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面臨的形勢與對外政策》:中國面臨的內外形勢

1949年,中國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的任務。中國要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穩定社會秩序,為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條件。因此,中國必須客觀、準確地判斷形勢,制定符合國情、符合歷史發展的對內對外政策,盡快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新生的政權,維護國家利益與主權,進而為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面臨的內外形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也是20世紀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大事件。當時,中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復雜而嚴峻。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時,中國還沒有完全統一,新生的人民政權并不鞏固,社會不穩定,國民經濟處于嚴重衰退和全面萎縮的狀態,物資奇缺,物價飛漲,城市失業嚴重。1949年全國生產水平同歷史上最高生產水平相比,工業總產值下降了一半,其中重工業產值下降70%,輕工業產值下降30%,農業產值大約下降25%,糧食總產量僅為2250多億斤。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當于亞洲國家平均值的2/3。中國的首要任務是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鞏固人民政權、穩定社會秩序。中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同時也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基礎上,盡力爭取國際支持,與世界各國建立經濟、政治關系。中國不僅要與社會主義國家合作,也要與資本主義國家互通有無,學習它們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自身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發動對外戰爭的德、意、日法西斯國家集團被徹底打敗,德國、日本領土被盟國占領,面臨著世界正義力量的審判,國際地位下降。歐洲的英、法等主要反法西斯國家,或領土曾經被德國占領,或遭受過大空襲,綜合國力和政治影響力大幅下降。在西方世界中,只有美國的國力得到提升。在規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本土非但沒有受到戰爭破壞,其軍事工業還在戰爭中獲得長足發展,并擁有核武器,綜合實力決定其成為西方世界的領導者。二戰結束后,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東歐、亞洲都先后出現了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人民掀起了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高潮,與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二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從戰爭中并肩與法西斯戰斗的盟友變成了競爭對手,成為代表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超級大國。不可否認,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處于優勢地位。

二戰結束后,美國將勢力深入到世界各個角落,以鞏固其優勢地位。美國向國民黨政府表示:希望中美兩國作為戰爭時期的盟國能夠繼續保持同盟關系。羅斯福強調,“一個穩定的中國,對蘇俄在遠東的野心將形成一道屏障,也可以當作一種最有價值的向心力,以限制亞洲革命暴動的影響”[3],希望戰后執掌中國政權的國民黨政府實行親美政策,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遠東地區的蔓延。抗戰勝利后,美國以立體化的運輸力量從空中、陸地、海上將國民黨在大后方的軍隊源源不斷地運到受降第一線,使國民黨獨享抗戰勝利果實。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卷入后來的中國內戰,卻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給予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政權大量實際支持。

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正式形成。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在政治上拒不承認,阻撓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在經濟上實行封鎖、禁運;在中國周邊國家建立軍事基地,支持并參與蔣介石集團對大陸的騷擾和轟炸。美國總統杜魯門說:“我們不要那么匆匆忙忙承認這個政府,我們在承認蘇聯的共產黨政權之前曾等待了12年”[4]。1949年11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組織成立“巴黎統籌委員會”,相約不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中國被列入禁運國家名單中。美國政府多次強調臺灣對于美國的戰略地位,認為如果臺灣被中國共產黨占領,美國的太平洋生命線就會受到威脅。美國駐日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更直白地說,“臺灣如同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和潛艇供給船,絕不能讓臺灣落到共產黨手中”。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把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阻撓中國的統一。

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國家的封鎖包圍針鋒相對。1949年1月,以蘇聯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旨在打破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蘇聯投入大量力量發展現代軍事技術,以打破美國的核壟斷。1949年5月,蘇聯成功試爆原子彈,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55年5月,蘇聯等8個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簽訂《友好互助條約》(即《華沙條約》),組成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軍事同盟。歐洲各社會主義國家與亞洲人民民主國家密切聯系,社會主義陣營形成。

社會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友好政策,蘇聯對新中國給予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1949年10月2日,蘇聯致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斷絕與國民黨政府的一切關系。3日,中蘇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隨后,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朝鮮、阿爾巴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蒙古國、民主德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相繼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底到1950年初,印度、緬甸、巴基斯坦、錫蘭(斯里蘭卡)、阿富汗、印度尼西亞等亞洲鄰國也先后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挪威、丹麥、芬蘭、瑞典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英國雖然沒有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卻在1950年代初承認新中國。

