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方法和主線

馬克思歷盡千辛萬苦地從事寫作,他所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不是雖有光彩而只是片段的思想材料,也不是雖然完整但只有骨骼而缺乏血肉的一般作品,他以畢生精力建造的是一座宏偉壯麗的科學大廈。《資本論》博大精深、文采洋溢,有著嚴密的結構、詳盡的論證和生動的表述。至于它的篇幅的宏大,那是一目了然的。全書四大卷,共3000多頁。中文譯文達280多萬字。馬克思說:“不論我的著作有什么缺點,它們卻有一個長處,即它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43]在我們敘述各卷的主要內容之前,需要先對這部科學巨著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體系結構做一個整體的介紹。

(一)剖析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

毛澤東說:“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44]那么,《資本論》所研究的特殊矛盾是什么呢?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說:“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45]這里所說的生產方式是指生產力的使用方式,也就是指生產力。這里所說的生產關系主要是指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以及由此決定的分配關系。這里所說的交換關系就是通常所說的人們在生產中相互交換活動或勞動產品。總體來說,《資本論》所研究的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它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產品分配關系等。

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社會的經濟制度。列寧說:“馬克思認為經濟制度是政治上層建筑借以樹立起來的基礎,所以他特別注意研究這個經濟制度。馬克思的主要著作《資本論》就是專門研究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的。”[46]

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里表現為階級關系。資產階級經濟學者為了掩蓋自己的階級立場,常常把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說成是人與物的關系或物與物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則公開表明自己的科學的階級性。恩格斯指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47]。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對本書的階級性和黨性有過一個生動的表述:“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質,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48]這就告訴我們不可能有各個階級共同的政治經濟學,只能是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政治經濟學。《資本論》就是一部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它是為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服務的,是替無產階級說話的,是無產階級自己的科學。

任何社會的生產關系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一成不變的。資產階級經濟學者,一方面把資本主義制度說成是最理想的永恒的制度,另一方面又把歷史的發展說成是人的意志和偶然的動機引起的。馬克思徹底破除了這種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歷史觀,堅定地認為人類歷史不僅是發展變化的,而且這種發展變化是有其內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說:“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49] “現代社會”當然是指資本主義社會。“研究這個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發生、發展和沒落,就是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的內容。”[50]

這里我們應該進一步弄清,馬克思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又是為了什么呢?答案是很清楚的,那就是為了武裝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恩格斯說過,無產階級政黨“它的全部理論內容是從研究政治經濟學產生的”[51]。這就是說,無產階級政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制定是同政治經濟學分不開的。黨的理論水平越高,黨的戰斗力就越強。馬克思自己表明,《資本論》的寫作是為了“把黨提到盡可能高的水平,并通過敘述方式本身使庸俗觀點無計可施”[52]。我們從《資本論》的寫作目的可以進一步看出它鮮明的無產階級的階級性和黨性。

(二)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

我們知道,近代生物學的研究是離不開顯微鏡的,只有借助于它才能對細胞組織和微生物進行細密的觀察和科學的分析。同樣,近代化學的研究是離不開化學試劑的,只有借助于它才能顯示出化學反應的過程。但是,對于社會經濟的研究,卻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資本主義經濟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有機體,想要從表面上雜亂紛紜的現象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就必須有一種科學的方法。

那么,《資本論》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運用的方法就是辯證法。辯證法不僅認為客觀事物是相互聯系的,而且認為它們是按一定規律運動和發展的,因而辯證法就其本質來說是革命的、批判的。

但是,辯證法有兩種,一種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辯證法,一種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唯物主義的辯證法。馬克思說:“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甚至被他在觀念這一名稱下轉化為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53]這就是說,馬克思的辯證法是以唯物主義為基礎的,它承認物質是第一性的東西,意識是第二性的東西。《資本論》的研究方法就是唯物辯證法,這是唯一科學的方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自始至終運用了辯證法,又自始至終堅持了唯物主義。“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并把它當做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54]正因為馬克思堅持了唯物辯證法,所以他就能夠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看作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那么,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是怎樣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呢?他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說:“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55]所謂“抽象”就是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所倡導的在研究客觀事物時“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通過科學的抽象來發現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運用抽象法的過程就是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從復雜到簡單的邏輯思維過程。這種抽象法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

