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集鎮的數量與規模

集市和集鎮的數量分析是集鎮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以往研究主要以地方志等史料為基礎,對冀魯豫晉等省集市和集鎮數量做出估算。下文的討論亦循此思路展開。

在關于1937年前華北集市數量的研究中,日本學者加藤繁的《清代村鎮的定期市》一文發表較早。加藤氏一方面指出:“州縣志所收的集市之數,大體上是指該州縣的集市全部,然其中如寒村僻落的小集市必有所省略,故欲依據各州縣志的記載以精密比較集市之多少,實難做到,然大體則可窺見。再,各州縣志中集市的記事,根據纂修時的現狀以訂正舊志的記載的雖多,其中專依舊志的記述而完全不問現在的情形者也必不免,是以見于前后二三志的同一州縣集市之數,未必能精確地表示其發展的情況,然多數仍是不會妨礙其表示大體的趨勢的。”[62]另一方面又將地方志分為康熙乾隆志、嘉慶道光志、咸豐以后志三個時期,對直隸、山東、山西、河南等省各州縣集市數量進行統計分析。[63]此后,中國學者王慶成、許檀等也統計和分析了華北集市的數量。王氏將有清一代劃分為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三個時期,分別對直隸和山東兩省諸州縣集市數量進行了統計分析。[64]許氏等人將明清時期劃分為明代(嘉靖至萬歷)、清初(順治至雍正)、清中葉(乾隆至道光)、清末(咸豐至宣統)四個時期,對各省區集市發展狀況進行了統計分析。其中關于直隸、山東兩省者如表1-1所示。

表1-1 明清時期直隸、山東兩省部分州縣集市數量統計情況

依據表1-1的統計,該書著者分別計算出四個時期直隸、山東兩省平均每州縣集市數,進而估算了兩省不同時期集市總數,如表1-2所示。

表1-2 明清時期直隸和山東兩省集市數量估算情況

學者龔關沿襲了吉爾伯特·羅茲曼的方法,將明、清兩代分為五個時段,分別對山西、河北、山東三省集市數量進行了統計和估算,如表1-3、表1-4所示。[65]

表1-3 明清至民國時期河北省集市統計

表1-4 明清至民國時期華北地區集市數量統計

與對集市數量的統計分析相比,關于集鎮數量的統計分析較少。其中,從翰香等人在《近代冀魯豫鄉村》一書中,分別依據《河北省各縣概況一覽》(1934年版)、《中國實業志》山東省(1934年版)和《中華民國統計提要》表20《河南各縣自治施行》并參考《中華民國省區全志》、《大中華河南省地理志》等,對20世紀30年代冀魯豫三省集鎮數做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和準確的統計,“根據已有資料的不完全統計,全地區比較重要的集鎮大約有2248個”[66]

另一學者慈鴻飛依據相關資料對19世紀下半葉河北和山東兩省鎮、集數量做了估算,如表1-5所示。

表1-5 河北和山東兩省19世紀下半葉鎮、集數量估算情況

依筆者淺見,從氏等人的研究至少有以下啟示意義:一是進行統計時采用相對統一的口徑,如始終以“重要市鎮”為統計對象;二是依據相對完備的統計資料,如《山東各縣鄉土調查錄》、《河北省各縣概況一覽》(1934)等,個別縣份數據缺失時以其他資料補入;三是依據不同資料的特點,采用不同的統計方法,如河北、山東兩省重要集鎮數為統計所得,河南省為折算所得等。

