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地理位置可謂京師咽喉所在,如果沈度有足夠強大的軍隊,完全可以北上直擊京城,滿清皇帝屁股都沒有坐熱乎,大概要被一鍋端掉的。
畢竟此時京城兵力空虛,多爾袞把大部分軍隊都派出去追擊李自成,守護皇城的也不過幾萬軍隊。
遺憾的是,此時的沈度實在太弱小,沒辦法實施這個戰略戰術。
李自成占據陜西以及河南西南方向,多澤進入河南西北部,而山東、河北一大片屬于真空地帶。
論數量兵力最強的莫過于江南。
所以,多爾袞的主要用兵方向放在西部的李自成以及江南,再正常不過了。
現在倒好,李自成的一個作死動作成功吸引了清軍的全部火力,讓本來南征江南的多鐸率2萬大軍以及孔有德、耿仲明停止南下,調頭西進圍攻李自成。
這就給南明小朝廷爭取了更多撕逼和相互傷害的時間。
歷史上李自成這一舉動,大大加速了滿清征服大明全境的進程。
在潼關大戰來臨之前,多爾袞派出去剿匪的軍隊回來了,并帶回來非常不好的消息。
整個河北破爛不堪,人口凋零,各郡縣府庫空空如也,可以用破敗不堪形容,河北匪患的破壞力非常嚴重。
是啊,原來的官員都被劫走,衙門空了,沒有人管理再加上缺少人煙的城鎮,可不就破敗了嘛。
騎兵剿匪當然不會空手,搶劫是滿清一貫作風。
但是,這一次差不多走空了,所獲寥寥無幾。
哪怕是這點收獲,也是一些沒有走的人家僅剩不多的糧食。
不走的人是因為難舍故鄉,難舍土地。
既然不想走,那就一定藏著點糧食,否則還不被餓死嘛。
問題是滿清是好相與的嗎?
要糧食還是要命,但凡敢說個不字,立刻惹來殺身之禍。
殺人肯定不會少了,被搶救命糧食換誰也不會甘心。
惱怒之下,滿清痛下殺手。
可憐河北人本來所剩不多,經此一番殺戮,人頭滾滾落地,人口更加稀薄。
多爾袞也派出一些官員接收河北郡縣,同時派人去山東說降明朝官員,甚至還打算派人去江南說降。
路程遠的沒有消息,包括派去山東的官員渺無音訊。
距離遠嘛,可以理解。
距離最近的官員報告的情況,與清兵今天所說的幾乎一致,匪患給河北造成巨大破壞。
但當時多爾袞沒有在意。
畢竟李自成是出身流寇,占領京城之后,禍亂河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河北很大,近距離被李自成禍害,總不能把整個河北都禍害光了吧。
但是,如今整個河北都是一個模樣,事情就嚴重了。
當下京城嚴重缺少糧食,想想看,李自成能給多爾袞留下糧草輜重嗎?
想都不要想。
先別說京城的人要吃喝拉撒睡,幾十萬大軍遠征,自身攜帶的糧草并不多。
若是沒有后勤補給,也就堅持七八天時間,時間再長一些豈不要命了嘛。
軍隊可以就地搶糧食補充大軍。
但是,山西剛剛被李自成來回禍害了兩遍,能有多少糧食就不好說了。
至于河南,最特么糟糕,又能搶多少糧食?
更何況還有從盛京遠道而來的皇帝大臣以及龐大的家眷,足有幾十萬人,都需要糧食啊。
為了此次入關軍事行動,滿清把家底都翻出來了,哪有余糧?