抽象法是研究事物的方法,而事物的本質一經認識之后,如何把已經獲得的理性認識敘述出來,就是另一回事了。馬克思說:“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觀念上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56]因此,敘述的過程同研究的過程正好相反,它是從本質到現象、從抽象到具體、從一般到特殊、從簡單到復雜的敘述表達過程。

談到《資本論》的研究方法,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必須明確,那就是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相一致。恩格斯說:“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57]例如,《資本論》首先分析商品,進而分析貨幣,然后分析資本,等等,而這一邏輯分析的進程同歷史發展的實際進程正是一致的。因為商品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存在,商品交換有了相當發展以后,才出現貨幣,到封建社會末期,貨幣才開始轉化為資本。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相一致,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因為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而反映歷史規律的邏輯思維,不可能和歷史的進程背道而馳。《資本論》研究方法上的這一特點,說明了它的全部論述都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實的基礎上的。

(三)以剩余價值為中心

《資本論》論的是資本,那么什么是資本呢?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58]因此,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本書都是以剩余價值為中心的。”[59]

《資本論》第一卷的卷名是《資本的生產過程》,主要是闡明剩余價值是怎樣產生的;第二卷的卷名是《資本的流通過程》,分析資本流通的形式和條件,主要闡明剩余價值是怎樣實現的;第三卷的卷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主要闡明剩余價值是如何在各個剝削集團之間進行瓜分的;第四卷的卷名是《剩余價值理論》,闡述了17世紀中葉以來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史。在這一卷中,馬克思圍繞“剩余價值理論”這個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對各派資產階級的經濟學說進行了系統地歷史地分析批判。

《資本論》的前三卷,馬克思稱作理論部分,后一卷則稱作歷史文獻部分。前三卷是正面論述資本主義的經濟運動規律,也就是闡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如何在剩余價值規律支配下發生、發展和必然走向滅亡;后一卷則是分析批判這種資本主義的經濟運動在資產階級經濟學者頭腦中的反映。

整部《資本論》以剩余價值為中心,把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關系揭露得清清楚楚。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無產階級創造了全部剩余價值,而不占有分文剩余價值,甚至連自己的必要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還要被侵奪;資產階級根本不從事生產勞動,卻占有全部剩余價值,甚至還要侵奪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的深刻根源就在這里。在第一卷里,馬克思通過剩余價值理論和資本積累理論的分析,揭露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在第二卷里,通過資本流通的分析,進一步揭露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對抗性矛盾。因為資本流通并不是單純的物的形式變換,而是以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階級關系的形式變換。在第三卷里,通過剩余價值瓜分過程的分析,一方面,更加深入地揭露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對抗性矛盾,即各個資本家集團共同剝削無產階級,同時無產階級受整個資產階級剝削,這樣對資本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揭露就更加深刻。另一方面,也揭露了資本家各個剝削集團之間以及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就其本身而言也是不可調和的,但它們從屬于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居于次要地位。

從以上分析可見,《資本論》實際上就是一部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論”,這座宏偉壯麗的科學大廈的結構,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列寧說:“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60]剩余價值理論是貫穿全書的中心,或者說剩余價值理論是這座科學大廈的中軸線,也就是主線。

(四)“在馬克思看來,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

“在馬克思看來,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的一句引語。1867年9月,《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以后,馬克思很希望有各種文字的譯本出版。1872年3~4月,《資本論》第一個外文譯本——俄文本,在彼得堡問世了。這件事引起了俄國學術界的廣泛議論。年輕的俄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彼得堡大學教授伊·伊·考夫曼(1848~1916)就是最早評論《資本論》的人士之一。他寫了一篇題為《卡爾·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觀點》的評論,是專門論述《資本論》的方法的,發表在彼得堡的《歐洲通訊》1872年5月號上。

考夫曼在評論中寫道:“在馬克思看來,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發現他所研究的那些現象的規律。”接著,考夫曼進一步評論道:“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這些現象變化的規律,這些現象發展的規律,即它們由一種形式過渡到另一種形式,由一種聯系秩序過渡到另一種聯系秩序的規律。”“馬克思把社會運動看作受一定規律支配的自然史過程,這些規律不僅不以人的意志、意識和意圖為轉移,反而決定人的意志、意識和意圖。”“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同,生產關系和支配生產關系的規律也就不同。馬克思給自己提出的目的是,從這個觀點出發去研究和說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這種研究的科學價值在于闡明支配著一定社會有機體的產生、生存、發展和死亡以及為另一更高的有機體所代替的特殊規律。”[61]

