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北鐵路沿線集鎮的“差異化發展”(1881~1937)
- 熊亞平
- 9810字
- 2025-04-08 15:29:39
三 集鎮的分布與形態
集鎮的分布與形態也是集鎮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其中,關于集鎮分布的探討主要從三個思路展開:一是從縣均集鎮數和集鎮密度角度探討集鎮的分布;二是將交通因素融入集鎮分布進行分析;三是從集鎮地理方位及距縣城里程(以下簡稱距縣里程)探討集鎮分布。下文循此思路,從不同維度考察1911年前華北集鎮的分布狀況。
考察單體集鎮分布時,可以從地理和交通兩個維度進行。在地理維度上,首先可以借鑒鄧玉娜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將表1-9中的300個集鎮中有明確方位和距縣里程的226個整理為表1-12。
表1-12 1911年前華北三省226個集鎮地理方位及距縣里程情況

表1-12表明,分布于縣城南方的集鎮最多,有42個,約占18.6%;其次為東北方,有35個,約占15.5%;再次為東方,有31個,約占13.7%;之后為西南方,有27個,占11.9%;東南方有25個,占11.1%;西方有24個,占10.6%;北方有22個,占9.7%;西北方有20個,占8.8%。
鄧玉娜從距縣里程方面探討清代河南集鎮分布時得出了以下結論:“按照里程區間來說,集鎮最集中的區間是距縣21—30里,接下來依次是11—20 里、31—40里、41—50里、51—60里、0—10里、61—70里、81—90里、71—80里、90—100里、100里以外。”[88]表1-12的統計分析表明,華北三省226個集鎮中,有58個集鎮的距縣里程在21—30里,約占25.7%;有47個在11—20 里,占20.8%;有42個在31—40里,占18.6%;有24個在41—50里,占10.6%;有20個在51—60里,占8.8%;有15個在61—70里,占6.6%;有6個在81—90里,占2.7%,有4個在0—10里,占1.8%;有5個在101里以上,占2.2%;有4個在71—80里,占1.8%;有1個在91—100里,占0.4%。由此可見,無論是河南一省的集鎮,還是華北三省的集鎮,均以距縣21—30里最多,接下來依次是11—20 里、31—40里、41—50里、51—60里。
為與本書后文(主要是第三章)的分析相照應,下文再將表1-12中的226個集鎮區分為鐵路沿線縣份所屬集鎮和非鐵路沿線縣份所屬集鎮,形成表1-13和表1-14。
表1-13 華北三省鐵路沿線縣份1911年前84個集鎮地理方位及距縣里程統計情況

由表1-13可知,在地理方位上,分布在縣城南方的集鎮數量最多,約占26.2%,西方次之,約占15.5%,東方和東北方較少,分別占8.3%和6%;在距縣里程上,距縣21—30里區間段集鎮數量最多,約占23.8%,11—20里和31—40里區間段次之,分別占22.6%和20.2%,71—80里、91—100里、101里以上、0—10里、81—90里等區間段集鎮數量較少或沒有集鎮。
表1-14 華北三省非鐵路沿線縣份1911年前142個集鎮方位及距縣里程統計情況