中國冷靜分析形勢,認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不可能立即消失,兩大陣營在國際舞臺上的矛盾、對立和斗爭,將長期存在并影響中國的對外關系。中國應充分考慮當前國際格局的特點,積極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打破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為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中國不僅要與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和發展關系,也要與資本主義國家合作,最大限度地為國內經濟恢復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國家利益,并為地區及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二 中國的對外關系與對外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在新中國即將成立之際,新中國的領導人就開始籌劃未來發展的目標,對外政策的立足點在于維護中國的民族獨立、國家主權,與世界上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維護人類正義與和平。

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主持起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明確提出中國將“聯合一切愛好和平自由的國家、民族和人民,首先是聯合蘇聯和各新民主國家,以為自己的盟友,共同反對帝國主義者挑撥戰爭的陰謀,爭取世界的持久和平”[5]。這是中國對外關系的指導方針,在這個總方針指引下,中國采取了“另起爐灶”“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對外政策。所謂“另起爐灶”,就是不承認清政府以及國民黨政府與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中國將重新與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系。新中國的領導人認為,中國過去的舊政府與外國政府的外交關系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上的,這些關系必須推倒重來,以徹底改變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一邊倒”,即站在蘇聯為首的和平民主陣營一邊,鑒于當時的國際形勢,中國認為在兩個陣營之間,沒有其他選擇,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即在資本主義國家同中國重新建立外交問題上,中國寧愿等一等,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也就是說,先把屋子打掃干凈。毛澤東在論述“一邊倒”外交方針時指出,“積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經驗,中國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騎墻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我們在國際上是屬于以蘇聯為首的反帝國主義戰線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誼的援助只能向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國主義戰線一方面去找”。[6]中國認為,在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中國必須做出選擇,中國是共產黨領導的新國家,必須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關于“一邊倒”,毛澤東提出中國應主動地倒,免得建立被動地倒。現在學界對于“一邊倒”政策,有許多分析研究,不可否認,其中包含著“絕對”“簡單”的成分,缺乏靈活性。但是,如果考慮當時中國面臨的復雜國際形勢,就能全面認識這個政策。其實,在以后的對外關系中,中國逐漸改變僵化的方式,在恢復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過程中,就很好地把握了外交上的原則性與靈活性,不再以意識形態劃分敵友,實現了與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和平、合作與發展。

中國在對外關系上一直沒有完全以意識形態作為唯一標準,拒絕與資本主義國家交流,更沒有把資本主義國家看作鐵板一塊,而是保留與西方國家建立和發展關系的余地。中國認為資本主義陣營中的國家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他們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對新中國的政策不盡相同,中國應該區別對待。中國對那些可能和我們成為朋友的國家,要采取與美國不同的政策,不要把他們推向敵對陣營。毛澤東指出:“任何外國政府,只要它愿意斷絕對于中國反動派的關系,不再勾結或援助中國反動派,并向人民的中國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虛偽的友好態度,我們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原則的基礎之上,談判建立外交關系的問題。中國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實行友好合作,恢復和發展國際間的通商事業,以利發展生產和繁榮經濟。”[7]這表明了中國領導人的戰略眼光與胸懷。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鄭重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8]。明確表示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任何政府,只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尊重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就愿意與之建立外交關系。1949年11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正式成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兼任外交部長。周恩來提出外交工作的基本任務,“我們現在的外交任務,是分成兩方面的。一方面,是同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建立兄弟的友誼。我們在斗爭營壘上屬于一個體系,目標是一致的,都為持久和平、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前途而奮斗。另一方面,是反對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是敵視我們的,我們同樣也要敵視帝國主義,反對帝國主義”,“外交工作有兩方面:一面是聯合,一面是斗爭”。[9]

為了拓展外交空間,打破美國的封鎖,中國區別對待資本主義的在華特權,“在原則上,帝國主義在華的特權必須取消,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必須實現,這種立場是堅定不移的。但是,在執行的步驟上,則應按問題的性質及情況,分別處理。凡問題對于中國人民有利而有可能解決者,應提出解決,其尚未不可能解決者,則應暫緩解決。凡問題對于中國人民無害或無大害者,即使易于解決,也不必忙于解決。凡問題尚未研究清楚或解決的時機尚未成熟者,更不可急于去解決”,認為“對于原則性與靈活性應掌握得很恰當,方能站穩立場,靈活機動”[10],表現了外交上的靈活性。

