另一部分必須當作可變資本,用來購買追加的勞動力。因此,要實現擴大再生產,第一部類的全部產品除了維持簡單再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外,還必須有一個余額,也就是說,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之和,必須大于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這個必要條件用公式表示就是:Ⅰ(v+m)>Ⅱc。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擴大再生產就無法進行。假定上一年全社會生產了50萬臺機床(以機床代表全部生產資料),今年仍然只生產50萬臺機床,那么,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今年的生產就只能在原有的規模上重復。只有今年比去年生產了更多的機床,才有可能新建和擴建工廠,增加生產能力,實現擴大再生產。因此,Ⅰ(v+m)>Ⅱc是擴大再生產的必要條件。

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同簡單再生產條件下一樣,也需要進行三個方面的交換。除了第一、二部類內部各自的交換外,第一部類原來的可變資本和追加的可變資本加上供第一部類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必須同第二部類原來的不變資本和追加的不變資本相等。只有這樣,社會總產品才能不僅在價值上而且在實物上得到補償。這就是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用公式表示就是:

但是我們知道,在資本主義的現實生活中,社會經濟由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規律所支配。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正常條件不可能完全具備,再生產過程必然被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所打斷。經濟危機的爆發充分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局限性,預示它必然要被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所代替;競爭和無政府狀態規律也必然為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所代替。

關于經濟危機問題,《資本論》中沒有專門的篇章來論述,而是分散在有關的章節中分析的。這里為了更好地揭露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把這些分析集中起來,加以簡要的闡述。

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三章里,馬克思在分析貨幣的職能時曾經指出,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就包含了商業危機的可能性。這是因為在物物交換的條件下,買和賣不可能脫節,但有貨幣作為買賣的媒介,賣方在賣出商品之后,不一定馬上就買,買的人少了,就會有人賣不出自己的商品,這樣就可能發生商業危機。同時,馬克思還指出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就包含了貨幣危機的可能性。這是因為在貨幣具有支付手段的條件下,人們可以互相賒賬,等到有錢時再支付。假定甲欠乙的賬,乙欠丙的賬,丙又欠甲的賬,等等,如果其中一個人到期不能還賬,那么其他人也都會等錢還賬,引起連鎖反應,出現貨幣危機。上述兩種危機的可能性,在小商品生產條件下不容易成為現實,但到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后,經濟危機就必然發生。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第十五章中,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及其客觀必然性。他指出,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就在于生產的社會性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在這一矛盾的基礎上,資本家為了追求日益增多的剩余價值,盲目地擴大生產,而廣大群眾由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狹小,就必然使生產和消費發生尖銳矛盾,從而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是通過危機的破壞來實現生產和需求的平衡的。正像馬克思指出的:“危機永遠只是現有矛盾的暫時的暴力的解決,永遠只是使已經破壞的平衡得到瞬間恢復的暴力的爆發。”[102]

在《資本論》第二卷第九章里,馬克思論述了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物質基礎。在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不僅必然爆發經濟危機,而且是周期性的爆發,就是每隔一定時期就爆發一次。馬克思指出,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的物質基礎,是十年左右一次的固定資本更新。他說:“危機總是大規模新投資的起點。”[103]危機過后,資本家為了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便開始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結果帶動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迅速增長,經過一段時期,這種增長必然重新超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從而導致新的經濟危機的到來。因此,固定資本的大規模周期更新,是經濟危機周期爆發的物質基礎。

在這里,馬克思還提出了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的階段性問題。他指出,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總是周期性地出現以下四個階段:松弛(蕭條)、中等活躍(復蘇)、急劇上升(高漲)和危機。

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七篇里,馬克思還論及經濟危機必然給勞動人民帶來災難。因為在危機期間,由于商品積壓、生產下降、工廠倒閉,工人的失業和貧困現象必將增長。這樣,就會使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日益加劇。所以,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也是它的不治之癥。正像要消滅鼠疫就必須消滅老鼠一樣,要消滅經濟危機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制度。

