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舊廠房里的圖紙
2023年深秋的深圳,南山區某幢工業園里,張明宇對著電腦屏幕揉了揉酸脹的太陽穴。窗外暴雨如注,雨水順著老廠房銹蝕的排水管嘩嘩流淌,卻蓋不過車間里機械臂作業的蜂鳴聲。
“張總,寧德時代的樣品數據傳過來了。“技術總監李薇踩著沾滿油漬的勞保鞋走來,遞過平板時屏幕還停留在某新能源車企的招標公告頁面,“他們要求電池組在零下30度保持80%效能。“
張明宇接過平板,指尖劃過青海鹽湖提鋰項目的實景照片。這位35歲的海歸工程師記得清楚,五年前他毅然辭去慕尼黑某車企的高薪職位時,德國同事那句“中國搞不出高端電池“的調侃。此刻車間里整齊排列的圓柱形電芯,正在恒溫箱里進行第47次低溫測試。
“通知生產部調整正極材料配比。“他指著屏幕上跳動的參數,“把納米陶瓷涂層厚度再減少0.2微米。“
二、跨江大橋上的頓悟
2024年清明節,張明宇站在南京長江大橋維修現場。無人機群正用熱成像儀掃描橋體,全息投影在江面投射出密密麻麻的應力數據。他此次來寧是為洽談智慧橋梁監測系統,卻在歷史陳列館里看到了1968年建橋時的老照片。
“當年我爺爺參與建造時,用的是蘇聯專家留下的計算尺。“陪同考察的橋梁局王處長指著展柜里泛黃的施工日志,“現在你們開發的AI診斷系統,十分鐘就能完成過去三個月的檢測量。“
江風裹挾著細碎的雨絲,張明宇望著貨輪穿梭的江面出神。手機突然震動,李薇發來消息:“低溫測試達標,寧德時代確認簽約。“附件里是西伯利亞極寒測試的視頻——他們的電池組在零下32度的暴風雪中持續供電,監控畫面里俄羅斯技術員豎起了大拇指。
三、世界展廳里的交鋒
2025年3月的日內瓦國際車展,中國展區的水晶吊燈下,張明宇整理著深藍色西裝領口。展臺上方懸浮著“絲路之光“四個全息漢字,這是他們最新推出的電動重卡系列,車頭鑲嵌的北斗導航模塊正與太空中的第55顆組網衛星實時聯通。
“聽說你們用了量子加密技術?“某歐洲車企代表摸著車身流暢的曲面,突然用德語發問,“這種級別的安全系統,應該需要進口芯片吧?“
張明宇示意助手打開車體剖面模型,暗金色涂層在燈光下流轉:“這是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研發的碳化硅基板,從晶圓切割到封裝全部國產化。“他故意切換成帶著吳語腔調的德語,“就像你們阿爾卑斯山的隧道掘進機,現在用的都是徐工集團的盾構機。“
展臺另一側突然響起驚呼,原來是個法國記者在體驗全息座艙時,發現車載AI用普羅旺斯方言介紹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保護工程。李薇正在調試的透明顯示屏上,敦煌研究院的實時監測數據與車聯網信息流正交織成璀璨的光帶。
四、齒輪咬合的時刻
深夜的珠江畔,張明宇站在廣州塔觀景臺俯視城市。對岸佛山機器人谷的燈光徹夜未熄,遠處港珠澳大橋的輪廓在月光下若隱若現。手機彈出新消息:國家航天局確認將采用他們的耐輻射電池,用于2030年火星采樣返回計劃。
他想起上周參觀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時,在出土的青銅齒輪組件前駐足的場景。兩千年前的工匠不會想到,那些用來測算日月運行的齒牙,會在二十一世紀以另一種形式叩擊星辰。
江風掠過手中的會議資料,扉頁印著某位古代天文學家的詩句:“愿逐明月影,流照復興途“。此刻北斗衛星恰好劃過天穹,地面上無數個實驗室、車間、發射場的燈光,正連綴成銀河般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