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基于突發自然災害的視角
- 曹勇
- 5460字
- 2025-04-07 18:45:03
三 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的重點、難點及可能的創新點
(一)研究思路
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從以下思路展開論文的寫作。
引言首先論述本研究的背景及意義,接著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評述,最后論述了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的重點、難點及可能的創新點。
第一章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述。首先論述了突發自然災害的內涵、特征和生命周期等問題;接著分別論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內涵、特征、分類、發展和生成邏輯;并分析了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素、結構、介入的必要性和發揮的特征;最后論述了這一研究的理論依據和知識借鑒。
第二章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歷史檢視。分別從國內和國外視角分析了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歷史、經驗、教訓與啟示。
第三章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首先論述了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現實境遇,即社會經濟環境、社會政治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社會組織的發展、網絡媒體的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等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影響;接著論述了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具體體現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中主體的懈怠、客體的被動和中介體的困擾;最后論述了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本文把問題的原因歸結為四個方面,即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認識存在偏差、危機管理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設置得不完善、突發自然災害情境的復雜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理論研究的滯后。
第四章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首先論述了突發自然災害對人們思想、心理和道德等帶來的影響,即突發自然災害對人們政治觀的影響、對人們價值觀的影響、對人們心理的影響和對人們道德行為的影響;接著論述了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需要發揮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怎樣實現,本文從突發自然災害過程的視角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總結為七個方面,即預警教育功能、穩定功能、動員功能、協調功能、激勵功能、心理疏導和升華功能;最后分析了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效果,即維護和提升黨和政府的合法性與穩定、激發了人們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優化了災害治理成本、推動了公民公共精神的發展。
第五章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體系構建。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和綜合協調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接著論述了加強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隊伍建設、充實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內容、創新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方法、擴大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載體、優化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環境。
結語主要是對這一研究進行了概括和總結,提出了研究結論和研究不足,并對未來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二)研究方法
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既需要理論分析,也需要實證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筆者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跨學科研究方法和過程事件研究方法五種方法進行了研究。
(1)文獻研究法。在現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文獻研究法已得到研究者的廣泛認可,通過對已有文獻的研究可以讓后來研究者系統地了解該研究的現狀和不足,幫助后來的研究者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深入研究這一問題。
(2)歷史與邏輯相結合方法。在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歷史考察中采用歷史研究方法,通過國內和國外兩個層面的研究深化對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歷史演進的了解,在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研究中釆取邏輯的方法,力爭從理論邏輯上闡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的邏輯。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法。既要研究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有關理論,又要研究緊密聯系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實踐,借鑒管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分析思想組織教育功能的途徑,結合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等突發自然災害的實例來具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內容、方法、途徑及問題,進而體現出研究的時代性、現實性和針對性。
(4)跨學科研究方法。這一研究不但需要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危機管理理論等作為理論依據,同時還需要心理危機干預理論、災害社會學理論和集體行動理論等其他學科理論作為借鑒,在整合多學科理論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研究這一問題。
(5)過程事件研究方法。在社會學研究方法中一直存在結構主義和行動主義的分歧,這個分歧是,對于解釋社會現象而言,結構或制度與行動者何者更為基本,實際上也就是他們中何者能夠令人更為深入地理解人類群體生活的基本秩序問題,社會現象的發生是多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過程事件分析研究方法有助于將制度與行動策略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動態地分析社會現象。
(三)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所涉及的問題較多,研究的難度較高、跨度較大。許多學者對這一研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然而,對有些問題的研究和關注不足,例如對突發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思想和心理的變化如何進行引導等問題研究不足,因而,如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來解決突發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思想和心理等問題就成為本文研究的重點,人們常說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但是,對于國內外突發自然災害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演變過程及規律性還缺乏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和梳理,因此,系統分析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歷史實踐及啟示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就本文研究的難點來說,由于不同突發自然災害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難度,具體來說,這一研究難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全面地總結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受到社會宏觀環境與具體的微觀環境的雙重影響,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存在的問題及原因與我國應急管理和災害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具有某種交叉關系,如何進行兩者之間的界定,哪些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問題及原因,哪些是危機管理實踐的問題和原因,就成為研究的難點之一。二是強化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體系構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創新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突發自然災害中非只言片語能說得清楚,本文從系統性的視角進行了研究,這就需要很強的概括和提煉能力,這也是本文的研究難點。
(四)研究可能的創新點
(1)本文對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進行了歷史的檢視。不同社會體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踐有著不同的效果,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國內思想教育功能發揮的經驗主要包括如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和快速部署、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廣泛動員和整合不同社會力量、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突發自然背景下國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經驗主要包括如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在危機管理法制中設置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在危機管理機制中設置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要強調階段性、科學性和人本性、充分發揮自我教育與心理疏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本文對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進行了系統的論述。突發自然災害發生前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預警功能,提升全體社會成員防災減災意識,解決大多數群眾在突發自然災害面前的“無知”“無助”“無能”和“無為”問題,通過信息公開、宣傳引導和救災的實際行動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穩定功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動員功能,形成舉全國之力戰勝突發自然災害的人力和物力支撐,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協調功能推進救災抗災工作的順利進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激勵功能激勵和激發人們戰勝突發自然災害的信念和信心,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功能幫助受災群眾走出心理創傷、以達到恢復人們的心理健康的目的,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升華功能,豐富和提升公眾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
[1] 〔荷〕沃特·阿赫特貝格,民主、正義與風險社會:生態民主政治的形態與意義[J].周戰超,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3(3):46.