馬克思十分贊許考夫曼的上述評論,他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說:“這位作者先生把他稱為我的實際方法的東西描述得這樣恰當,并且在談到我個人對這種方法的運用時又抱著這樣的好感,那他所描述的不正是辯證方法嗎?”[62]時隔7年,馬克思在給別人的信中提到考夫曼時,對他當年關于《資本論》方法論的評述仍然懷有好感,稱他是“我的過去的明智批評家”[63]

我想在本書初步探索一下,馬克思為什么要把發現經濟規律看作最重要的事情,以及他在《資本論》中是怎樣揭示和論證經濟規律的。弄清這些問題,對于我們今天如何研究《資本論》以及如何取法于《資本論》來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都是很有意義的。

1.發現所研究的現象的規律是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目的

19世紀40年代,英國完成了產業革命,法、德兩國相繼也完成了產業革命,于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主要國家終于確立起來了。建立在機器大工業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制度,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其內部矛盾日益顯露出來,突出地表現在從1825年開始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上;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矛盾的發展,社會階級矛盾也日益尖銳化起來,主要地表現在1831~1834年的法國里昂工人起義,1836~1848年的英國憲章運動,還有1844年的德國西里西亞織工起義。

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社會各階級從本身的利益出發,各自表現了不同的態度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就工人階級來說,他們的斗爭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斗爭的鋒芒從機器本身轉而指向資本主義制度。里昂工人已經提出了政權問題;西里西亞織工喊出了要消滅私有制的口號;英國工人在憲章運動中于1847年7月成立了“全國憲章派協會”,恩格斯稱贊它是“近代第一個工人政黨”[64]

但是,19世紀中葉的工人運動還缺乏正確的革命理論做指導,當時流行于工人運動中的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包括空想社會主義和其他各種牌號的社會主義,雖然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不同程度地揭露和批判,并且描述了對未來社會的種種設想,提出了實現這些設想的各種道路。但是,階級斗爭的實踐一再證明,以這些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但不能把工人運動引向勝利,而且常常由于受到它的影響和干擾,而把工人群眾英勇斗爭的成果白白葬送。這主要是由于這些社會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缺乏明確的無產階級立場和科學的共產主義世界觀,不懂得社會發展的規律,因而它們的思想和主張決然不能成為工人階級進行勝利斗爭的理論武器。

小資產階級到19世紀中葉,由于受機器大工業的排擠,社會地位日益下降,但它還沒有完全被消滅,因而它主張通過社會改良,反對資本主義制度,恢復小私有制。這一時期小資產階級的思想代表主要是法國的蒲魯東。恩格斯曾經尖銳地指出,蒲魯東要“把世界歷史的時鐘倒撥一百年”[65]。因此,小資產階級也不可能正確地認識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

就資產階級來說,在它奪取政權中和奪取政權后的一段時間里,曾經和人民大眾有過一定程度的聯盟,但當工人運動興起之后,它就竭力為自己的剝削制度辯護,加緊壓迫工人階級。作為資產階級利益理論表現的資產階級經濟學,也隨之由科學走向庸俗。在此不妨引述一下馬克思的一段精辟論述。他說:“資產階級在法國和英國奪得了政權。從那時起,階級斗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采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它敲響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鐘。現在問題不再是這個或那個原理是否正確,而是它對資本有利還是有害,方便還是不方便,違背警章還是不違背警章。無私的研究讓位于豢養的文丐的爭斗,不偏不倚的科學探討讓位于辯護士的壞心惡意。”[66]因此,等待資產階級來揭示它所竭力維護的經濟制度的發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規律,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由以上內容可見,在19世紀中葉,當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矛盾和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形勢下,資產階級已經站到了歷史前進方向的對立面,小資產階級則企圖倒轉歷史車輪,唯有無產階級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它為了自身和全體勞動人民的徹底解放,堅決反對資本主義制度,但苦于缺乏真正的革命理論的指導。馬克思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占有和研究了大量的實際材料,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規律,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絕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同樣有一個發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過程,最終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明確地說:“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67]馬克思之所以把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作為自己寫作《資本論》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思想上武裝無產階級,使他們懂得自己的歷史使命,認識到自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因此,馬克思說:“我認為,對于工人階級說來,我這部著作所能提供的東西比我個人參加任何代表大會所能做的工作都更重要。”[68]他又說:“《資本論》在德國工人階級廣大范圍內迅速得到理解,是對我的勞動的最好的報酬。”[69]可見,馬克思把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規律作為寫作《資本論》的目的,是由他的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決定的。

