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債務理論:順周期、可持續和證券化
- 徐文舸
- 1709字
- 2025-04-03 17:58:32
第三節 研究創新
一 研究的創新點
與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書的邊際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創造性地提出“債務的三大特性”這一說法,將債務的順周期性、可持續性與證券化這三大主要特性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以此來展開對債務理論的研究。結合中國現實與國際經驗之后,可以發現,關于“債務的三大特性”的研究不僅僅是對過去和現在的總結與反思,更是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國內外學術界的研究重點,本書可以算是一種“拋磚引玉”式的探索。
二是在經濟學研究的基礎上,融入歷史和法律等其他學術領域的研究成果,以此來從根本上探尋“債”與“債務”等概念的本質和源泉。經濟學的歷史才不過二三百年,但本書的研究對象“債”與“債務”早在公元前便已存在,因此,借鑒歷史和法律等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綜合運用這些研究成果更能深刻地揭示出債務及其三大特性的真實作用與實際價值,以此來避免“管中窺豹、井底之蛙”的局限。
三是對比之前的研究,有關債務的三大特性——順周期性、可持續性與證券化的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創新和改進。具體而言,對于債務的順周期性,基于“金融不穩定”理論和“金融加速器”理論,本書不僅構建起一個融入債務動態變化的宏觀動態模型,而且更為深入地闡釋了金融體系從穩定狀態到不穩定狀態演變的深層原因;同時,本書還從貨幣政策調控的新視角出發,在一個自然實驗的框架內,采用倍差法的檢驗策略,證實了融資結構這一微觀基礎的存在性,也為理論提供了相應的微觀證據。對于債務的可持續性,結合中國實際,本書區分中央和地方來分別探討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問題,以避免片面地解讀中國特殊的政府債務問題;在此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曾經歷過的發展歷程,從中提煉出經驗和教訓來指導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避免落入“債務陷阱”。對于債務的證券化,2008年金融危機引起了學術界對以影子銀行體系為代表的債務證券化的反思,但當前多數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多停留在對相關概念、定義和分類的簡單梳理上,而本書從影子銀行體系的宏觀效應入手,針對中國影子銀行體系是否抑制了傳統的利率傳導機制進行經驗研究,并探究造成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
二 不足之處
正是因為首次提出“債務的三大特性”這一新說法,所以,本書的實際研究必然會存在一些局限與不足,值得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書的不足之處主要涉及兩個方面。
一是研究的具體載體。盡管本書是將債務的順周期性、可持續性與證券化這三大主要特性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但在實際的分析和論證過程中,又分別以銀行信貸、政府債務與影子銀行體系作為“債務的三大特性”的具體載體進行相應的分析闡述。就某種程度而言,這就存在代表性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在債務的證券化部分,證券化不過是影子銀行體系的一部分,但受到中外金融環境差異以及數據可得性的局限,為此,將有待未來的發展而進一步完善。
二是研究數據的局限性。對于債務的研究,最困難的便是缺少相應的債務數據。萊因哈特和羅格夫(2012)指出,在大多數國家,與其自身的歷史周期相比,債務(特別是國內債務)的歷史數據都很難獲得,即使有這樣的債務數據,其透明度和質量也均不理想。對于中國的數據而言,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數據的透明度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不過,相關數據的周期仍較短,再加上統計口徑也在不斷調整,顯然降低了數據之間的可比性以及不足以支持很多宏觀時間序列方面的研究。此外,地方政府層面的數據質量明顯差于中央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債務的數據更是難以獲取。因此,隨著數據的不斷積累和質量的提升,未來的研究將更能探討債務問題背后的數量性關系。
[1] 這里的發達經濟體共包括22個國家,分別是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及歐元區的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日本、新西蘭、挪威、瑞典、瑞士、英國、美國;新興市場經濟體也有21個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國、哥倫比亞、捷克、中國香港、匈牙利、印度、印尼、以色列、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波蘭、俄羅斯、沙特、新加坡、南非、泰國、土耳其。以上數據來自國際清算銀行。類似的國際比較,可參見Buttiglione et al.(2014)。
[2] 有時,也常把“負債率”稱作“杠桿率”。
[3] 引自魯迅的《二心集》之《習慣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