由表1-14可知,在地理方位上,分布在縣城東北方的集鎮數量最多,約占20.4%,東方次之,約占16.9%,西方和西北方較少,均占7.7%;在距縣里程上,距縣21—30里區間段集鎮數量最多,約占26.8%,11—20里和31—40里區間段次之,均占17.6%,91—100里、81—90里、71—80里、101里以上、0—10里等區間段集鎮數量較少。
另外,從表1-9中又可以看到,兩(府)縣城之間地帶、縣與縣及省縣交界、河口、海口、河邊、山麓地帶往往也是商業規模較大集鎮的分布地。如直隸省寧津縣柴胡鎮“為縣東巨埠,百貨云集,東通楊盤鎮出無棣,南通張家集出德平,至今商販尚盛”。故城縣四女寺鎮“河南人煙湊集,屬山東恩縣,河西半村屬故城”。山東省丘縣馬頭鎮“北接威縣,西接曲周,地當要沖,商業繁盛”。青城縣田鎮“與高苑縣接界”,“地方富庶,為全縣之冠”。德州桑園鎮“東接樂陵,西接直隸獻縣衡水,商業亞于縣城”,“昔年商業頗屬繁盛”。東阿縣安平鎮(即張秋鎮)“夾河而聚,枕壽張陽谷之境,三縣之民,五方之商賈,輻輳并至,列肆河上”。同縣王古店“東平道上中頓也,界東平、東阿之間,田土膏沃,民居稠密,每逢四九日集期”。單縣黃崗集“界于河南,商況最盛”,終興集“界于江蘇,市況亦盛”。汶上縣南旺為“分水之脊”,“交易繁盛”。蒙陰縣坦埠“為梓水與鹿川水合流之地,商業為腹地精華”。膠州塔埠頭“位于膠萊河口,曩昔為貿易商港”。河南省沈丘縣紙店集“為安徽入界第一市鎮,水陸要沖”,嵩縣大章鎮“居民三百家”,“地為西南山孔道,市廛較盛”。
在交通維度方面,對表1-9中有交通狀況記載的125個集鎮所做的統計分析表明,華北三省1911年前集鎮有一定規模者主要分布在驛路沿線、航運沿途和水陸交會之處。
表1-15 冀魯豫三省125個集鎮交通狀況

由于關于單體集鎮分布的分析無法展現某一縣域內集鎮的分布情形,因此下文再從地理和交通兩個維度,對華北若干縣域內集鎮分布進行考察。眾所周知,華北范圍十分遼闊,在地理環境、經濟狀況和交通條件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據此可將其劃分為東部沿海、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和山區三個亞區。前者為京奉、津浦兩路以東和山東半島地區(今淄博市以東);中者指太行山、伏牛山以東地區;后者系太行山、伏牛山以西地區。[89]為兼顧這三個亞區,下文將選取灤州、掖縣、肥城、東阿、德州、定州、許州、嵩縣、南陽、陜州等10個州縣內的集鎮作為考察對象。
灤州1911年前的16個集鎮在地理方位分布上,位于縣城西方的有3個,占19%;南方有6個,占38%;西北有1個,占6%;西南有6個,占38%。其余東、北、東北、東南四個方向無集鎮分布。在距縣里程上,有6處距縣90里,3處60里,3處100里以上,2處31—40里,1處21—30里,1處20里。掖縣1911年前的4處集鎮中,朱橋鎮位于城北約60里,沙河鎮位于城西南50里,虎頭崖位于城西30里,西繇(由)鎮位于城北50里。[90]以百分比論,位于城北者占50%,西南占25%,西占25%。就交通而言,沙河、朱橋、西繇以陸路為主,虎頭崖以海路為主。
肥城的8處集鎮在方位分布上,城西2處,城西北2處,城西南3處,城南1處。在距縣里程方面,51—60里3處,31—40里2處,41—50里2處,70里1處。[91]在交通方面,王瓜店為“西孔道”,張家店為“東西孔道”,孝里鋪為“北沖道”,安寧站在縣城至泰安道上,“夙為冠蓋往來所駐”[92],衡魚集在縣城至平陰道上,屯頭集、演馬莊在縣城至東平道上,欒灣集在縣城至平陰道上。[93]
東阿地處魯西平原,東依泰山,南臨黃河,7處集鎮在方位分布上,縣南、縣北和西南各2處,東北1處,其余方向無集鎮。在距縣里程上,11—20里3處,51—60里2處,21—30里1處,31—40里1處。在交通上,安平鎮地跨東阿、陽谷、壽張三縣,水運便利;銅城鎮“南郵傳之使,于此中頓”。楊劉鎮“即古之楊劉渡也”。新橋鎮“即舊城也,濱大清河”。南谷鎮“即舊縣也,四面阻山”,“又為行旅住宿之地”。關山鎮“市不豐饒而居道上,如安平者以此為中頓”[94]。
德州1911年前的11處集鎮在方位分布上,以州城東方最多,有3處;其次為東南、南、東北方,各有2處;再次為北方和西北方,各有1處,西方和西南方向無集鎮。在距縣里程上,11—20里1處,21—30里2處,31—40里3處,41—50里2處,51—60里2處,71—80里1處。在交通上,2處有通濟南府大路,2處有通陵縣大路,2處有通恩縣大路,2處有通德平縣大路,其余3處分別有通京師、武定府和天津府大路。
表1-16 1911年前德州11處集鎮地理方位距縣里程交通狀況