在思想上武裝無產階級和在理論上批判資產階級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因此,馬克思把《資本論》看作“無疑是向資產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內)腦袋發射的最厲害的炮彈”[70],是“最后在理論方面給資產階級一個使它永遠翻不了身的打擊”[71]。因為資本主義經濟過程的“內部聯系一旦被了解,相信現存制度的永恒必要性的一切理論信仰,還在現存制度實際崩潰以前就會破滅”[72]

2.發現所研究的現象的規律是馬克思研究方法的要求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的方法是唯物辯證法,這是唯一正確的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說:“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空論主義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73]

我們知道,古已有之的辯證法到了近代黑格爾那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黑格爾正確地認為,事物是發展的,矛盾的斗爭是事物發展的源泉,發展通過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實現,等等。但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唯心主義的。馬克思指出:“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甚至被他在觀念這一名稱下轉化為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74]黑格爾的辯證法不僅是唯心主義的,而且其本身也是不徹底的、不科學的。例如,辯證法認為,認識的發展過程是沒有止境的,但是黑格爾宣稱自己的哲學是認識的終極,是最終的真理;辯證法要求承認人類社會是永遠不停地發展著的,而黑格爾則主張垂死的封建主義和新興的資本主義妥協,因而把自己想用憲法來略加修改的普魯士封建君主制宣布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后的和最高的階段。可見,用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辯證法是不可能發現并闡明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的。

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并把它置于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從而創立了唯物辯證法或稱辯證唯物主義。事實證明,只有運用馬克思的革命的唯物辯證法,才能真正揭示出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規律。

唯物辯證法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為它本身就要求對人類社會的一定發展階段進行歷史的考察,而不允許把它凝固化。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的方法表明必然包含著歷史考察之點,也就是說,表明僅僅作為生產過程的歷史形式的資產階級經濟,包含著超越自己的、對早先的歷史生產方式加以說明之點……另一方面,這種正確的考察同樣會得出預示著生產關系的現代形式被揚棄之點,從而預示著未來的先兆,變易的運動。”[75]如果我們運用這種唯物辯證的方法來考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就會知道,在封建社會末期,由于其內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日益尖銳,于是就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并且由于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適合生產力增長的要求,因而資本主義經濟就得到了發展。但當生產力的發展達到高度社會化之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變成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于是資本主義制度就必然要被能夠適合社會化大生產需要的公有制所代替。

由以上內容可知,唯物辯證的觀點必然是發展的觀點。列寧說:“馬克思的全部理論,就是運用最徹底、最完整、最周密、內容最豐富的發展論去考察現代資本主義。自然,他也就要運用這個理論去考察資本主義即將崩潰的問題,去考察未來共產主義的未來發展問題。”[76]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資本主義只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特殊歷史階段,它有一個從生到滅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對它肯定理解的同時,包含了對它否定的理解;在肯定它產生和發展的必然性的同時,也預測著它不可避免地滅亡的未來。這樣,從歷史暫時性的角度來理解資本主義,就是對資產階級的“永恒論”的無情批判,同時也就能夠武裝無產階級的革命頭腦,激勵它去為推翻資本主義制度而斗爭。因此,辯證法“按其本性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本身就要求探尋社會經濟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

3.《資本論》是一部論證客觀經濟規律的最科學最成功的著作

我們知道,馬克思如何研究和發現經濟運動規律,與他在《資本論》中是如何揭示和論證經濟規律的,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問題。馬克思發現經濟運動規律,是在占有大量實際經濟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對實際經濟過程的考察而逐漸得到的。這里有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分析和研究的過程。當馬克思研究和發現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之后,是怎樣對已經認識了的規律進行科學論證的呢?下面做些粗淺的論述。