多爾袞越琢磨越覺著事態嚴重,不由的重視起當前困境。
到了今天多爾袞才想起當初進入京城后得知河北匪患橫行的信息時,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麻痹的,現在老后悔了。
現在重視似乎稍稍有點晚啊。
那些派出去的官員渺無音訊,包括派到山東的官員,現在看來是兇多吉少,搞不好被匪徒半路截殺。
匪患本來不算大事,但破壞了多爾袞的計劃,問題就嚴重了。
當下多爾袞最需要的是糧食,還指望從河北、山東調運糧草支援前方打仗。
麻痹的,現在全都落空了。
道路必須通暢,否則后續計劃沒辦法執行,形勢所迫由不得多爾袞不重視。
原本多爾袞還真不重視河北匪患,天下動蕩之時,匪患猖獗本就是很正常現象,等到滿清大軍蕩平天下之后,解決匪患根本不算事情。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多爾袞準備派出收編的大明邊軍也就是所謂綠營,執行剿匪任務,并順勢打通南下河北、山東的道路。
在多爾袞看來,派出軍隊剿匪是高看了匪徒。
如果還不行的話,那就讓清軍八旗騎兵親自下場,倒要看看河北匪徒囂張到何種程度。
早在五月份,也就是李自成撤出京城后不久,原大同總兵唐通便投靠了清軍。
唐通是先投降李自成,李自成戰敗之后,他脫離大順軍,把軍隊從陜西府谷撤到了山西保德,不久也投降了清軍。
也就是說,當清軍大部隊還沒有開進山西時,整個晉西北已經成了大清的地盤。
多爾袞派去山東的官員根本就沒有到達目的地,在河北境內就已經被“匪徒”消滅了。
雖說輔兵佯裝匪徒留在河北北部數量并不多,大部分都撤離到河北南部地區。
從京城出來的官員想要順利通過廣袤的河北大地,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河北鬧“匪患”,沈度留下的棋子不發揮一點作用,豈不白費力氣嘛。
反正有河北“匪患”背黑鍋,殺了也白殺,想報復去找匪徒。
特戰旅在第一時間把情報送回來,形勢嚴峻,沈度決定將北部輔兵盡量往南撤,靠近滹沱河一帶活動,避其鋒芒。
至于監視任務,則交給特戰旅負責。
就在多爾袞準備派軍隊清剿河北“匪患”的同時,南明的使者也進入到山東。
南明自認為是大明王朝正統繼承人,山東作為明朝地盤,理所當然要受到南明政權統領。
所以剛進入巡撫衙門,擺出一副宣讀詔書的架勢。
南明派出的使者名叫陸煥,歷史上不知名。
沈度沒有出面,而是由濟南巡撫劉崇德接待。
畢竟他的將軍府只是內部稱謂,不為外界所知。
劉崇德為官多年,有多老道?
壓根不管對方如何做派,裝作沒看見,上前拉著對方的手說:“公事不忙,先敘舊。”
陸煥懵逼,我跟你第一次見面,有什么可敘舊的。
但是,你能說什么?
從劉崇德的態度上看,陸煥知道此行不會太順利。
問題是你山東只是大明王朝的一個行省,還能翻天不成?
南明有什么想法,沈度最清楚不過了,早早交代給劉崇德,不會滿足南明如意算盤。
來者為客,巡撫劉崇德熱情招待。
陸煥很倨傲,決定給劉崇德一個下馬威,讓他知道該如何做人臣。
“在本官記憶中,濟南巡撫好像是王公壁吧,不知為何換成了劉知府?”
其實這家伙知道事情的原委,畢竟德王朱由櫟已經到了江南。
劉崇德的正式身份是萊州知府。
他的意思是,你這個巡撫沒有經過朝廷任命,名不正言不順。
當然,若是劉崇德會來事的話,大力配合南明政權,后續補上缺少的程序,一點問題都沒有。
劉崇德會在乎這件事嗎?
顯然不可能的。
山東的既定方針已經確定,哪里還在乎所謂的任命,連南明都不想認,山東行省不認為南明朝廷屬于合法繼承者。
“呵呵,或許陸大人有所不知,亦或是有所隱瞞。皇帝下旨,令天下兵馬勤王,登萊兩府積極響應陛下詔令,派遣軍隊北上勤王,當登萊勤王大軍走到濟南的時候,后勤補給消耗殆盡,不得已求助于濟南。誰知濟南巡撫王公壁堅決不提供支持,甚至鬧得有點僵,以至于讓登萊大軍北上勤王晚了兩天,這才有了京城陷落。想必南京方面也收到了皇帝詔令,不知為何沒聽說江南派軍隊北上勤王。”
談正事就不一樣了,劉崇德當然清楚沈度的立場。
有理沒理先占據政治制高點,挫其銳氣,最好讓對手理虧。
南京方面派人來,當然以朝廷中樞自居。
如果山東方面認了,自然要比對方矮一頭,要被南明節制。
劉崇德的話,當然有極強目的性,反將一軍。
連皇帝詔令都不遵守,又不派兵北上勤王,還有臉自稱朝廷嗎?