(三)剩余價值的分割——《資本論》第三卷理論梗概

《資本論》第三卷的卷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主要是闡述剩余價值在資本主義各個剝削集團之間的分配。資本的運動過程,就是剩余價值的由生產過程、實現過程即流通過程再進入分配過程而告終的。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在第一卷、第二卷中已經研究過了,第三卷所闡明的是分配過程,實質上就是剩余價值在各個資本主義剝削集團之間的分配過程。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揭示了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資本、生息資本、銀行資本和農業資本等。對這些具體資本形式的揭示,既不是單純從生產過程來分析,也不是單純從流通過程或分配過程來分析,而是把資本運動作為整體來考察,因此第三卷的卷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通過對資本運動的整體考察,馬克思闡明了各種具體資本的運動過程和剩余價值如何在各個資本主義剝削集團之間進行分配。

如果說第一卷、第二卷主要是通過抽象的理論分析來闡明資本主義經濟的實質的話,那么,第三卷的分析則是越來越接近資本主義生活的表面。只有完成這一研究,才能把被各種具體現象所深深掩蓋著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最充分地揭露出來。事實上,馬克思通過第三卷的研究才最終完成了自己在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上的革命。

《資本論》第三卷共七篇、五十二章,可分作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篇,主要闡明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理論。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篇,主要闡明商業資本家、生息資本家、銀行資本家、大土地所有者和農業資本家如何瓜分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篇,主要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神秘性進行總的揭露,這是對全卷也是對全書的一個總結。

1.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

馬克思為了研究平均利潤首先研究了利潤,他指出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那么,剩余價值是怎樣轉化為利潤的呢?

在資本主義的現實生活中,資本家在商品生產中只花費了資本,并沒有花費任何勞動,所以資本家在考察商品生產的耗費時,自然不會從工人實際消耗的勞動量來考察,而只考察他的資本的耗費。因此,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和,就表現為商品的成本價格或叫生產費用,用符號表示就是k。可見,商品的成本價格和商品價值是不同的,成本價格是按照資本的耗費來計算的,商品價值是按照勞動的耗費來計算的。

資本家墊支成本價格是為了攫取剩余價值。在資本家看來,不僅可變資本會給他帶來剩余價值,而且生產中所消耗的不變資本也會給他帶來剩余價值;不僅成本價格會給他帶來剩余價值,而且全部預付資本(C),包括那些雖然用于生產但暫時還沒有被消耗的那部分不變資本,也都會給他帶來剩余價值。因此,馬克思指出:“剩余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這樣一種觀念上的產物,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104]這就是說,不把剩余價值看作工人的勞動創造的,而看作全部預付資本創造的,那么,剩余價值就不叫作剩余價值,而叫作利潤。利潤不過是一種現象,剩余價值則是它的本質。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或者說表現為利潤以后,商品價值就等于成本價格加利潤,用公式表示就是:w=k+p。

由于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剩余價值率也就轉化為或者說表現為利潤率(p′)了。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以后,就大大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因為同量的剩余價值,計算剩余價值率時,只是同可變資本相比,而計算利潤率時,則是同全部預付資本相比,后者的比率顯然會大大降低。例如,全部預付資本為500,其中不變資本為400,可變資本為100,剩余價值也是100。那么,剩余價值率就等于:100/100×100%=100%,而利潤率則是:100/500×100%=20%。

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不僅在數量上有明顯的差別,而且它們所說明的問題也完全不一樣。剩余價值率說明的是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利潤率說明的則是資本家用多少資本賺了多少錢。因此,利潤率不僅不能反映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而且連剝削的本質也掩蓋起來了。

資本家總是唯利是圖、損人利己,妄圖追求更高的利潤率。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里曾經引用一位英國評論家的話來揭露資本家這種貪婪殘暴的本性。這位評論家說:“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105]

不管每一個資本家怎樣貪婪地追求利潤,各個部門的利潤還是有高有低,各不相同的。

影響利潤率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是,馬克思在說明平均利潤率形成時,為了分析的簡便,把其他因素暫時舍而不論,只抓住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這一主要因素來說明問題。

不同部門由于生產的產品不同,因而對原材料和生產設備的要求也不同,這樣各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必然有區別。如農產品加工工業和食品工業,相對來說所需要的生產設備比較簡單,原材料的價值也比較低,所以不變資本在預付總資本中所占的比重就較小,資本有機構成也就比較低。相反,冶金工業、機械工業等,相對來說所需要的生產設備比較復雜,原材料的價值也比較高,所以不變資本在預付總資本中所占的比重就比較大,資本有機構成也就比較高。因此,一般來說,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是由生產部門的技術性質決定的、資本家是無法任意加以改變的。