(1)通過對客觀經濟過程的具體分析來揭示規律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是通過對客觀經濟過程系統而周到的分析來揭示規律的存在及其作用特點的。

例如,《資本論》中對剩余價值規律的論證,就不是在做具體分析之前簡單地做個概括、下個定義、對其內涵做出全面的規定,而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生產總過程的分析,步步深入地加以揭示的。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分析,闡明了剩余價值的產生;通過對資本主義流通過程的分析,闡明了剩余價值的實現;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分析,進而又闡明了剩余價值在各個資本主義剝削集團之間的分配。這樣,通過對資本運動全過程的剖析,使剩余價值規律一步比一步更清晰地顯現出來。《資本論》中雖然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給剩余價值規律下過全面的定義,但是隨著對客觀經濟過程的逐步深入地分析,處處對它的內涵增加新的規定,注入更深刻的內容,使人們對它的認識更完整、更全面、更充分。

又如,對價值規律的論證,在《資本論》中從第一卷第一章就已經開始了。經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生產總過程的分析,價值規律作為商品經濟基本規律的面貌越來越清楚。它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的那種盲目的自發的強制作用,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里已經明確價值規律就是“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這同一規律”[77],但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二種含義,直到第三卷第六篇才提出來。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第六篇中寫道:“事實上價值規律所影響的不是個別商品或物品,而總是各個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獨立的社會生產領域的總產品;因此,不僅在每個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勞動時間,而且在社會總勞動時間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類的商品上……可見,只有當全部產品是按必要的比例生產時,它們才能賣出去。社會勞動時間可分別用在各個特殊生產領域的份額的這個數量界限,不過是價值規律本身進一步展開的表現,雖然必要勞動時間在這里包含著另一種意義。為了滿足社會需要,只有如許多的勞動時間才是必要的。”[78]這就是說,對價值規律的論證,是貫穿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全過程的分析中的。

在《資本論》中對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論證是比較集中的,基本上只是在第三卷第三篇里進行的。在此之前,沒有涉及這一規律;在此之后的敘述,也很少涉及它。但是,對這一規律的論證也是結合對經濟過程的分析進行的。在對客觀經濟過程的分析中,闡明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利潤率下降的必然性,以及阻礙利潤率下降的各種原因,從而使我們對這一規律作用的趨向性,即利潤率既是必然下降又不是直線地無阻礙地下降的特點有了十分具體的認識。

(2)通過揭示經濟范疇來論證經濟規律

經濟范疇是生產關系在理論上的體現,因而對生產關系發展規律的論證,就離不開對經濟范疇的揭示以及對經濟范疇發展的研究。

例如,《資本論》中對價值規律就是通過下列一系列經濟范疇逐步加以論證的:交換價值、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量、個別價值、社會價值、貨幣、價格、市場價值、市場價格、平均價格等。每一個范疇都有它獨立的含義,而每一個范疇的出現,又都為價值規律增添了新的規定性,從而使人們對價值規律的認識更充分、更具體。又如《資本論》中對剩余價值規律的論證,也是通過對簡單范疇到復雜范疇的逐步揭示而漸漸深入展開的。馬克思首先分析了那些最一般、最抽象的范疇,如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率、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等;而后又分析了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即比較接近現實生活的一些范疇,如利潤、超額利潤、平均利潤等;進而又分析利潤的轉化形式,即剩余價值的第二級轉化形式,這是更接近經濟生活表面的一些更具體的范疇,如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利息率、企業主收入、地租、級差地租、絕對地租等。這樣經過一個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從質到量的經濟范疇的運動,就把剩余價值規律的作用及特點暴露無遺了。

還需說明,在《資本論》中即使是對同一個經濟范疇的揭示,也不是在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完整的定義,而是隨著對經濟過程分析的發展,不斷豐富它的內涵。例如,“資本”這個經濟范疇,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分析資本的生產過程時,它被規定為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在第二卷分析資本的流通過程時,“資本”這一范疇的含義又獲得了新的規定性,即資本是一種運動。離開了運動,資本也就停止了生命。當第三卷分析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時,“資本”的含義又有了新的發展,即資本“是一種社會權力”。這樣,經過馬克思從不同側面的揭示,資本的本質屬性就步步深入地被闡明了。