定州1850年前的10處集鎮在地理方位分布上,以州城南方最多,有4處;其次為東方,有2處;再次為北、西北、西南、東南方向,各1處。州城西方和東北方向無集鎮。在距縣里程上,11—20里1處,21—30里2處,31—40里3處,41—50里2處,51—60里1處,61—70里1處。在交通上,有大路通無極縣者3處,通望都者2處,通祁州、深澤、新樂、唐縣各1處,南通深澤、北通祁州者1處。
表1-17 1850年前定州10處集鎮地理方位距縣里程交通狀況

表1-17 1850年前定州10處集鎮地理方位距縣里程交通狀況-續表

許州1838年前的12處集鎮在地理方位分布上以西方最多,有3處;其次為西南方和東北方,各有2處;其余東、東南、北、西北、南5個方向各有1處。在距縣里程上,21—30里7處,31—40里2處,41—50里3處。在交通上,至少有8處位于大道要沖。
表1-18 1838年前許州12處集鎮地理方位距縣里程交通狀況

嵩縣1767年前的11處集鎮在方位分布上以東方最多,有4處;西南方次之,有3處;西方又次之,有2處;西北、南方又次之,各有1處;其余東南、東北、北方無集鎮。在距縣里程上,100里以上最多,有3處;91—100里、51—60里和31—40里次之,各有2處;81—90里和21—30里又次之,各有1處。在交通上,東(車)村水陸交通均便利;潭頭水運便利;田湖、鳴皋、大章、莘渠等地處孔道或有大道通過;德亭、合峪、汝源等有分路通過;汝河鎮“四圍重山,無別徑”,交通不便。
表1-19 1767年前嵩縣11處集鎮地理方位距縣里程交通狀況

南陽1911年前的7處集鎮在地理方位分布上,以縣城東北方最多,有3處;南方次之,有2處;東南、西南各1處。其余方向無集鎮。在距縣里程上,51—60里最多,有4處,21—30里次之,有2處;81—90里有1處。在交通上,多數集鎮位于南陽至唐縣、新野、裕州、鄧州等州縣間的通衢上。
表1-20 1911年前南陽縣7處集鎮地理方位距縣里程交通狀況

陜州1892年前的8處集鎮在地理方位分布上,以城東最多,有4處,占50%;東南2處,占25%;西方和東北方各1處,分別占12.5%。在距縣里程上,10里以內1處,11—20里1處,21—30里1處,31—40里1處,41—50里1處,61—70里1處,100里以上2處。在交通上,以陸路和水路為主要運輸方式。
表1-21 1892年前陜州8處集鎮地理方位距縣里程交通狀況