中國領導人還將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驗運用到外交關系中,重視發展與西方國家的“民間外交”,調動一切積極性,充分發揮各國民間人士、民間團體和各國在野黨的作用。周恩來提出:“我們要團結世界各國的人民,不僅兄弟國家的人民,就是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我們也都要爭取。但就外交工作來說,則是以國家和國家的關系為對象的。外交是通過國家和國家的關系這個形式來進行的,但落腳點還是在影響和爭取人民,這是辯證的。”[11]中國一直重視開展“人民外交”,特別是冷戰時期,重視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中存在的民間和平友好力量,發揮民間外交的作用。在與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開展交流中,中國強調應團結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把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區別開來,認為這些國家的人民對中國人民是友好的,應該與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人民開展友好往來,通過中外民間交流,增進相互間的了解和友誼,推動這些國家的政府轉變政策,使其承認新中國,與中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

1952年,中國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又提出對資本主義國家要“禮尚往來”,“資本主義國家,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也對你不好”[12]。采取后發制人的辦法,與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互通有無”,開展貿易往來。新中國成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敵視政策。由于中國政府制定了比較靈活的外交策略,沖破了西方的封鎖,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1950年代中期,中蘇兩黨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等重大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中蘇兩黨是兩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者,兩黨關系惡化必然影響到兩國關系。在對外關系上,中國將反對蘇聯大黨主義、大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作為重點,實行既反美又反蘇、“兩個拳頭打人”的方針。中國為取得對外關系上的主動權,要聯合世界上更廣泛的力量,發揮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在維護和平中的作用。毛澤東指出:“我們現在需要幾十年的和平,至少幾十年的和平,以便開發國內的生產,改善人民的生活。我們不愿打仗。假如能創造這樣一個環境,那就很好。凡是贊成這個目標的,我們都能同它合作。”[13]表明中國愿意拋棄意識形態的分歧,與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力量合作,發展與各國的友好關系。1955年4月,中國代表參加第一次亞非國家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正式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贏得了與會國家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廣泛贊譽。從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很多國家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準則。

197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霸權主義成為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脅。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0年代,中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國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的贊同與支持,國際地位日益上升。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決議,中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進一步拓展外交空間,發揮政治大國的作用,團結更廣泛的國際力量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提出了“一條線”、“一大片”和“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中國認為蘇聯霸權主義已經成為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脅,應改變“兩個拳頭打人”的策略,主動與美國改善關系。中美關系緩和影響了世界,也促進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對當時的國際形勢做出新的判斷,認為霸權主義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脅,戰爭危險依然存在,中國將繼續堅持反霸立場。但是,世界范圍內的和平力量也在不斷增長,而且超過了戰爭力量,戰爭是可以避免的。中國判斷:當今世界的主題已經不再是“戰爭與革命”,而是“和平與發展”。中國應該盡力爭取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集中力量進行國內經濟建設,中國共產黨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國由此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為此,中國調整了對外方針,將對外關系的重點放在維護世界和平、為國內經濟建設提供穩定的國際環境上,而不再是準備打仗。中國認為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提高綜合國力、改變國家經濟落后的面貌,在充滿競爭的世界中,更好地維護國家的獨立與發展,維護地區與世界的和平。鄧小平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水平不提高,社會生產力不發達,國家的實力得不到加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就不能充分鞏固,我們國家的安全就沒有可靠的保障。”[14]中國繼續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為長期的對外戰略目標,為人類的共同進步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21世紀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帶來了新的變化,中國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盡管如此,中國認為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題,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可以爭取較長時期的國際和平環境。中國將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方針,堅持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對外戰略,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維護世界和平。

中國的對外方針是在客觀分析國際形勢變化的基礎上制定的,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實現人類共同發展是中國對外關系的目標。為此,中國不僅重視與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建立和發展關系,也重視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中國制定的與日本發展和平友好關系的政策方針,推進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平等互利、和平友好的典型范例。在中日關系出現困難的形勢下,研究中日關系發展的歷程,汲取歷史經驗,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州县| 威远县| 肃北| 垫江县| 繁峙县| 七台河市| 灌云县| 沭阳县| 中牟县| 卢氏县| 鹿邑县| 开原市| 缙云县| 武宁县| 土默特右旗| 吉安市| 乐都县| 永善县| 宁武县| 小金县| 贡山| 宜昌市| 秦安县| 瑞昌市| 荔波县| 绥中县| 荃湾区| 古田县| 德兴市| 兴安县| 昌宁县| 策勒县| 临邑县| 陇川县| 横山县| 富阳市| 闽清县| 远安县| 镇平县| 安岳县| 炉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