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年3月29日清晨五點,BJ朝陽區某老舊小區車棚里,老張正蹲在地上擺弄電動車的充電器。顯示屏上跳動的數字突然定格在“45“——這是他今天搶到的第45個訂單,但系統顯示本月配送量已同比下降60%。
“您有新訂單。“手機機械的提示音里,老張望著屏幕發怔。配送地址是兩公里外的“智慧社區食堂“,配送費卻比三年前縮水了三分之一。他習慣性抹了把臉,手背蹭過左眼下方那道三厘米的傷疤,那是去年深夜送單時被自動駕駛快遞車刮傷的。
海淀科技園區的玻璃幕墻折射著朝陽時,老張正把餐盒塞進保溫箱。電梯間里,幾個穿格子衫的年輕人討論著“AGI泛化能力突破“,他聽不懂這些術語,卻清楚記得三個月前美團宣布將在全國投放十萬臺第四代配送機器人時,站長拍著他肩膀說的那句:“老張啊,要不考慮轉崗當設備維護員?“
手機突然震動,是女兒發來的視頻邀請。老張把車停在路旁梧桐樹下,屏幕里出現戴著AR眼鏡的少女:“爸,我收到字節的算法崗offer了!他們說我設計的老人防詐騙模型......“女兒興奮的聲音突然卡頓,畫面里映出老張背后呼嘯而過的銀色流線型車隊——那是京東最新部署的無人配送方陣。
正午的太陽曬得柏油路發燙,老張在社區食堂外的臺階上啃冷掉的包子。玻璃門里飄出AI合成的主播聲:“本日特惠套餐已根據居民體檢數據智能配比...“忽然有人拍他肩膀,是住7號樓的王奶奶:“小張啊,能幫我把這袋橘子帶給302的老李頭不?那機器人總把東西放門口,我腿腳不利索......“
老張接過橘子時,瞥見老人布滿褐斑的手腕上戴著政府發放的智能手環。這種專為獨居老人設計的設備能監測健康數據,卻無法察覺王奶奶今天特意換了件絳紫色外套——那是她去世老伴最愛的顏色。
傍晚的訂單高峰時段,老張的接單量始終徘徊在個位數。導航突然指引他繞開日常路線,原來是望京片區正在測試“無人機配送空中走廊“。懸停在高樓間的蜂群無人機投下細密陰影,某個瞬間讓他想起老家夏收時遮天蔽日的麻雀。
拐進胡同送最后一單時,老張看見居委會貼出的“再就業賦能計劃“海報。戴著紅袖章的劉主任正給幾個外賣員講解:“政府和企業合作推出'社區生活管家'培訓,學成后負責獨居老人關懷配送,時薪比現在高20%......“
深夜十一點,老張蹲在充電樁旁給電動車換電池。手機彈出女兒的消息:“爸,我幫你在人社系統預約了數字技能測評。“他望著不遠處24小時運轉的智能分揀中心,那些閃爍的指示燈像極了老家夜空的星斗。
測評結果顯示“人際關懷指數超過全市90%從業者“那晚,老張第一次完整聽完女兒講解的機器學習課程。當聽到“長尾需求仍需人工干預“時,他摸著臉上的傷疤笑了。這個春天,社區服務中心的培訓教室里,總能看到某個中年人在笨拙地練習使用智能手環的緊急呼叫功能,保溫箱里卻始終備著王奶奶們塞進來的蘋果和膏藥。
在這個算法編織的時代巨網中,無數個老張正成為連接數字世界與煙火人間的毛細血管。他們記著302住戶的痛風忌口,知道7號樓獨居老人每周三要買新鮮雛菊,會在暴雨天多敲三下門確認獨居者安全。這些無法被量化的溫度,終將在某個清晨凝結成智慧城市玻璃幕墻上的露珠,折射出屬于平凡人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