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學視野中的全球化與現代國家
- 李雪
- 1071字
- 2025-04-08 14:28:19
第一章 全球社會學:現象與理論
老的工作沒有了,新的工作又出現了。過去的手藝不頂用了,新的手藝會吃香。這個地方變來變去,這里的人也變來變去。
——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自從七萬年前人類的祖先走出非洲,短短幾萬年時間,人類便將足跡擴展到阿拉伯半島、歐亞大陸、澳大利亞,并最終越過北極地區的白令海峽,穿過美洲大陸,到達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島,與南極大陸隔海相望(尤瓦爾·赫拉利,2014)。古人驚人的遠行能力表明,那時的人們絕非生活在“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隔絕狀態。恰恰相反,人類文明通過跋涉的商隊、遠洋貿易,乃至通過戰爭的形式傳播到遠方,在此基礎上,世界各地的人們形成了各具特色又彼此聯系緊密的文明形態。理解一種文明,必須將其他文明對其的影響考慮在內。例如,陶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代表,也是中華文明對世界的重要貢獻。但陶瓷技藝的出現和發展也深受其他地區的影響。陶器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現存最早的陶器是七千年前日本繩文時代制造的陶罐,我國各地出土的黑陶、彩陶都相對較晚。青花瓷器是中國瓷器的代表,但其白地青花的風格則是我國工匠仿造中東當地的風格、最初專為出口中東而量身定做的(尼爾·麥格雷戈,2014)。青花瓷所用的碧藍色染料起初是從伊朗和伊拉克進口的“鈷”,因其產地中東地區的居民多為穆斯林,而被稱為“回回青”。后來由于通向西域的商道中斷則改從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進口(尚衍斌、林歡,2008)。
如果說古代文明之間的交流常因戰爭、政治等因素中斷,因而是時斷時續的話,那么近代以來隨著遠洋航行、航空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跨文化的交流則變得前所未有地規律和頻繁。以我國為例,2016年我國各機場國際航班出港量為40.3萬架次[1],有20家中國航空公司提供飛往全球53個國家138座城市的國際航班服務,更有多達129家境外航空公司的飛機從境外126座城市飛往中國的57座城市[2]。同時,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人,來華留學人員則為44萬人,我國已成為亞洲第一大留學目的國。[3]跨境旅游方面,2017年出境游的中國游客人數和入境我國的外國游客人數雙雙過億,分別為1.29億人次和1.39億人次。[4]信息技術的發展則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了解整個世界。2017年,世界最大的社交媒體Facebook的月度活躍用戶已超過20億人[5],占同期全世界人口的27%,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每天的搜索量則高達55億次[6]。
隨著跨文化、跨國境交流的日益頻繁,地區間、國家間的相互依賴不斷增強,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受到國境之外的因素的影響。這樣一個將全球各地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過程,就是全球化。理解全球化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是重要的社會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