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發展與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關系的原則
- “以民促官”與“求同存異”:中日關系發展的歷程與基本經驗
- 史桂芳
- 3515字
- 2025-04-02 15:56:34
一 獨立自主是發展國與國關系的基礎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是獨立自主。毛澤東曾經提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15],必須到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去了解中國的情況,才能制定“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16]。獨立自主也是中國制定對外戰略的基本原則。
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侵犯,根本談不上獨立自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獨立自主、維護國家主權、反對任何國家以任何名義干涉中國內政作為制定對外政策的基點,把“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17]。中國根據總體的對外戰略,制定了“一邊倒”的對外方針,“一邊倒”絕不意味著完全失去自己的原則立場,無條件地聽從蘇聯指揮,而是要堅持獨立自主,既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搞好關系,也不完全聽命于任何大國、大黨。
中國的對外關系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從不屈服于任何外來壓力,也不怕大國的威脅與訛詐。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認為這是社會主義陣營向西方世界的挑戰,直接出兵朝鮮,并干涉中國的主權。毛澤東立即回應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做法,認為杜魯門聲明說美國不干涉臺灣,現在他自己證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時撕毀了美國關于不干涉中國內政的一切國際協議。中國表示,杜魯門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是對中國領土的侵略,是對聯合國憲章的破壞,“我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臺灣而奮斗到底”[18],表明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決心。朝鮮戰爭爆發前后,中國政府多次聲明,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絕不允許他國干涉。
1950年2月,中蘇兩國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毛澤東指出:“這次締結的中蘇條約和協定,使中蘇兩大國家的友誼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得我們有了一個可靠的同盟軍,這樣就便利我們放手進行國內的建設工作和共同對付可能的帝國主義侵略,爭取世界的和平。”[19]中國認為簽訂這樣一個條約,有利于中國的國內建設,有利于阻止戰爭。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與外國簽訂的唯一的軍事同盟條約。然而,中國在對外關系上,一向注重自身利益,不是無條件地聽命于蘇聯,而是客觀分析形勢,獨立自主地制定對外方針和政策,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展示了獨立自主處理國際關系的能力。
二 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是基本目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面臨著東西方兩大陣營對立的形勢,中國采取了“另起爐灶”“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對外方針,選擇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指出,中國要站在國際和平民主陣營方面,共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的總的對外戰略目標。中國堅定地站在國際和平陣營一邊,反對帝國主義陣營,認為國際和平民主陣營的成員相互之間都是朋友。同時,中國政府要求外交工作人員,要尊重不同國家的發展道路、文化傳統和語言習慣等,不僅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存在著很大差別,即使是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是存在差異的,要注意“就兄弟國家來說,我們是聯合的,戰略是一致的,大家都要走社會主義的道路。但國與國之間在政治上不能沒有差別,在民族、宗教、語言、風俗習慣上是有所不同的”[20],彼此尊重才能實現和平。為了加快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中國需要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展經貿往來,建立和發展政府間的外交關系。在與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發展關系中,始終以維護國家主權利益為基本立腳點和出發點。
然而,在兩極格局的形勢下,中國也不是完全以意識形態劃分敵友,而是努力與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建立和發展外交關系。1950年代,針對國內普遍關心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否會爆發問題,毛澤東做了明確的闡述,“帝國主義陣營的戰爭威脅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制止戰爭危險,使第三次世界大戰避免爆發的斗爭力量發展得很快,全世界大多數人民的覺悟程度正在提高。只要全世界共產黨能夠繼續團結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并使之獲得更大的發展,新的世界戰爭是能夠制止的”[21],中國在制止戰爭、維護和平的同時,要繼續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調整工商業,大量節減國家機構經費,加快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為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條件。
資本主義各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在對華政策上也并不完全與美國一致,日本就是一例。日本從其戰后重建和國家未來的發展考慮,一直重視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希望與中國繼續貿易往來。1951年9月4~8日,由美國主導的舊金山對日媾和會議召開;1951年9月8日,日本與美國等48個國家在舊金山簽訂了《舊金山對日和約》,宣告日本與這些國家結束戰爭狀態,日本獲得了法律上的獨立。美國通過《日本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的安全保障條約》(即《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取得在日本國內及附近的駐軍權,日本成為美國在遠東的基地,實際處于美國的半占領狀態。1952年4月,日本在美國的壓力下,與臺灣當局簽署“日華和平條約”(以下簡稱“日臺和約”)。“日臺和約”阻礙了中國與日本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為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戰略目標,采取了“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等對日方針,通過“民間外交”推動官方關系的建立。中國制定這樣的對日方針,就是看到戰后日本國內存在著要求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斷絕與臺灣方面官方關系的呼聲。
中國利用一切機會與西方國家接觸。1954年4~7月的日內瓦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我們應該采取積極參加日內瓦會議的方針,并加強外交和國際活動”[22],打破美國的封鎖、禁運政策,促進國際緊張局勢的緩和。中國認為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在對外政策上,并不與美國完全相同,是處于美蘇之間的“中間地帶”,它們不滿意美國的壓迫政策,在反對美國、反對霸權主義方面,與中國存在著共同利益,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國在與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發展友好關系中,重視國家利益、發揮這些國家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的作用。
三 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發展廣泛的外交關系,有利于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了發展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西方國家采取了“兩分法”,強調資本主義國家人民是熱愛和平的,無論是發動侵略戰爭的德國、日本、意大利,還是遭受戰爭破壞的英國、法國等國家,人民都是侵略戰爭的受害者。戰后,這些國家的人民愿意與中國開展友好往來。1950年代,周恩來就指出,“中國人民是愿意與日本人民友好往來的,日本人民也是愿意與中國人民友好的。這兩者就是中日友好關系的基本條件”[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面臨著領導全國人民維護國家獨立、醫治戰爭創傷、掃清國民黨在大陸殘余勢力、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艱巨任務。中國要恢復發展經濟,不僅要與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友好關系,需要社會主義國家的同情與支持,同時也希望與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要在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清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各種特權之后,再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系。毛澤東指出,“我們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則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24]。資本主義國家要成為新中國的“客人”,必須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斷絕與臺灣當局的官方往來,取消敵視中國的政策,支持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
中國在基本恢復國民經濟、實現財政經濟的好轉后,制定了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需要擴大與世界各國的經濟交往。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偉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面,最后也從資本主義的束縛和小生產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國的生產力,使我國國民經濟能夠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得到有計劃的迅速的發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且鞏固我們國家的獨立和安全”[25],中國即將開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學習各國的先進技術,也需要穩定的國際環境,希望建立國際和平統一戰線,與西方國家和平共處。
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1954年4月,中印兩國政府簽訂《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協定明確寫上了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根據五項原則精神,中國先后與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等鄰國改善了關系。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上,中國正式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認為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是可以實現和平共處的,進一步擴展了與亞非國家的外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