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學視野中的全球化與現代國家
- 李雪
- 2119字
- 2025-04-08 14:28:19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指的是這樣一種趨勢和過程,即國境以外的因素越來越頻繁、深刻地影響本地人的生活,國際性互動網絡比本地互動網絡的增長速度更快,重要性更高。通信、交通和信息技術的革新以及國際金融流通的便捷是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Chase-Dunn等(2000)指出,全球化不僅意味著跨國社會交往和國際經濟活動的增長,它本質上是結構的變革。結構全球化(structural globalization)指的是國際互動網絡比本地網絡的密度更高、增速更快,因而也更為重要(Chase-Dunn,Kawno and Brewer,2000;Tilly,1995)。跨文化、跨國境的互動網絡在歷史上一直存在,只是它較之本地性網絡更為稀疏、影響力更弱、發展也更慢。在歷史上文化之間、國家之間的交流互動從未停止過,但那時候跨文化、跨國境的交流只是本土交流的一種補充,文化內部、國家內部的交流仍占據主導地位。而全球化時代則不同,遠距離、跨國境的交流互動網絡增長速度遠比國內互動網絡快得多,也重要得多。如果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們還可以依靠自身力量,而不借助國際社會的資源獨立發展的話,今天中國的發展如果離開國際社會則是不可能的。
具體來說,結構全球化是一個商品、技術、資本、勞動力、信息等跨國流動的結構性過程。商品的競爭范圍擴大到全球市場,廠商不僅要面對國內同行的競爭,還要面對國際同行的競爭,更受制于國際上下游產業的影響。競爭范圍的擴大固然帶來了更大的市場,但也導致更大的成本壓力和不確定性。全球競爭推動資本跨國流動,特別是流向那些成本更低、經營環境更好的地方。勞動力受制于國籍限制和勞動力市場分割結構,則不那么容易實現跨國流動。這導致的一個結果是,資本流入地實現了短期繁榮,資本流出地則因工作機會減少而經濟蕭條。工作機會全球分布的變化必然對全球的不平等結構產生影響,某些人群獲利往往伴隨另外一些人的失意。這樣一個全球規模的商品生產、分配和消費過程被稱為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經濟全球化過程伴隨著信息、技術、知識等的傳播。文化的交流傳播,一方面服務于經濟全球化,為其提供共識和交流的基礎;另一方面,也遵循自身的邏輯。如果說跨國經濟活動是對經濟資源的跨國運用和分配,會導致人群之間經濟地位的不平等,那么文化跨國傳播更具有平等效應。以現代奧運會為例,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于1896年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盡管希臘政府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發出了邀請,但由于對奧運會不了解等原因,僅有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311名運動員參加。參賽國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美國更是差點錯過了奧運會,因為美國代表團抵達雅典時,才知道兩國使用的歷法不同——希臘使用的是儒略歷,而美國使用的是格里高利歷,后者比前者晚十幾天。和首屆奧運會可以忽略不計的影響力形成對照的是,120年后的2016年第31屆夏季奧運會則已經變成全球盛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無論經濟實力、政治制度、國家大小、人口多少,都參與其中。共計有超過200個國家的10600名運動員參加,有近100個國家或地區的運動員獲得了獎牌。現代奧運會的發展史表明,“和平、友誼、進步”的奧運會宗旨和“更快、更高、更強”的口號獲得了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的認同,奧運文化的傳播和擴散在全球范圍內具有一致性和同質性。文化、制度的全球擴散和同構是全球化過程的重要方面,有學者稱之為“政治全球化”(political globalization)(Chase-Dunn,Kawno and Brewer,2000),即全球性的制度擴散(institutional diffusion)和制度同構(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這一過程的主要推動者有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等)、民族國家、跨國公司等。
全球性的制度同構同樣對每個人的生活產生直接影響。例如,建立在現代醫學基礎上的醫院及其分科體系發源于西方,如今已經在全世界各國扎根。我們每個人都要接受現代醫學的診斷和治療。如果一個人全身發燙、四肢無力,醫生會給他量體溫、驗血等,然后根據化驗結果進行診斷,再決定采取何種治療方式。這一套診療秩序和規范不但在國家層面具有統一的診斷標準和流程要求,并且在全世界各地的醫院都基本一致。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醫科學生使用的教科書在主要知識點上保持一致。在通過統一標準的執業醫生考試后,中國的醫學畢業生可以在其他國家行醫,中國的疑難病例也可以邀請美國的醫學專家會診。與現代醫學一統天下形成對照的是,一兩百年前,世界不同地區的傳統醫學彼此難以溝通,不但在治療方式上有本質區別,甚至在“什么是病、什么不是病”的問題上也立場迥異。當然今天傳統醫學仍然強固地存在,但它的影響力和現代醫學的影響力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全球化進程是一個類似鐘擺的擴張—收縮往復進行的過程(高柏,2008)。如果以對外貿易占GDP的百分比衡量,則1850~1880年,1905~1914年,以及1945年以來是三個主要的擴張過程,其他時候則表現為調整和收縮。不過貿易的全球化并不是原地踏步地擴張—收縮循環,其整體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尤以1945年后二戰結束以來的發展最為迅速(Chase-Dunn,Kawno and Brewer,2000)。
總之,全球化既是個商品、資本、勞動力跨國流動的結構性過程,也是個制度性過程(高柏,2005)。國際經濟制度(包括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匯率制度等)、政治制度(包括主權國家框架下的國際關系制度、普選權、女性投票權等)、文化共識(如人權、自由、平等、進步)等都超越了地區和國家的限制,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約束力和合法性(legiti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