對照地方志等史料的記載可知,晚清時期華北部分縣份的集鎮數量已超出了從氏等人所依據的《河北省各縣概況一覽》(1934年版)中所載的數量,例如,《河北省各縣概況一覽》(1934年版)載灤縣集鎮僅有開平、稻地、倴城、榛子4個。但《北寧鐵路沿線經濟調查報告》記載:“縣境有大鎮四,重要小鎮十二,全縣商業即分布于各鎮內。”[67]《河北省各縣概況一覽》(1934年版)載,豐潤縣集鎮有豐臺、河頭、開平、宣莊、胥各莊、左家塢、新軍屯7個(本城除外);《北寧鐵路沿線經濟調查報告》中則有胥各莊、開平、小集、老莊子、韓城、左家塢、豐臺、沙流河、新軍屯、宣莊、河頭等11個。《河北省各縣概況一覽》(1934年版)載臨榆縣集鎮有石門寨、駐操營、蔡各莊、北戴河4個(山海關城除外);《北寧鐵路沿線經濟調查報告》則將秦皇島視為重要集鎮,二者并不一致。《河北省各縣概況一覽》(1934年版)載武清縣集鎮有楊村、蔡村、河北(西)務3個,《北寧鐵路沿線經濟調查報告》載有河西務、楊村、黃花店、蔡村4個。與從氏等人不同,慈氏的估算包含普通集(市、墟、場)在內,因而難免有偏多之嫌。有鑒于此,這里將借鑒羅茲曼、龔關、慈鴻飛等人的估算方法,以地方志為主要史料,以前文提及的“稱鎮有集”、“駐官有集”、“商業較盛”、“居民較多有集”(人口數多在1000以上)、“有固定店鋪和集市”、“大集”(元氏縣宋曹村等)、“重要”等7個關鍵詞為認定標準,對1911年前河北、山東、河南三省集鎮數量進行估算。

由于河北省鐵路運輸業興起于1881年,因此下文對于該省1911年前集鎮數量的估算包含1821—1880年和1881—1911年兩個時段,具體如表1-6所示。

表1-6 1821—1911年河北省集鎮數量估算情況

表1-6 1821—1911年河北省集鎮數量估算情況-續表

由于膠濟鐵路1904年才建成通車,因此下文僅對山東省1911年前集鎮數量做出估算。

表1-7 1911年前山東省集鎮數量估算情況

由于經過河南省的京漢鐵路1906年才全線通車,汴洛鐵路1909年才建成通車,因此下文亦僅對該省1911年前集鎮數量做出估算。

表1-8 1911年前河南省集鎮數量估算情況

表1-8 1911年前河南省集鎮數量估算情況-續表

關于表1-6、表1-7、表1-8的估算,有以下幾點需要特別說明:(1)鑒于地方志纂修、刊刻中大量存在引舊志等現象,本書除了以晚清時期纂修、刊刻的地方志為主外,還采用了一部分1840年以前和民國初年纂修、刊刻的地方志中關于集鎮的記載,如道光十八年刊刻的河南省《伊陽縣志》,1914年刊刻的河南省《新安縣志》等;(2)在統計中,嚴格按照7個關鍵詞區分集鎮與非集鎮,如道光十八年《伊陽縣志》載該縣有鎮40余處,集市16處,經查對,符合7個關鍵詞者為11處,故該縣集鎮數計為11個;(3)部分縣份集鎮數據系由《清史稿·地理志》所載鎮名與晚清時期縣志相互對照而得,即《清史稿·地理志》記載為鎮或有駐官,縣志記載有集者為集鎮;(4)在1911年前編輯出版的《鄉土志》中,普遍有關于“市鎮”的記載,但對照相關地方志可知,其所謂的“市鎮”中有相當一部分實為普通集市,故本書依據7個關鍵詞對普通集市予以剔除;(5)部分地方志雖然出版于民國時期,尤其集中于1927—1937年,但關于集鎮的記載有追溯性說明,故本書亦將其作為確認該縣清末時期集鎮的依據,如民國河南《許昌縣志》、《偃師鄉土地理志略》等;(6)由于河北省轄130縣,山東省轄108縣,河南省轄111縣的情況在“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30年代,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里,大體如此,變化甚微”[68],因此上述三個表中冀魯豫三省所轄總縣數與1937年前保持一致,以便于后文進行比較分析。

根據上述的估算結果可知,1937年前河北省有鐵路通過和設站的46個縣中,1821—1880年約有集鎮198個,1881—1911年約有集鎮258個;其他縣份分別約有集鎮270個和314個。山東省有鐵路通過和設站的28個縣份中約有集鎮168個;其他縣份約有集鎮400個。河南省有鐵路通過和設站的41個縣份中,在1911年前約有集鎮216個;其他縣份約有集鎮259個。三省1937年前有鐵路通過和設站的縣份中,在1911年以前共有集鎮640余個,其他縣份有集鎮970余個。依此估算,三省1911年前集鎮總數應在1600個以上。