對于劉崇德的質疑,陸煥當然要反駁。
“劉大人誤會了,江南在四月一日接收到皇帝詔令,四月七日派出軍隊北上勤王,只是時間晚了點,大軍渡江之后遇到南下的德王朱由櫟,才知道李自成已經攻破京城。再說了,這與濟南巡撫一事有關聯嗎?”
我靠,大明朝廷滅亡還是德王朱由櫟告訴江南朝廷,還真闊以呀。
看來,江南留守朝廷還真不太關心大明江山社稷,李自成鬧得那么兇,那些大臣就沒有一點覺悟嗎?
呵呵,這就又有些說道了。
“朝廷中樞十三日下詔,江南到了四月份才收到詔令,你覺著本官會相信嗎?”
凡是你說的老子都不信,這叫先設定你有罪,你需要拿出證據解脫你的罪責。
“這大明江山丟的有點冤枉啊,南方有百萬大軍,卻按兵不動,等到京城失陷才緩緩起兵渡江。濟南總兵劉澤清率領軍隊北上勤王,結果走到半道停下來觀望,在得知李賊大軍迫近京師之后,搶走了朝廷稅銀南下,根本不管朝廷安危撒腿跑去了江南,是吧?”
濟南總兵劉澤清確實到了江南,陸煥是知道的。
至于搶稅銀這件事情,陸煥還真不知道。
朝廷軍隊搶朝廷稅銀,這種行為非常惡劣。
而且劉澤清已經是南明一員,讓陸煥臉上很無光。
“劉澤清搶稅銀這件事純屬個人行為,與江南大軍勤王有關系嗎?”
“所以說,任何責任都可以推卸,總之江南留守沒有錯。”
劉崇德抿了口茶,陸煥臉上的表情盡收眼底。
而后慢慢悠悠地說道:“在本官看來,劉澤清還不是最離譜的,離譜的是陛下殉國之后,江南軍隊才慢騰騰地行動,令人懷疑只是做做樣子罷了。”
有關勤王這件事情,如果都沒有遵從皇帝陛下詔令,誰也別說誰,所有人都會避開這一問題。
所謂法不責眾,也就無所謂對錯,沒有人會追究責任。
但是,好巧不巧登萊大軍還真就及時參與勤王,這就要好好說道一下,追究江南留守朝廷沒有及時勤王。
山東行省占據大義所在,反觀江南留守朝廷就有點被動了。
陸煥心里吐槽,我說的是巡撫王公壁,你壓根沒有回答,倒是質疑江南勤王不利。
“劉大人,南京軍隊勤王不及時,是源于收到詔令太晚,絕不是你說的裝模作樣,而是全力以赴北上勤王。”
劉崇德冷笑不已,知道你會拿這個理由說事。
朝廷詔令收到的太晚,那就用登州府的距離反駁你,看你怎么說。
“陸大人,空口無憑,要有足夠的說服力證明江南勤王行動盡了全力。若非要說距離遠近,登萊、江南到京城的距離差不了多少,但是,登萊勤王大軍差不多進入河北,反觀江南軍隊只不過剛剛抵達浦口而已。這就是你口中所謂的全力以赴?是不是很荒唐啊。”
陸煥張口結舌,對于劉崇德的指責,似乎還真找不出合適的理由反駁。
處于他這個級別,南京方面是什么時間收到皇帝詔令,他還真不知道。
那還不是最重要的,重點在于,江南軍隊決定北上勤王,是發生在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后。
若論實際距離,走陸路江南確實與登萊距離京城差不多,收到詔令的時間應該大差不差。
但是,登萊勤王大軍在三月十七日已經越過濟南。
算算時間,江南在這方面還真不好解釋。
如果差一天兩天時間還好說,四月七日才到達浦口,差的也太大了。
陸煥總覺著哪里不對勁,想了想才發覺自己被劉崇德牽著鼻子走。
對呀,本官問的是濟南巡撫王公壁,你跟我扯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