綜上所述,10個州縣中,僅許州集鎮分布最接近鄧玉娜與本書前文的統計結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應是許州境域略呈方形,且州城位于境域中部。其余9州縣集鎮的分布均與鄧玉娜及本書前文統計分析結果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其主要原因應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受州縣境域的大小、形狀以及縣(州)城的地理位置的影響。如灤州集鎮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南三個方向的一個重要原因,應是州域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帶狀,且州城位于州境東北角。又如東阿縣屬集鎮主要分布于縣南、縣北和西南方的一個重要原因,應是縣境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東西狹而南北長,“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九十里”[95];城東境域較小且縣城位于縣境東部偏南。二是縣(州)境內地形的影響。如肥城縣屬集鎮主要分布在城西、城西北和西南的一個重要原因,應是“邑境東北多山,無通衢”[96]。三是交通干線的分布和走向的影響。如德州所屬集鎮主要分布在東南方和東、南、東北方,定州所屬集鎮主要分布于南方和東方,應與其交通干線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關系。
鑒于以上關于縣域內集鎮分布的分析仍然不能全面地展示1911年前冀魯豫三省集鎮的整體分布格局,下文再從省域內不同集鎮密度的縣份分布,三省集鎮分布與交通干線之間的關系兩方面,對此做進一步考察。
下文在考察三省省域內不同集鎮密度的縣份分布時,主要參考了從翰香等人的方法,即依據集鎮密度將三省縣份劃分為四類密度縣并考察其分布。由于三省1911年前均有部分縣份的集鎮數據缺失,因此以下分析僅能建立在部分縣份集鎮密度基礎上。
為便于與后文[97]進行比較,這里在依據集鎮密度劃分三省所屬縣份時,依然采用了從翰香等人的劃分標準,即直隸省集鎮密度為10集鎮/平方千米以上的縣份屬于1類密度縣,4.6—9.9集鎮/平方千米的縣份屬于2類密度縣,3—4.5集鎮/平方千米的縣份屬于3類密度縣,3集鎮/平方千米以下的縣份屬于4類密度縣;山東省10集鎮/平方千米以上的縣份為1類密度縣,5.8—9.9集鎮/平方千米的縣份屬于2類密度縣,3—5.7集鎮/平方千米的縣份屬于3類密度縣,3集鎮/平方千米以下的縣份屬于4類密度縣;河南省10集鎮/平方千米以上的縣份為1類密度縣,4.9—9.9集鎮/平方千米的縣份屬于2類密度縣,3—4.8集鎮/平方千米的縣份屬于3類密度縣,3集鎮/平方千米以下的縣份屬于4類密度縣。[98]
依據上述標準,1911年前直隸省可獲得集鎮數的61縣中,1類密度縣有5個,其中臨榆位于直隸省東部,驛路干線沿途;南皮地處東南部,臨近運河;雄縣、霸縣和安國均位于中部,交通條件相對較好。2類密度縣有20個,其中14縣位于驛路干線沿途(即日后的京奉、京漢、津浦三大干線沿途,下同),交通便利;2縣位于中部地帶;4縣地處邊緣地帶。3類密度縣有15個,其中8縣地處驛路干線沿途,3縣位于中部地帶,1縣位于運河沿線,3縣處于邊緣地帶。4類密度縣有21個,其中8縣位于驛路干線沿途,3縣位于中部地帶,10縣地處邊緣地帶。
1911年前山東省可獲得集鎮數的58縣中,1類密度縣有8個,均位于西北地區。2類密度縣有8個,其中西部3縣,西北2縣,南部1縣,中部2縣。3類密度縣有11個,其中4縣位于西北地區,3縣位于西部地區,2縣位于東部地區,1縣位于中部地區,1縣位于西南地區。4類密度縣有31個,除歷城、濰縣、高密等縣外,多數散布于西部、西南、東南以及山東半島東部的邊緣地帶和丘陵、山區。
1911年前河南省可獲得集鎮數的62縣中,1類密度縣有4個,均位于中部或西北平原地區,有驛路通過。2類密度縣有13個,其中洛陽等6縣位于中部或西部驛路沿線,4縣位于西北、東部、東北部平原,2縣位于中部偏西,1縣位于西南部。3類密度縣有8個,其中4縣地處中部、西部和東南部驛路沿線,其余4縣分別位于中西部、中部、西部和東南部。4類密度縣有37個,其中11縣位于中部、西部和西南山區;9縣位于西部、西北、南部、東部驛路沿線;5縣位于邊緣地帶;5縣位于東南部,2縣位于南部,2縣位于東北部,其余3縣分別位于中西部、北部和西北部。
綜上所述,冀魯豫三省集鎮密度較高的縣份大多數分布在驛路沿線、濱海地帶和中部平原地區,集鎮密度較低的縣份則多散布于交通相對欠發達的山區、丘陵和邊緣地帶。
關于1911年以前冀魯豫三省集鎮分布與交通干線之間關系的考察,可以在表1-6至表1-8的基礎上進行。據此三表可知,河北省1937年前有鐵路通過和設站的縣份在1911年前縣均有集鎮5.6個,無鐵路通過和設站的縣份縣均有3.74個;山東省分別有6個和5個;河南省分別有5.28個和3.7個。由于鐵路與部分重要驛路走向一致,因此三省有鐵路通過和設站的縣份絕大多數均有重要驛路經過。這就從一個側面表明,三省集鎮分布與交通干線的布局密切相關。
集鎮形態與集鎮分布密切相關。本書關于集鎮形態概念的界定,借鑒了武進的城市形態概念。由于武氏的界定囊括了國內外諸多學者的意見,[99]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其啟發下,本書將集鎮形態界定為:由集鎮內部空間結構(產業結構、社會結構、文化結構、地域結構等)、外部形狀(集鎮外部的空間輪廓)及其相互關系組成的空間系統。構成要素也包括道路網絡、街區、節點、土地利用、發展軸、社會組織結構、居民生活方式和行為心理、[100]外部形狀等諸方面。由于1937年前的華北集鎮大都尚未具備發達的道路網絡、街區、節點、發展軸等構成要素,因此,本書將主要考察內部產業結構、社會結構、地域結構、外部形狀等四個方面。其中,產業結構側重于農業、工礦業、商業等的發展及分布;社會結構以對職業群體和社會團體的分析為重點;地域結構以節點、道路網絡、街區等要素為重點。道路網絡是指人們經常通行的或有通行能力的街道、鐵路、公路和河流等;街區是指由道路所合圍起來的平面空間;節點包括各種功能的建筑物、人流集散點、道路交叉點、廣場、交通站場以及具有特征事物的聚合點,是人流和能量交換產生聚集作用的特殊地段。[101]外部形狀以外部輪廓的變化為重點,即集鎮輪廓呈現為帶狀、塊狀還是星狀等。
囿于史料,下文將以地方志、調查資料等為主,結合許檀、莊維民等人的研究成果,對1911年前的華北集鎮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羊角溝、周家口、張秋鎮、龍王廟、開平、清化、信安鎮、西流集等的集鎮形態進行考察。[102]
羊角溝清末以前自身消費只占商品中轉總量的5‰左右。民國初年,上百家大商號中有行棧商40余家,大小運局十六七家,漁行數十家,繩行10家,以及為數眾多的雜貨店、旅店和飯店。[103]這表明在清末民初羊角溝產業結構中,商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社會組織結構中,商務分會占有重要地位。該會成立于1889年,時稱商務公會,1905年改稱商會公所,[104]到清末時“有商會總董副董以聯絡輿情,裕國便商,井井有條”[105]。由于羊角溝商業在膠濟鐵路通車后出現嚴重衰退,“自膠濟路成,商人水運者少。強半由青島搭車西運,商業漸衰”[106],因此該鎮清末民初的商業和街市布局,應能大體反映出其在1911年以前的地域結構和外部形狀。在地域結構上,行棧業和陶業主要分布在興隆街,雜貨業和飲食服務業多數開設在太平街,漁店業多在吉昌街;[107]西北—東南走向的太平街是羊角溝最重要的街道之一;其余街道主要分布在小清河南岸,呈西北—東南和東北—西南走向。在外部形態上,由于羊角溝地處小清河口,其街市呈現出明顯的沿河性和東西略長、南北稍狹的團塊狀形態(圖1-1)。