由于設站集鎮和臨近車站的集鎮中的大多數分布于有鐵路通過和設站的縣份,因此表1-6至表1-8應能夠大致反映出這兩類集鎮在1911年前的數量。

集鎮規模是體現集鎮發展狀況的又一個重要方面。許檀教授在研究明清時期商業城鎮時曾指出:“由于資料的匱乏,古代商業城鎮研究中商業規模的估算十分困難。而對中等商業城鎮的研究,困難就更為突出。因為這些城鎮一則非國家稅關之所在,無稅收檔案可資查閱;二則非通都大邑之所在,地方文獻(如府志、州縣志等)大多語焉不詳,很少能有較為具體翔實的記載。”[69]有鑒于此,許氏轉而以商人會館碑刻為主要資料,分別對明清時期周家口、北舞渡、賒旗、朱仙、周村、荊子關等重鎮的商業發展進行了考察。[70]中等商業城鎮尚且如此,關于普通集鎮商況的具體記載更加匱乏。因此下文將在整理相關史料及研究成果中關于華北地區1911年前集鎮規模的有限記載的基礎上,從鋪戶數量和人口數量兩方面,[71]考察這一時期華北集鎮的規模。

為方便后文的進一步討論,這里首先將相關史料及研究成果綜合整理成表1-9。

表1-9 華北地區晚清至民國初年部分集鎮規模概況

表1-9 華北地區晚清至民國初年部分集鎮規模概況-續表1

表1-9 華北地區晚清至民國初年部分集鎮規模概況-續表2

表1-9 華北地區晚清至民國初年部分集鎮規模概況-續表3

表1-9 華北地區晚清至民國初年部分集鎮規模概況-續表4

表1-9 華北地區晚清至民國初年部分集鎮規模概況-續表5

表1-9 華北地區晚清至民國初年部分集鎮規模概況-續表6

表1-9 華北地區晚清至民國初年部分集鎮規模概況-續表7

表1-9 華北地區晚清至民國初年部分集鎮規模概況-續表8

表1-9 華北地區晚清至民國初年部分集鎮規模概況-續表9

表1-9 華北地區晚清至民國初年部分集鎮規模概況-續表10

表1-9 華北地區晚清至民國初年部分集鎮規模概況-續表11

表1-9 華北地區晚清至民國初年部分集鎮規模概況-續表12

表1-9 華北地區晚清至民國初年部分集鎮規模概況-續表13

表1-9所列集鎮共計300個,約占前文估算出的直隸、山東、河南三省集鎮總數(以1600個計算)的19%。由于表中民國時期的記載多為追述,因此應能反映出清末以前三省部分集鎮的商況。這300個集鎮的商況大致可以劃分為四類。其中,以“廛廬雜稠,百貨駢集,輪蹄輻輳,煙火千家”,“居民數千家”,“千家之集”、“萬瓦鱗萃”,“居民萬余家”,“殷實商號不下千余家”,“綿亙五六里,貨廣人稠,坐賈行商,往來如織”,“駕乎省垣而上之”,“三縣之民,五方之商賈,輻輳并至”為特征的工商業大鎮如楊各莊、采育、青塔鎮、羊角溝、勝芳、泊頭、辛集、周村等,共有28個,約占9.3%;以“市肆鱗次,商賈繁富”,“商業頗盛”,“市況殷繁”,“商賈輳集”,“水陸輻輳”,“商賈所萃”,“戶口繁多,商務較盛”,“巨鎮”,“大市場”等為特征的集鎮如開平、倴城、唐官屯、金嶺鎮等,共有239個,約占79.7%;以“商業稍欠繁盛”,“亦有市集”,商業數家至十余家,“現在情形與前無別”,有一定數量鋪戶,“以糧食為大宗,居民多操農業,并無著名器物”,“村民交易之所”等為特征的集鎮共有24個,約占8%;以“昔為京師南過阜城、景縣、山東官道,商業已衰”,“商業雖有可觀之處,但似乎隨著水運衰落而逐漸失去繁榮景象”,“昔有山陜客商,土布不行,客商絕跡”,“道光十三年被水后,市集遂衰”為特征,呈現出衰勢的集鎮如靳家口、府店鎮、雙和鎮等,共有9個,約占3%。