由于資本有機構成不同而導致的利潤率的不同,是各部門之間進行競爭的基礎。資本家的本性總是驅使他們向利潤率高的部門轉移資本。大量資本轉向利潤率高的部門,使這些部門的產量大增,以致造成供過于求,從而使商品價格降低,利潤率也隨之下降。相反,抽出資本的那些部門,雖然原來的利潤率較低,但由于大量資本轉移出去,產量減少,必然造成求過于供,從而使商品價格上漲,利潤率也就隨之提高。這樣,由于部門間的激烈競爭,就產生了利潤率平均化的趨勢,等量資本要求獲得等量利潤,于是就形成了平均利潤率。各部門的資本家按照平均利潤率取得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

平均利潤形成后,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被進一步掩蓋,由于不同部門的等量資本可以得到等量利潤,同一部門所得的平均利潤可能大于或小于本部門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這就給人以假象,似乎利潤的多少只同資本的多少有關,而同對工人的剝削無關。這樣,利潤的起源和本質就完全被掩蓋起來了。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后,商品價值就轉化為生產價格。生產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生產價格和商品價值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從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平均利潤形成以前的商品價值就叫作商品價值,平均利潤形成以后的商品價值就叫作生產價格。

為了更好地說明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形成,這里根據《資本論》中的有關表格,加以綜合和簡化,列舉如下(見表1)。

表1 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形成

從表1可見,生產價格形成以后,就個別生產部門來看,除了資本有機構成具有中等水平的部門以外,它所實現的生產價格可能高于或低于本部門工人所創造的商品價值。這種現象是不是違背勞動價值論呢?這是資產階級經濟學者沒有也不可能解決的問題,馬克思第一次依據勞動價值論正確地闡明了這個問題。根據馬克思的論證,我們可以知道,雖然從個別生產部門來看,生產價格可能和它的商品價值相背離,但是從全社會來看,全部生產價格和全部商品價值還是相符合的,從表1來看都是390。同時,各部門的平均利潤之和和各部門的剩余價值之和也是相等的,從表1來看都是90。所以,馬克思的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不僅不和他的科學勞動價值論相矛盾,而且是對科學勞動價值論的運用和發展。

馬克思的平均利潤理論,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通過平均利潤率形成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個資本家之間為了追逐和瓜分剩余價值,存在尖銳的矛盾和沖突,但是,在剝削雇傭工人這個問題上,他們的利益卻是完全一致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的:“資本家在他們的競爭中表現出彼此都是假兄弟,但面對整個工人階級卻結成真正的共濟會團體。”[106]因此,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不僅受直接雇傭他的個別資本家的剝削,而且受整個資產階級的剝削。工人們要想改變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地位,就必須整個階級團結起來,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整個資產階級的統治,徹底消滅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平均利潤率形成以后,并不是永遠固定在同一水平上,而是具有下降的趨勢。關于這個問題,馬克思是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三篇中闡述的。造成利潤率下降這一必然趨勢的基本原因,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我們知道,剩余價值是可變資本帶來的。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就意味著可變資本在預付總資本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因而即使剩余價值率不變,利潤率也會下降。

平均利潤率下降,絕不意味著工人受剝削的程度減輕,因為工人受剝削的程度是由剩余價值率而不是由利潤率決定的;同時也不意味著資本家得到的利潤量越來越少,因為隨著積累的增加資本總量是在不斷增大的。事實上利潤率的下降和利潤量的增大是同時存在的。

馬克思指出,由于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作用,就加劇了資本主義制度中一系列固有的矛盾,第一是生產擴大與價值增殖之間的矛盾,第二是人口過剩與資本過剩的矛盾。前者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無限性與價值增殖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后者是由于利潤率下降而使大量資本因缺乏有利投資場所而過剩;又由于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而使相對過剩人口不斷增加,這就形成了:一方面有大量過剩資本不被用于生產,另一方面又有大量過剩人口不能就業。這些矛盾都證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2.各個剝削集團對剩余價值的瓜分