通過對經濟范疇和經濟范疇體系的深刻揭示來論證經濟規律,這是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的獨特表現,連古典經濟學派包括它的杰出代表李嘉圖也不懂得這一點。馬克思指出:“科學的任務正是在于闡明價值規律是如何實現的。所以,如果想一開頭‘說明’一切表面上和規律矛盾的現象,那就必須在科學之前把科學提供出來。李嘉圖的錯誤恰好是,他在論價值的第一章里就把尚待闡明的所有一切范疇都預定為已知的,以便證明它們和價值規律的一致性。”[79]

(3)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來論證經濟規律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揭示的經濟規律大致有三類。一類是生產方式發展的規律,如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規律。“剝奪者被剝奪”就是依據這一規律得出來的革命論斷。一類是生產關系發展的規律,如剩余價值規律。再一類是生產力發展的規律。例如,馬克思說:“資本的不變部分比可變部分日益相對增長的這一規律……”[80]粗看起來這一規律似乎只是一個生產關系發展的規律,事實上這一規律所反映的是生產技術日益進步的條件下,人和物這兩種生產要素的對比關系。

在上述三種類型的經濟規律中,《資本論》無疑主要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規律,因為只有闡明這類規律,才能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勢,說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激烈對抗的深刻根源。但是,生產關系的發展一方面決定于生產力并反作用于生產力;另一方面又決定上層建筑并接受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因此,馬克思便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的相互聯系中來論證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

列寧說:“《資本論》的骨胳就是如此。可是全部問題在于馬克思并不以這個骨胳為滿足,并不以通常意義‘經濟理論’為限;他專門以生產關系說明該社會形態的結構和發展,但又隨時隨地探究適合于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筑,使骨胳有血有肉。”[81]《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揭示正是這樣的。例如,在分析原始積累以及通過原始積累的分析來闡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時,馬克思就是聯系15世紀末葉以來懲治被剝奪者的血腥立法這種上層建筑的作用來說明問題的。同時,《資本論》中還處處聯系生產力的狀況來說明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例如,馬克思在闡明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時,就極為詳細地分析了勞動生產力提高也即生產力發展的協作、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三個階段。倘若離開了這種分析,那么相對剩余價值也就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概念了。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運用的上述揭示和論證經濟規律的方法,是他的唯物辯證法的具體體現,也是他的歷史方法和邏輯方法相統一的方法的具體內容。在論證經濟規律時,脫離了歷史的方法,也就失去了唯物主義的基礎,而脫離了邏輯的方法,也就不能更好地體現出辯證法。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結合對實際經濟過程的分析來揭示經濟規律,這是歷史的方法所要求的,也是堅持唯物主義原則所必需的。同樣,從一定意義上說,從經濟范疇的運動來論證經濟規律,這是邏輯的方法所要求的,也是對辯證法的具體運用。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來揭示和論證經濟規律,在總體上既體現了歷史的方法,也體現了邏輯的方法,因而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全面運用。

由上述我們不難看出,《資本論》是科學地揭示和論證經濟規律的典范,它對于我們研究社會主義經濟運動規律有著巨大的借鑒意義。

在100多年前,馬克思適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為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認為發現客觀經濟規律是最重要的事情;100多年后的今天,在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同樣應該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發現客觀經濟規律,并且嚴格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因為不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是有其固有的規律性的,只有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革命才能勝利,建設才能成功。

既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然要受到客觀經濟規律的制約,因而作為它的理論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應該像《資本論》一樣,把闡明客觀經濟規律視為自己最重要的任務。我們要取法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運用的科學方法,來揭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和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從而建立起能夠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門學科,并以此作為對革命先導馬克思的深切紀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富顺县| 顺昌县| 牙克石市| 泰来县| 康保县| 措美县| 木里| 湘阴县| 吉林市| 湘潭市| 田阳县| 灵丘县| 孟津县| 莱芜市| 喜德县| 阿合奇县| 吉安市| 庄浪县| 西和县| 会理县| 邵东县| 钟山县| 石狮市| 曲阜市| 定日县| 普定县| 建昌县| 柏乡县| 琼结县| 修武县| 荥经县| 疏附县| 西贡区| 阿荣旗| 丰镇市| 博罗县| 奉化市| 鄂托克前旗| 嵊泗县| 太仆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