[2] 胡錦濤.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10-09(4).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9.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2.
[5] 朱華桂.突發災害情境下災民恐慌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學海,2012(05):90-95.
[6] 陳世棟.發現災民:災害心理問題的構建[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28-32.
[7] 鄭富興.汶川大地震的道德詮釋及其教育意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03):7-11.
[8] 張云熙.自然災害對受災地區公民意識的影響研究[J].社科縱橫,2012(03):148-149.
[9]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
[10] 倉道來.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8.
[11]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58.
[12] 石書臣,鄭建芳.實習德育功能的兩重性及其發展[J].河北大學學報,2003(04):69-70.
[13]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8.
[14] 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0.
[15] 譚變娥.試論德育的經濟功能[J].前進,2001(5):37.
[16] 倉道來.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49-50.
[17]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8.
[18] 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79.
[19] 吳春霞.和諧視野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的影響因素[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6):55-56.
[20] 王勇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淡化的原因及應對措施[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3(10):164-166.
[21] 杜時忠.德育功能層論—兼評德育功能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2):15-20.
[22] 張存庫.影響高校德育功能發揮的因素[J].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2000(03):18-22.
[23] 張翔毅.突發事件背景下復雜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8(13):19-24.
[24] 劉偉.突發事件背景下應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1):45-48.
[25] 白書祥.應對突發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輿論導向機制建設探析[J].探索,2010(3):134-137.
[26] 杜旭宇.應對突發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動員機制分析[J].求實,2010(9):74-79.
[27] 程洪寶.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證機制探析[J].求實,2010(6):80.
[28] 王震.思想政治工作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的功能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8(3):38-39.
[29] 王鴻.危機管理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穩定功能[J].廣西社會科學,2009(4):10.
[30] 高志清,張齊學.危機治理視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探討[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2(1):74-76.
[31] 劉新庚,李超民,李禮.論公共危機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0-124.
[32] 周立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高校突發事件善后治理機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2):108.
[33] 劉新庚.思想政治工作在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中的功能—以汶川地震為例[J].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4):32-34.
[34] 馬麗.論思政工作在突發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3(6):8-10.
[35] 劉建軍.思想政治工作應對突發事件維護社會穩定的對策性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9):15.
[36] 范麗.面向突發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
[37] 李蔚然.基于突發事件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博士論文,2013.
[38] 趙興民.突發自然災害后的教育應急機制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52-153.
[39] 白書祥.宏觀社會資本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作用的缺失及對策[J].探索,2011(2):134.
[40] 劉偉.危機管理體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反思與進路[J].理論與改革,2012(5):110-112.
[41] 劉艷華.高校突發事件應對與思政教育創新探析[J].江蘇高教,2017(6):83-85.
[42] 饒國元.社會轉型時期思想政治工作預防突發事件的方法探析[J].求實,2011(2):74-75.
[43] 張毅翔.積極構建應對突發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機制[J].理論探討,2008(2):134-136.
[44] 朱紅英,曾長秋.試論危機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J].當代教育論壇,2011(7):72-73.
[45] 郭玲.災害性危機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探析[J].世紀橋,2010(10):82-83.
[46] 鄭大俊.中國古代自然災害公共危機管理策略探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5):82-83.
[47] 呼喚.新中國災害管理思想演變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博士論文,2013.
[48] 楊修志.華中抗日根據地的災荒救濟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49] 胡丁月.論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前沿,2013(3):37-39.
[50] 劉偉.危機管理體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反思與進路[J].理論與改革,2012(05):110-112.
[51] 張毅翔.積極構建應對突發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機制[J].理論探討,2008(2):134-136.
[52] 董偉武.高校突發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預路徑[J].教育評論,2011(3):55.
[53] 陳軍強.群體性事件處置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0):44-45.
[54] 張家伶.更新思想政治工作觀念有效應對突發事件[J].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4):13.
[55] 鄧浩.突發事件下高校思政教育途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7):88-89.
[56] Adger WN,Hughes TP,Folke.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 to Coastal Disasters[J].Science,2005,309(5737):1036-1039.
[57] Peterson. The price of Federalism[M].Washington. D.C.:Brooking Institution,1995:18.
[58] Furukawa. 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Japanese Crisis Management[J].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2010(04):38.
[59] Charles. Crises Foreign Policy:A simulation Analysis Indianapolis[M].Bobbs Merrill,19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