馬克思在《資本論》的前兩卷和第三卷的前三篇中,是把產業資本家作為整個資產階級的代表來研究的,而且假定全部剩余價值都是由他們獲得的。這種抽象分析是為了更好地揭露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本質,因而是完全必要的,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揭露僅僅到此為止還是不夠的。因此,馬克思進而又分析了獨立化為各種類型的具體資本形式,以及表現為各種類型的剩余價值形式。這樣,在《資本論》里就不僅揭穿了資本主義制度最本質的東西,而且使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經濟現象都得到了科學的剖析。

馬克思在第三卷第四篇里,首先分析了商業資本的產生以及商業利潤的來源。

近代商業資本是從產業資本中分離出來的,它從屬于產業資本,并且為產業資本服務。商業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一起,共同占有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吮吸工人的血汗。

那么,商業資本是怎樣從產業資本中分離出來的呢?分離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由于生產力水平較低,生產規模較小,市場范圍不大,競爭也不甚激烈,這時產業資本家大多是自產自銷,他既經營商品生產,又經營商品銷售,還沒有專門的商業資本家。后來,由于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銷售業務繁重了,市場范圍擴大了,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了,產業資本家如果仍然自產自銷,就無法兼顧;何況商品買賣擴大之后,他還必須大量增加流通資本,這就會妨礙他在生產上的投資和經營,顯然,這對他是不利的,于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商品資本就逐漸從產業資本中分離出來了。社會上有一部分人脫離生產領域專門經營商品流通,這部分人就是商業資本家。要經營商品流通,就必須營建門市部、倉庫,雇傭店員,籌備周轉資金,等等,用于這些方面的資本,就是商業資本。

商品資本分離出來而成為商業資本或者說商品經營資本以后,仍然執行商品資本的職能,也就是仍然擔負從商品到貨幣的轉化,實現商品的價值和剩余價值。不過當商品資本從產業資本分離出來以后,它就不再是產業資本的一個環節,而是作為一個獨立的資本形態來發揮作用。

商業資本家的資本既然是以一種獨立的資本形式發揮作用,因此,他也和產業資本家一樣,力圖以自己的資本賺取盡可能多的利潤。但是商業資本是一種流通中的資本,而流通過程是不能產生剩余價值的,那么,商業利潤是從哪里來的呢?

商業利潤的真正來源,是從產業資本家那里分割來的,是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商業資本家為產業資本家推銷商品,承擔了產業資本家的一部分職能,從而使產業資本的周轉加快、利潤率提高,所以,產業資本家就不能獨占全部剩余價值,而必須把其中的一部分轉讓給商人。具體的分割過程是這樣的:產業資本家按低于商品生產價格的價格(即出廠價格)把商品賣給商業資本家,自己只獲得產業利潤,商業資本家再按等于商品生產價格的價格把商品賣給消費者。商品買價和賣價之間的差額就形成商業利潤。

商業資本家不僅要獲得利潤,而且要獲得平均利潤。商業資本家參加剩余價值的分割以后,生產價格的公式就發生了變化。這時,生產價格=成本價格+產業利潤+商業利潤。

在資本主義商業部門勞動的店員和產業工人一樣都是被剝削者,商業資本家正是通過支配店員的勞動進行商品的采購與銷售,實現商品的價值,獲得商業利潤。因此,商業資本家總是要設法延長店員的工作日,加強他們的勞動強度,以便獲得更多的利潤。

上面的分析是把商業資本作為從產業資本中派生出來而獨立化的一種資本形式加以研究的,其實商業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很久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因此,馬克思在題為“關于商人資本的歷史考察”一章里,著重闡述了前資本主義商業資本和資本主義商業資本的區別。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不僅有商業資本家參與剩余價值的瓜分,而且還有借貸資本家和銀行資本家參與剩余價值的瓜分。《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篇就是闡述借貸資本家和銀行資本家是怎樣參與剩余價值的瓜分的。

借貸資本是一種生息資本。生息資本和商業資本一樣,都是一種古老的資本形式。資本主義以前的生息資本就是高利貸資本;借貸資本則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適應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生息資本。借貸資本的形成與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過程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主要來源就是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在它們的循環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而必然出現的暫時閑置的貨幣資本。擁有閑置貨幣資本的資本家,會把它們貸放給那些臨時需要貨幣資本的資本家去使用,并在后者手中重新發揮職能資本的作用,也就是重新發揮產業資本或商業資本的作用。這樣,從職能資本中游離出來的貨幣資本,就變成了借貸資本。

