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棲霞寺的飛檐挑起晨霧時,墨卷生正將鹿膠刷在泛黃的宣紙上。青玉鎮(zhèn)尺壓著的殘頁顯露出模糊篆文,空氣里浮動著檀香與陳年墨汁混雜的氣息。他的視線忽然落在工作臺角落——昨日收的舊書正在晨光中泛著奇異油光。
這本《鶴林玉露考》的裝幀極考究,靛藍絹面銀絲鑲邊,扉頁鈐著“澄心堂藏“朱印。墨卷生的指尖剛觸及書脊,紙頁突然簌簌作響,內(nèi)芯竟全是空白。
煙霞閣舊主
秦淮河岸的煙霞閣終日懸著“歇業(yè)“木牌。店主章懷古蜷在紫檀榻上,用玳瑁煙桿輕敲那本《營造法式》:“小墨啊,這書你收著無妨。只是見到朱砂魚紋的紙...莫要強求。“
話尾湮沒在嗆咳聲里。墨卷生注意到老人脖頸處的燙傷蔓延至衣領深處,像某種文字灼燒的痕跡。墻角的萬壑松風圖軸突然無風自動,露出背后暗格里褪色的《四庫呈報》——“乾隆三十九年,澄心堂呈無字典籍百二十卷“。
青磷照書
當夜暴雨傾盆。墨卷生用銀針挑開粘連的紙頁時,燈花陡然炸開。泛著青光的文字竟從空白處滲出:
“丁酉年三月十六,南監(jiān)生員周忱見白鹿口銜朱砂箋,其文曰...“
手指掠過字跡的剎那,某種溫熱液體突然滴落,在宣紙上暈開成片片梅花。抬頭望去,瓦當間隙滲出暗紅液體,在滿室松煙墨香中混入鐵銹味。
閣樓傳來木板斷裂聲。攀上竹梯的墨卷生愣在當場——四百卷無字書整齊碼在樟木箱中,箱底壓著半幅《天祿琳瑯》輿圖,揚州城的位置用墨魚汁點著星芒。
玉版遺聲
“澄心堂用古墨百斤取松煙,混入端午蟾酥、寒露鶴血...“章懷古將搗碎的明礬撒入銅盆,水面映出他脖頸處愈發(fā)鮮紅的文字:“正德二年謄錄本,當以九蒸九曝的決明子汁顯影。“
墨卷生看著宣紙在藥液里舒展筋骨,忽見老人袖口滑出半枚象牙腰牌——“巡鹽御史林“的陰刻填著朱砂。記憶如投石入水:十年前揚州鹽政檔案失火案報道里,遇難編修的名字正是章季同。
墨痕深處
子時三刻的月光切開云層時,顯影的《兩淮鹽法考》正吐出驚人細節(jié):
“嘉靖十四年鹽引私改案,實為司禮監(jiān)與...“
字跡突然如蝌蚪游動,書頁滲出殷紅。章懷古猛地將整冊書浸入藥湯,那些吃人的文字卻在青煙中重組成新的罪證:
“萬歷二十三年,揚州知府私改漕糧賬簿...“
樟木箱底傳來蜂鳴般的震顫。當墨卷生掀開最深處的青布包袱,數(shù)百枚刻著官員姓名的玉押在月光下排列成漕運路線圖,最末端的和田玉押刻著當朝戶部侍郎的名諱。
余燼錄
晨光染白窗紙時,章懷古往銅爐里投進最后一冊書。跳動的火舌間,墨卷生看清了老人頸間燒灼的楷書:
“天啟四年揚州府推官章“
“澄心堂每代人用血肉養(yǎng)書,這些毒墨吸飽了貪腐者的秘密就會反噬。“老人將玉版宣裁成雪片般的方箋,“今夜勞煩把這些素箋送予揚州十二城門貼榜人——他們知道該送去哪些府邸。“
墨卷生懷揣著毫無墨跡的素箋出門時,聽見身后傳來低語:“記住,最要命的文章,從來都是寫在白紙上的。“
三個月后,揚州城十二位官員同時告病。秦淮河上的畫舫歌女傳唱著新詞:“墨痕深處有丹心,素箋無字勝千鈞“。而南京吏部門前,某位侍郎的辭呈墨跡未干,風掠過時竟有淡淡決明子香。
墨卷生仍守著古籍修復鋪子,只是工作臺多出個白瓷甕,養(yǎng)著專食墨垢的朱砂魚。每當有人送來鑲銀線的舊書,魚群就會在缸中聚成“澄心“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