圖1-1 1917年前羊角溝市街
資料來源:東亞同文會『支那省別全志 第8巻(河南省)』大正7年、345頁。
周家口在明朝末年已成為江淮至開封水路交通線上的一個小碼頭。[108]清朝建立后的百余年間,周家口逐漸成為一個工商業繁榮的大鎮,[109]“人煙叢雜,街道縱橫,延及懷寧境,接連永寧集,周圍十余里,三面夾河,舟車輻輳,煙火萬家,檣桅樹密,水陸交會之鄉,財貨堆積之藪,南接楚越,北通燕趙,西連秦晉,東達淮揚,豫省一大都會也”[110]。除水路交通外,周家口尚有陸路“東通淮陽,西通漯河,為商旅往來之大道”[111]。可謂名副其實的“水陸交會之鄉”。許檀教授的研究表明,周家口清代的商業主要是河南東部與江南商貨的轉運貿易,輸出商品以陳州、開封一帶所產的農副產品為主,輸入則以江南所產綢布,雜貨為主。道光年間全鎮商人商號數量估計可達1500—2000家,至少超過千家。行業有雜貨、麻、布、油、絲、京貨、西煙、騾馬、果、白米、山貨、魚米、竹木、皮、藥材等。[112]因此,商業應在周家口產業結構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清末以前周家口社會結構的重要變化有二:一是商人階層的興起和發展。據許檀研究,在周家口商人群體中,山陜商人占有重要位置,安徽、江西、福建、湖廣等地商人亦為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商會組織的設立。周家口商會成立于1905年,時稱周口鎮商務總會,1912年前入會商號達524家,有議事員44人。[113]由于周家口商業在鐵路通車后嚴重衰退,因此其民國初年的街市格局也應能大體反映出1911年前的地域結構和外部形狀。在地域結構上,街市被賈魯河和潁水分為河北、河西、河南三部分。河南主要有菜市街、永興街、老街、山貨街、坊子街等街道;河北主要有火星閣、磨盤街、興隆街、山貨街、三義街等街市。[114]在外部形狀上,河南、河北兩部分面積較大,河西部分面積較小,街市呈現為賈魯河和潁水貫穿其中的團塊狀形態(圖1-2)。