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除了必須按期歸還以外,還必須向借貸資本家支付利息。

借貸資本是從屬于職能資本的一種獨特的資本形式,它只有被借到職能資本家手里才成為職能資本。它獨特的運動公式是:

這一運動的簡化形式就是G-G′,即借出貨幣可以得到更多的貨幣。這一形式使資本主義剝削關系進一步被掩蓋起來了。在這里,資本拜物教得到了更充分的發展。只要手中有資本,不用自己開工廠、辦商店,更不用自己勞動,就可以賺到錢,似乎貨幣本身就可以生出金蛋,這是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神秘性和欺騙性的突出表現。其實這個金蛋——利息,不過是從職能資本家那里分割來的一部分利潤,而利潤的本質就是剩余價值,就是雇傭工人的血汗。因此,歸根到底,借貸資本家獲得的利息仍然是剩余價值的一種轉化形式。

利息既然是利潤的一部分,它就不可能比利潤大,也不能等于利潤。利息的最高限額是從利潤中扣除職能資本家所得利潤之后的余額,而利息的最低限額無論如何也要大于0。利息率就是利息量和所貸出的資本量之間的比率,它是在上述最低和最高限額內擺動的,擺動的幅度決定于借貸資本的供求狀況,也就是決定于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如果借貸資本少時,借貸資本家就迫使職能資本家多交利息;如果借貸資本多時,職能資本家就迫使借貸資本家少要利息。

利息率雖有變動,但就一定國度的一定時期來說,則有一個傳統的確定的水平,即所謂平均利息率。平均利息率和平均利潤率一樣有下降趨勢。

借貸資本家擁有資本的所有權,而貸入資本的職能資本家,則擁有資本的使用權。這種資本所有權和資本使用權的分離,就使得平均利潤必須分割成兩部分:一部分歸資本所有者——借貸資本家所有的利息;一部分歸資本使用者——職能資本家所有的企業利潤,也稱為企業主收入。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生活中,并不是貨幣資本家直接把貨幣貸給職能資本家的,實際上在貨幣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還有銀行在起媒介作用。

銀行資本家站在職能資本家和貨幣資本家之間,一方面,他代表所有的貨幣資本家同職能資本家相對立;另一方面,他又代表所有的職能資本家同貨幣資本家相對立。銀行資本家為了經營銀行業務必須墊支資本,并要求這種墊支能夠帶來平均利潤。如果得不到平均利潤,他寧愿把資本投入其他利潤率高的部門。銀行作為資本所有者和資本借用者之間的中介,它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存放款利息的差額減去經營銀行業務的費用,就是銀行利潤,它是銀行資本家從職能資本家那里瓜分來的一部分剩余價值。

銀行資本家不僅通過職能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而且還直接剝削自己的雇員。銀行資本家之所以能夠獲得利潤,正是依靠銀行雇員的勞動。銀行雇員的勞動雖然不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但卻是銀行業務所不能缺少的。他們的勞動和商業店員的勞動一樣,有一部分是無償的。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銀行雇員同樣屬于被剝削階級。

銀行是一種信用組織,它的存款和放款業務,就是一種信用關系。馬克思通過對銀行的分析,全面地精辟地論述了信用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作用。他把這種作用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促進利潤率的平均化,因為它使資本的轉移簡便易行。資本從利潤率低的部門向利潤率高的部門轉移得越快,利潤率平均化的過程就越快。第二,有了銀行貸款,產業資本家不一定等待自己的商品銷售出去就可以購買原材料,這樣就可以縮短流通時間,加速總的再生產過程。第三,由于流通時間縮短了,就有利于流通費用的節省。第四,由于可以利用銀行貸款,這就促進了股份公司的形成,從而加速了資本的集中。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還指出了“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質是:一方面,把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用剝削他人勞動的辦法來發財致富——發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并且使剝削社會財富的少數人的人數越來越減少;另一方面,造成轉到一種新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107]。為什么說銀行信用制度是資本主義轉變為新生產方式的一種過渡形式呢?這是因為銀行信用制度的發展,大大加速了資本集中,并使競爭激化,從而導致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日益尖銳,這就促使消滅資本主義的各種物質條件更加成熟;而一旦新的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誕生,銀行信用制度就為無產階級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流通和分配提供了現成的組織形式。馬克思的這一科學預見,已經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所證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銀行這一經濟組織形式不僅被保留下來,而且它對于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日益發揮著巨大的促進和監督作用。