“農村的交易活動中一方面有市集,一方面又有村鎮上的鋪子。這兩種交易活動的機關,在滿足農村消費的需要上是有相當的關系的。第一,好些市集上的攤子是由鋪子發出來的,第二,在不逢集期的日期中,農民的一部分經濟需要,就由鋪子在輔助的地位去供給。”[72]因此,鋪戶的數量應能從一個方面反映出集鎮的規模。有記載表明,直隸省定州道光年間的10處集鎮中,高亭有鋪戶22家,商人61人;大辛莊有鋪戶30家,鋪伙130人;北高蓬鎮有鋪戶16家;邢邑鎮沒有鋪戶;李親顧鎮有鋪戶14家;市莊鎮有鋪戶11家;子位村有鋪戶9家;明月鎮有鋪戶64家,鋪伙250人;磚路鎮沒有鋪戶;清風鎮有鋪戶76家,鋪伙550人。[73]平均每個集鎮約有鋪戶24家。武清縣光緒年間的9處集鎮中,河西務有鋪戶107家,安平有鋪戶16家,黃花店有鋪戶18家,蔡村有鋪戶24家,大良有鋪戶4家,王慶坨有鋪戶10家,東楊村有鋪戶24家,梅廠有鋪戶13家,桐柏有鋪戶15家。[74]平均每個集鎮約有鋪戶26家。青縣光緒年間的4處集鎮中,流河有客店1家,興濟有客店9家,杜林有客店5家,新集有客店2家。[75]平均每個集鎮僅有客店4家。深州光緒年間的12處集鎮中,清輝頭有客店3家,榆科有客店7家,大染莊有客店2家,焦莊有客店1家,馬攔井有客店2家,大郝科有客店2家,邵甫村有客店2家,北午村有客店1家,劉家屯有客店1家,西陽臺村有客店3家,西景萌村有客店3家,清河坊有客店1家。[76]平均每個集鎮約有客店2家。河南省南陽縣光緒年間的7處集鎮中,賒旗有鋪戶133家,金花(華)鎮有鋪戶5家,瓦店有鋪戶31家,三十里屯有鋪戶9家,新店有鋪戶20家,博望有鋪戶17家,青華有鋪戶10家。[77]平均每個集鎮約有鋪戶32家。

以上集鎮中既有河西務、興濟、清風店等商業較為興盛的大鎮,也有普通集鎮,因此能夠從一個方面反映出華北集鎮的商業規模,即大多數集鎮僅有數家至數十家鋪戶或客店,僅少數集鎮的商戶超過百家。

人口數量也能夠從一個方面反映出集鎮規模。其中,定州道光年間的10處集鎮中,東亭鎮有民戶196戶,鋪戶22戶,人口1113人;大辛莊有民戶161戶,鋪戶30戶,人口930人;北高蓬鎮有民戶151戶,鋪戶16戶,人口1001人;邢邑鎮有民戶381戶,2160人;李親顧鎮有民戶209戶,鋪戶14戶,人口1630人;市莊鎮有民戶111戶,鋪戶11戶,人口753人;明月店有民戶85戶,鋪戶64戶,人口842人;清風店有民戶125戶,鋪戶76戶,人口1139人;磚路鎮有民戶354戶,1842人;子位村有民戶571戶,鋪戶9戶,人口7288人。[78]平均每個集鎮約259戶,1870人。武清縣光緒年間的9處集鎮中,河西務共有204戶,約1020人;安平有134戶,約670人;黃花店有285戶,約1425人;蔡村有300戶,約1500人;桐柏有65戶,約325人;大良有73戶,約365人;王慶坨有2500戶,約12500人;東楊村有440戶,約2200人;梅廠共有382戶,約1910人。[79]平均每個集鎮約有487戶,2435人。直隸省欒城縣同治年間的2處集鎮中,西馬房營有人口206戶,1251人;冶河鋪有293戶,1367人。[80]平均每個集鎮約有250戶,1309人。青縣光緒年間的4處集鎮中,流河有人口165戶,1069人;興濟有861戶,4468人;杜林有207戶,793人;新集有61戶,347人。[81]平均每個集鎮約有324戶,1669人。