圖1-2 1917年前周家口市街
資料來源:『支那省別全志 第8巻(河南省)』、67頁。
張秋屬山東省東阿、壽張、陽谷三縣分轄,宋元時期稱景德鎮,明代弘治年間改稱安平鎮,“然遠近仍稱張秋”[115]。張秋鎮的發展始于弘治以后,嘉靖萬歷年間商業已相當繁榮。[116]至道光年間,張秋已是“夾河而聚,枕壽張陽谷之境,三縣之民,五方之商賈,輻輳并至,列肆河上,大較比臨清而小耳。”其產業結構可以由稅收情形窺得一斑。有研究表明,張秋在明代已有牙行二三十行,牙人280余人,清代牙行增至43行。[117]據此可知,商業在其產業結構中地位十分突出。商人、牙人等亦在社會階層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運河自南而北穿張秋鎮而過,鼓樓“綰其口,城中街市以此定其界焉”[118],因此其街市以運河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運河以東的街市有中間的炭市、東關廂,南面的文衢街、鹽店街、南水關廂、巡檢司街,北面的范家胡同、顯惠廟街、北關廂、北水關廂等。運河以西的街市有譙樓以南的竹竿巷、居仁街、李家口街、鄧家口、南水關廂、南廳街、皮襖巷、紙店街、堂子巷、南司街、書院街、南寺洼、清香市、柴市、南米市、新開街、蔥市、羊市、小豬市、前府治街、南關廂;譙樓以北的瓷器巷、侯家巷、閻家街、館驛前街、北司街、大小車營、鍋市、花市、北米市、尚善街、察院街、牛市、玉皇廟街;譙樓以西的西關廂、大豬市、木頭市、果子市等。以上街市縱橫交錯,“幅員數里”,成為張秋鎮地域結構的顯著特征。由于建有城墻,有城樓四座(東迎陽、西阜城、北拱極、南來薰),水門四座(河東北門、河東南門、河西北門、河西南門),[119]張秋鎮的外部形狀略呈方形團塊狀形態(圖1-3)。

圖1-3 康熙年間張秋鎮街市
資料來源:康熙《張秋鎮志》卷首,轉引自許檀《明清時期山東商品經濟的發展》,第180頁。
龍王廟在直隸省大名縣城東南18里的衛河東岸。由于衛河往來民船必須在其碼頭停靠,“大名府堆積的貨物幾乎全都在這運出,裝上民船運往天津”[120],商業較為興盛。1918年前主要轉運草帽辮、花生、黍、瓜子、豆、粟等農副產品,商鋪以雜貨店、谷物店、糧食店、野菜店等為主,有人口約600戶、3000人左右。“市街傍河岸,三面環以長形之土垣。北端傍岸附近,為東北門,南端傍岸附近,為西南門。河岸中部為西北門,遙與東門斜對。四門相通,為縱橫街,最稱繁盛。”[121]因此,其外部形狀呈現為東北—西南走向的香蕉形團塊狀形態(圖1-4)。