在前面的敘述里,我們已經知道,剩余價值如何轉化為利潤,利潤又如何轉化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這里我們將進一步看到利潤的又一轉化形式——地租。在《資本論》第三卷第六篇中,馬克思通過對地租問題的分析,揭露了大土地所有者和農業資本家怎樣共同剝削農業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

馬克思的地租學說,是對他的科學勞動價值論、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論的一個發展。在這里,他對農產品價值的決定做了新的但又完全符合勞動價值論的論證,從而科學地闡明了地租的來源和本質。

地租問題的研究,涉及了資本主義社會三大階級——工人階級、資產階級和大土地所有者階級的經濟關系,對于我們認識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將會增加新的內容。

馬克思根據形成原因的不同,把資本主義地租分為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兩種,又把級差地租分為第一、第二兩種形式。

馬克思是怎樣分析級差地租的呢?土地是農業部門的基本生產資料,但土地是天然存在的,人們無法任意增加,所以,當土地被某些農業資本家租去經營以后,其他的資本家不但不能同時在這些土地上經營,而且也不能再創造出新的土地來同他們競爭。這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土地的有限性就造成了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實踐證明,同量資本投入不同的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距市場遠近不同)或者是同量資本連續投入同一塊土地,所獲得的收益是不相等的,有的投資生產率高,有的投資生產率低。在存在土地資本主義經營壟斷的情況下,如果農業資本家只進行生產率高的投資,農產品就會供不應求,這樣價格就會上漲,直至漲到生產率低的投資也能得到平均利潤為止。因此,與工業品的社會生產價格的決定不同,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是由生產率低的投資所獲得的農產品的價值決定的。這樣,生產率高的投資就可以得到超額利潤,這個超額利潤就構成級差地租。

分析到這里可以知道,級差地租是由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同它的社會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轉化而來的。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是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農業工人的剩余勞動是級差地租的源泉;土地的肥沃程度和位置遠近,則是產生級差地租的自然條件;土地私有權的存在只說明級差地租歸誰占有,但不是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

級差地租的第一形式(Ⅰ),是同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位置上的差別相聯系的地租;級差地租的第二形式(Ⅱ),是同連續投入同一塊土地上各個資本生產率的差別相聯系的地租。為了更好地說明級差地租的形成,這里把《資本論》中的有關表格加以簡化,進行列舉(見表2)。

表2 級差地租的形成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無論租種好地或壞地都絕對必須繳納的地租,就叫作絕對地租。馬克思分析絕對地租如同分析級差地租一樣,是在嚴格遵守價值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的。絕對地租是怎樣形成的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農業部門資本有機構成低,農業部門的利潤率必然高于工業部門的利潤率,因此,農業部門就產生了一部分超額利潤。由于土地私有權的壟斷,阻礙了其他部門的資本向農業部門轉移,從而就排斥了競爭,農業部門的超額利潤就不參加社會范圍的平均化過程,因而農產品就可以按高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價格出賣,這就使得農業資本家可以得到平均利潤以上的余額,并把它以絕對地租的形式交給大土地所有者。可見,絕對地租就是由農產品的價值和社會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也就是由農業部門的超額利潤轉化而來的。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就是由于不懂得這一點,而否認絕對地租的存在。

為了更好地說明絕對地租的形成,這里根據《資本論》中的有關論述制表如下(見表3)。

表3 絕對地租的形成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土地所有者不僅靠土地私有權可以獲取大量的地租,而且在必要時,還可以通過土地的售賣,獲得高額的土地價格。

土地本身是自然存在的東西,它不是勞動產品,也沒有價值,但為什么會有價格呢?這是因為在存在土地私有制的條件下,憑借土地所有權就可以取得地租收入。因此,馬克思指出,土地價格“不是土地的購買價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購買價格,它是按普通利息率計算的”[108]。根據這個論斷,土地價格的計算公式是:

