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研究框架

一 研究思路

為了更全面且充分地對債務特性這一核心議題展開論述,并能最大限度地結合中國現實與借鑒國際經驗,筆者對研究思路做了如下四個方面的安排。第一,將債務的順周期性、可持續性與證券化這三大主要特性作為切入點,分別以銀行信貸、政府債務與影子銀行體系作為具體載體進行相應的分析闡述。第二,在整體論述的過程中,以結合中國現實為中心,以解決中國問題為基本點,并輔以國際經驗,尤其是強調目前中國的金融體系正處于“新興加轉軌”的發展階段,其相應的實體和金融因素(Fundamental and Financial Factor)都將會影響到債務特性的發展變化。第三,在分析方法的選取上,理論建模與經驗實證的運用都各有側重點,其中,理論建模方法的應用主要是為了描述債務這三大特性分別是通過何種途徑來影響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而經驗實證方法則更多的是從中國現實和國際經驗的視角來闡述這些債務特性所具有的表現特征和宏觀經濟效應。第四,在全文邏輯的結構上,筆者主要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先從“債”的概念論及“債務”的概念及其所具有的三大特性,再分別從債務的順周期性、可持續性與證券化這三大特性方面依次展開詳細的論述,并就經濟體在短期和中長期如何解決債務積壓以及更好應對債務危機給出針對性的對策。最后是歸結各部分理論與經驗實證分析的主要結論,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啟示和建議。

因此,本書的整體框架結構以及各核心章節的論證過程均可歸納為“提出問題、界定概念、數量分析、理論建模、實證檢驗、政策建議”的模式。其中,本書的核心框架可詳見圖1-1。

圖1-1 研究框架

二 主要內容

正是基于前面的研究思路與核心框架,本書共有七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導論。本章先從國內外現狀的角度來介紹選題背景,并提出相應的研究問題;然后,簡要闡述本書的研究思路、主要內容與研究方法;最后,概括本書的創新點與不足之處。

第二章為理論概述。本章的主題主要涉及“債”和“債務”的概念以及“債務”所具備的三大特性,可以說,是之后各章節的前提和基礎。首先,從歷史的視角來揭示“債”的起源和“債”的演變過程,以及“債務”的概念和“債務”所具有的三大特性;其次,結合債務的概念和特性,對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文獻進行回顧,其中,特別是對有關債務的順周期性、可持續性與證券化這三大特性分別對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兩者的作用機理與影響機制方面的文獻進行總結性評述,以此來揭示目前的研究現狀以及本書可以做出改進的地方。

第三章為債務的順周期性。從本章開始正式進入全書的核心論述部分。首先,給出債務順周期性的定義(以銀行信貸為載體),分別從放大機制(或金融加速器)和中國特色的金融體系兩個維度來闡述債務順周期性的概念;接著,利用中國宏觀經濟數據來考察信貸周期與經濟周期的數量性關系;然后,通過構建理論模型,從債務順周期性的視角來研究債務的動態變化軌跡;最后,在一個自然實驗的框架內,以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的貨幣政策調控為研究對象,從而給出債務順周期性的微觀證據。

第四章為債務的可持續性。首先,給出債務可持續性的定義(以政府債務為載體),具體是從跨期預算約束和宏觀經濟效應兩個層面來界定債務可持續性的概念;接著,按國外和國內兩個維度來依次回顧政府債務的歷史演變過程;然后,基于中國現實,在跨期預算約束下分別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債務可持續性的現狀進行經驗和實證上的考察;最后,借鑒國際經驗,利用理論建模和計量方法,研究政府債務可持續性所具有的宏觀經濟效應。

第五章為債務的證券化。首先,給出債務證券化的定義(以影子銀行體系為載體),詳細闡述其具體的運作模式以及影響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接著,介紹國際經驗,考察全球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狀況,特別是美國的證券化市場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的發展變化所帶來的啟示;然后,構建融入債務證券化的理論模型并闡述其作用機理,尤其是從債務證券化的視角研究“發起與證券化”(Originate-to-Distribute,OTD)模式如何導致部分銀行出現流動性危機,甚至是那些穩健經營的銀行也會因缺少流動性而發生倒閉的整個過程;最后,結合中國現實,實證分析影子銀行體系所具有的宏觀經濟效應,尤其是其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宏觀效應,并剖析產生這一現象的深層次原因。

第六章為如何應對債務危機。首先,剖析以貨幣和財政政策為代表的宏觀穩定政策的作用機制與各國政府的相關實踐,以尋求宏觀穩定政策未能有效地應對債務危機與削減債務水平的深層原因;其次,從短期對策角度,分析公私分擔型的債務重組方式能有效將積壓的債務迅速降至可持續水平,以規避破產和違約潮對宏觀經濟所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再次,基于跨國數據,運用理論建模和計量方法,研究在中長期通過積極改善宏觀基本面來有效地控制經濟體的總債務水平并逐步削減;最后,詳細提出在中長期還需要重塑金融體系(包括監管體系、融資方式等)的對策建議。

第七章為全文的結尾。一方面是對前面章節論述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并得出相應的結論,尤其是有關中國在債務特性方面的研究結論;另一方面基于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就如何應對主要結論中所表現出的諸多問題給出一些相應的政策建議和啟示。

三 研究方法

結合前面的研究框架與內容,筆者將綜合運用多種前沿、全面且實用的方法來展開研究,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方法。

一是文獻與歷史研究。筆者將搜集和整理宏觀經濟學、貨幣經濟學、金融經濟學與轉型經濟學理論等領域的經典文獻,系統總結前人關于債務理論,尤其是關于債務順周期性、可持續性與證券化等議題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本書的研究新思路。此外,對于債與債務的概念,通過追溯歷史,探求其本質和源泉,以此來深刻揭示出債務及其三大特性的真實作用與實際價值。

二是國別比較研究。鑒于中國無論是在市場經濟的建立還是在金融市場的培育上均滯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現實,筆者通過國別比較研究,總結這些發達國家在有關債務問題上的經驗和教訓,尤其是深入研究債務三大特性在這些國家的宏觀經濟效應,以此來歸納出對我國而言可借鑒、可復制以及可推廣的啟示與對策。

三是理論建模。筆者擬采用理論建模方法來研究債務的特性,構建具有凱恩斯主義特征的宏觀動態模型。以債務順周期性的研究為例,將債務率的動態變化融入宏觀模型,從債務順周期性的視角考察其導致金融體系從穩定狀態到不穩定狀態的整個過程,以此來發現債務順周期性的內在動力和機理,最終為本研究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四是經驗和計量研究。針對債務三大特性的具體問題,筆者還將利用多種計量模型和分析方法來展開定性與定量方面的研究。其中,主要有結構方程模型、宏觀經濟時間序列分析、跨國面板數據分析等估計和檢驗方法。通過上述方法來驗證問題假設是否成立以及成立的條件,分析債務這一核心變量的一般特征以及與其他主要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程度,并在此基礎上衡量與檢驗有關債務假說、觀點和理論的科學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丰市| 甘德县| 六盘水市| 洱源县| 白银市| 富蕴县| 大荔县| 隆化县| 三穗县| 翁牛特旗| 黔西县| 土默特右旗| 台中县| 当涂县| 芒康县| 崇义县| 青海省| 阜南县| 九寨沟县| 高尔夫| 永修县| 贵定县| 阜宁县| 宜都市| 柯坪县| 和顺县| 弋阳县| 和龙市| 开化县| 邵武市| 老河口市| 凌云县| 罗山县| 廊坊市| 综艺| 克拉玛依市| 城步| 花垣县| 邹平县| 明水县| 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