圖1-4 1917年前龍王廟街市
資料來源:『支那省別全志 第18巻(直隸省)』、306頁。
開平鎮在清代嘉慶年間已成為灤州境內的重要集鎮,“城西九十里,古石城縣地,西達天津,北通口外,商賈輻輳,財物豐盈,五十日大集,二七日小集”。1901年時,開平約有1萬人口,“城里有四家當鋪,二十五家燒酒廠和約二三百家店鋪。開平與灤州、豐潤、唐山、天津、山西有著相當頻繁的貿易往來,有好幾個商人本身就是山西人”[122]。表明商業和手工業在其產業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和手工業者則成為社會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開平的地域結構可以由1898年前街市示意圖和1917年前街市略圖中窺得一斑。兩相比較之下可知,直到民國初年,開平街市并未發生大的變化。城東西長5町,南北寬3.5町,城內街市以觀音閣為中心,有北大街、南大街等主要街道和北二條胡同、北三條胡同、南二條胡同等街區。城外東關、西關等處也有街區分布。[123]由此,開平的外部形狀也略呈方形團塊狀形態(圖1-5、圖1-6)。

圖1-5 1898年前開平鎮街市
資料來源:《開平鎮圖》,光緒《灤州志》。

圖1-6 1917年前開平鎮街市
資料來源:『支那省別全志 第18巻(直隸省)』、236頁。
清化鎮位于河南省河內縣城東北40里。唐朝初年曾設太行縣,后廢為鎮,宋屬河內郡,元隸懷孟路,明清屬懷慶府,民初屬沁陽縣,1927年升格為博愛縣治。明清兩朝,清化既是北京經河南、山西至陜西驛路的必經之地,又是山西澤州(晉城)貨物南下河南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24]許檀和吳志遠近期的研究表明,明代清化鎮的經商者以行商為主,清代坐賈數量逐漸增長,到咸同年間已出現了一批有相當規模的商號。主要商業行業有鐵貨、雜貨、糧食、花炮、藥材、竹器制造、行店等,[125]商業在產業結構中占有重要位置。與之相應,山陜會館等既是重要的商人組織,也表明商人在該鎮社會階層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地域結構上,由民國初年的街市略圖可見,其原有街市主要分布在城內和西關一帶,鐵路開通后又在車站一帶形成新興街市。由此可以推知,1911年前清化鎮的外部形狀應呈西部稍有突出的長方形團塊狀形態(圖1-7)。

圖1-7 1917年前清化鎮街市
資料來源:『支那省別全志 第8巻(河南省)』、85頁。
信安鎮屬直隸省永清和霸州分轄,位于永清至霸州大道沿途,“中街道北為永清界,道南為霸州界”。1875年前,信安全鎮有人口898戶,3224人,“每月逢三日為永清集,八日為霸州集,經紀斗行三人,征銀三兩六錢,驢行一人,征銀一兩一錢”[126]。表明商業在其產業結構中占有一定地位。信安鎮在地域結構上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主要街道多呈東西走向。街道之間為各種機構、建筑和廟宇,如巡司衙門、戲樓、關帝廟、火神廟等。這樣的地域結構使其外部形狀略呈方形的團塊狀形態(圖1-8)。

圖1-8 1875年前信安鎮街市
資料來源:光緒《續永清縣志》卷2《輿地圖》,《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第27冊,第408—409頁。
西流集屬直隸省新河縣管轄,位于縣城東南25里,嘉慶年間已有人口數百家,“縣境諸集,以此為最”。1876年前,西流集“每月逢五十日集”,有人口181戶,1103人;堡寨東西長336步,南北寬316步,內有街道數條,廟宇數處,東、西各有關城。外部形狀略呈方形團塊狀形態(圖1-9)。盡管與羊角溝、周家口、張秋、龍王廟、開平、清化、信安等集鎮相比,西流集的商業規模和人口數量均有較大差距,集鎮形態構成要素的變化亦不明顯,但作為新河縣境內最重要的集市,其集鎮形態也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出1911年前華北小集鎮形態的基本特征,即除設有集市,人口較多,建有堡寨和關城之外,與普通集市甚至村莊并無明顯分別。

圖1-9 1876年前西流集街市
資料來源:光緒《新河縣志》,元,第90頁a。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1911年前華北集鎮分布和形態演變中,地理環境、交通狀況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是驛路和河運成為部分重要集鎮分布和集鎮形態變化的決定性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