地價=地租額÷利息率

例如,有一塊土地,每年的地租額是200元,如果利息率是5%,那么這塊土地的價格就是元,這樣的價格是買賣雙方都能接受的。對于土地所有者也就是土地出賣者來說,在出賣土地之前,他可以憑借土地所有權,每年獲得200元的地租,現在他把土地出賣了,也就是出賣了每年可以獲得200元地租的權利。因此,只有在出賣土地之后得到的地價每年仍能給他帶來200元的收入時,他才肯出賣。現在他得到了4000元的地價,如果按年利息率5%存入銀行,每年便可得到和原來的地租收入相當的200元利息。對于土地購買者來說,與其說他是為了購買土地本身,不如說是為了得到一個每年可以獲取200元地租的權利。他拿出4000元貨幣資本去購買土地,也就是讓渡了每年可以獲得200元利息的權利,但他以年利息200元換得年地租200元,并無損失。因此,土地雖無價值,但可以買賣,也有價格。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地價有上漲趨勢。地價上漲的結果,就使資本家不得不把日益增多的資本用在購買土地上,從而減少了對工農業生產的直接投資,這就不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神秘性的總揭露

闡明了地租問題之后,對各種具體資本形式的分析就結束了,《各種收入及其源泉》的一篇,是《資本論》三大卷中的最后一篇,它不僅是對第三卷也是對全部《資本論》的一個總結,在這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神秘性進行了一個總的揭露。

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在社會現象上表現為各種收入及其源泉的形式。馬克思指出:“資本—利潤(企業主收入加上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這就是把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切秘密都包括在內的三位一體的形式。”他又說:“利息表現為資本所固有的、獨特的產物,與此相反,企業主收入則表現為不以資本為轉移的工資,所以,上述三位一體的形式可以進一步歸結為: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在這個形式中,利潤,這個體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獨特特征的剩余價值形式,就幸運地被排除了。”[109]可見,“三位一體公式”完全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剝削實質,為殘酷無情的資本主義現實,涂上了一層五光十色的油彩,似乎資本家所攫取的利息是由資本生產出來的、地主所掠奪的地租是由土地本身創造出來的、工人得到的工資則是工人勞動所創造的全部價值、甚至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利潤也成了工資收入。馬克思對這個庸俗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頗為流行的傳統觀念做了無情的批判。他指出,土地和資本本身都不能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一切剝削收入都來源于工人的剩余勞動,利潤、利息和地租都不過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工人所得到的工資只是他所創造的全部價值的一小部分。這就徹底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假象,粉碎了資產階級及其御用學者的無恥讕言。

全部《資本論》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是不可抗拒的歷史規律。但任何歷史規律都要靠人的社會實踐來實現。那么,誰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和新社會制度的創造者呢?資本主義社會里各個階級的社會地位和歷史命運將是怎樣的呢?馬克思在這部科學巨著的最后一章“階級”里,也許是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的,但是一篇宏論才剛開始,手稿便中斷了。盡管我們可以從馬克思的其他論述里得到這些問題的明確答案,但在這里我們是多么想繼續讀下去!

在將要結束全書的時候,馬克思似乎有許多話要告訴他的讀者。他在這最后一篇里比較多地預見了未來高級社會的生產關系的某些特征。他指出剩余勞動作為“超出一定需要以上的勞動”,對于“一個高級社會形式”是必需的;社會財富和生產不斷擴大的可能性不是依存于剩余勞動的大小,而是依存于它的生產率。他指出“自由王國”的到來,“工作日的縮短是根本條件”[110]。他還指出社會保險基金“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之后,也必須繼續存在……”[111]

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種種預見,表明他作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革命導師,對于共產主義在全世界的最后勝利寄予了多么堅定的信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阿县| 正镶白旗| 通辽市| 荥经县| 磴口县| 肇东市| 高州市| 仙桃市| 广东省| 江津市| 宾川县| 宜州市| 江北区| 新丰县| 鄢陵县| 深州市| 香河县| 柳州市| 鹤壁市| 五河县| 溧水县| 台安县| 巧家县| 清河县| 邵武市| 金秀| 唐河县| 重庆市| 景宁| 如皋市| 互助| 汨罗市| 大埔县| 大埔县| 萨迦县| 沧州市| 铅山县| 璧山县| 宜良县| 河北省|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