深州光緒年間有集鎮12處,平均每個集鎮約有285戶,1503人(見表1-10)。

表1-10 深州光緒年間集鎮人口統計情況

直隸省正定縣光緒年間有新城鋪1處集鎮,有402戶,約2010人。[82]新河縣光緒年間的3處集鎮中,西流集有181戶,1103人;辛章有150戶,1074人;西蘇田有96戶,827人。[83]平均每個集鎮約有142戶,1001人。唐縣光緒年間的5處集鎮中,連頤有79戶,299人;唐梅有240戶,925人;北羅鎮有143戶,571人;高昌鎮有66戶,270人;軍城鎮有160戶,952人。[84]平均每個集鎮有約138戶,603人。永清縣光緒年間的4處集鎮中,后奕有128戶,660人;李家口有199戶,1048人;韓村有261戶,1263人;信安有898戶,3224人。[85]平均每個集鎮約有372戶,1549人。

灤州光緒年間有集鎮16個,平均每個集鎮約有215戶,1877人(參見表1-11)。

表1-11 灤州光緒年間集鎮人口統計情況

河南省陜州乾隆年間的8處集鎮中,上村鎮有91戶,455口;磁鐘鎮有419戶,2095口;張茅鎮有730戶,3650人;李村鎮有469戶,2345人;宮前鎮有139戶,695人;曲沃鎮有71戶,355人;會興鎮有256戶,1280人;硤石鎮有397戶,1985人。[86]平均每個集鎮約有人口322戶,1608人。到光緒十五年時,陜州民戶由21947戶增長至24088戶,增長約9.8%。依此推算,各集鎮人口均有增長。伊陽縣道光年間的11處集鎮中,10處有戶口統計,其中小店鎮有人口352戶,約1760人;玉馬地鎮有291戶,約1455人;上蔡南北鎮有506戶,約2530人;白元鎮有587戶,約2935人;陶營鎮有261戶,約1305人;內埠鎮有516戶,約2580人;大安鎮有128戶,約640人;夾馬鎮有300戶,約1500人;上店鎮有304戶,約1520人;潔泊有381戶,1905人。[87]平均每個集鎮約有363戶,1813人。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1911年前,華北冀魯豫三省大多數集鎮有鋪戶10—30家;人口1000—2000人。僅少數集鎮鋪戶數超過100家,人口超過5000人。

綜上所述,1911年前,華北地區河北、山東兩省各有集鎮500余個,河南省有400余個,三省共有集鎮1600余個。其中,日后有鐵路通過和設站的縣份共有集鎮640余個,雖然集鎮總數少于日后無鐵路通過和設站的縣份,但縣均集鎮數量卻明顯多于后者。與此同時,日后有鐵路通過和設站的縣份所屬集鎮的鋪戶數和人口數與無鐵路通過和設站縣份所屬集鎮鋪戶數和人口數相比,尚無明顯差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屏县| 永兴县| 永新县| 永兴县| 德惠市| 哈密市| 苍溪县| 吴江市| 新和县| 宁远县| 定兴县| 遂平县| 康乐县| 鹤壁市| 扶沟县| 正镶白旗| 施甸县| 岳阳县| 西乌珠穆沁旗| 周宁县| 林周县| 馆陶县| 辽源市| 常山县| 台江县| 唐海县| 正定县| 松溪县| 南丰县| 陇西县| 玉屏| 藁城市| 邢台市| 太白县| 皮山县| 仙桃市| 分宜县| 孝昌县| 泰州市| 合肥市|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