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花錢如流水的問題
- 大明:我不是朱允炆
- 馬不良的筆
- 2374字
- 2025-04-29 12:00:00
營地之中,官員們匯集在一起,聽朱允炆講話,
不過是一些鼓勵,慶賀的話語,
這些人大多數管理銀錢,財糧,
隨后只有負責煤鐵事務的官員留下來,
不參與一線的工作的這些很快被遣散了。
朱允炆真正開始講一些業務上的問題,
首先開礦遠比想象中順利很多倍,
煤礦本質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只要勞動力足夠便可以源源不斷地產出,
至于要達到李工所說的十倍產出也很容易,
因為泉州府的煤業不是很發達,
作為證據的就是,老舊的礦場沒有什么改造的價值,就此荒廢,而福建鐵冶所的主官沒有任何表示,就像是忘記了這個礦場的存在一樣.....
至于新的工具,新的組織結構,新的安全要求,新的工作流程開始運轉之后,
翻個幾十倍都不是問題,
只不過從鄰近村縣招募而來的民工剛好能填補新開辟的礦場,竟然嚴絲合縫到沒有剩余的勞力還是讓朱允炆感覺有些驚訝,
“民工明日便可以投入工作,投產。”
“真的一個都沒有了嗎?”
老李說道:“一個都沒有,煤產品和副產品的運輸,還需要官府的協助。”
“礦長,這個好解決,新制的板車已經到了。”
李工是天湖山的礦長,全面負責煤礦的生產,安全和經營的決策,
在礦上,即便是管理煤鐵的官員也要稱呼他一聲礦長,
“好吧,那就這樣,生產和安全是一對雙胞胎,密不可分,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開采。”
老李表情有些苦澀:“殿下這在給我出難題啊,我們掘進組缺少大量木材,需要長期的供應,我問了州府負責的官員,好像還沒搞定,假如.....”
朱允炆打斷了他:“先跑起來是最重要的。”
潛臺詞便是人員的損失可以接受,
先跑通,才有對鐵冶持續不斷地供應,
一通則百通,一澀則百澀,
“還有其他的問題嗎?”
老李心中明了,回復道:“我們的火藥大概可以用到明年開春,福建這里還好,可以久存,不會受潮老化,待得跑通幾天之后,就能往鐵冶所輸送了。”
“那就是沒問題了。鐵礦的情況會好一點是吧?”朱允炆問道,“王工,今日剛好你也在,說說情況。”
鐵礦先于煤礦改制,安全系數高一些,沒有煤礦這么危險,產出在穩步提升,
但也要等到“新高爐”項目正式投產,才能形成“煤鐵互補”的正循環,
如今還在試運階段,不過一切都比較順利就是了。
“在冶鐵廠和鑄造廠跑通之后,王工就要來幫李工了,我要在這天湖山上馬一個新的項目。”
“新的項目?”
“嗯,現在我們挖煤,鑄鐵都是虧錢的,我白花花的銀子花出去了,總要掙回來。”朱允炆咬著牙狠狠說道,“我大幾十萬兩白銀呢,都惠及民生了干毛,為國為民可不是單純地做慈善。”
李工深以為然,就“藕煤”和“精煤”在泉州的定價而言,算上開礦的成本和民工的工錢,
基本每產出一百斤煤,朱允炆就要虧十兩銀子進去,
雖然隨著煤礦產出的增加,十兩會變成九兩,八兩......最終變成正收益,
但現在來說,的確是虧錢的。
而且一個比較基礎的商業概念是,
假如一個地方的產物不能就地使用,那么就要考慮往外賣產生的成本,
即便是通過海運,在這個時代,運輸,庫存和售賣的成本都遠高于后世,
所以,就地使用是最有可能盈利的行為,
畢竟大量產出的煤不能全部在消耗在高爐里,
天湖山煤場的第一個“盈利點”就是制作藕煤,用以代替日常木柴的燃燒,
先在北平和泉州府培養用戶習慣,接下來全國“大采煤”“大煉鋼”才有意義,
所幸在北平,用戶習慣的確是養成了,
如今在那里,人人都用得起低廉的“藕煤”,
將來泉州,也會如此。
“所以皇孫殿下您的計劃是什么?”
“和北平的消息有關,姚廣孝告訴我水泥和石灰這兩個大殺器也造出來了......我準備明年開春義學開班的同時在這里建一個大學堂,和義學一樣,教授四書五經,《數算》,《格物》,《開物》的基本內容,不過在此之前,得掏錢把這里的路修了,我坐馬車來也是一路顛簸,我屁股都疼,還不如騎馬呢.....”
說起修路,又是一筆大投入,
想要直接打通到市區,都是幾十萬兩白銀打底,
更別提還要在工業區做居住和商業的配套了......
“這搞來的六十八萬兩白銀根本不夠花啊,嘩啦啦地流水一樣。”朱允炆越算花的錢越多,越算不對勁,連忙打住了自己的念頭,“飯要一口口吃,要先緊重要的來,不能隨便把錢給花了,搞開源,節流肯定是節不住的.....”
想到這里,朱允炆拍了拍王工的肩膀:“接下來的重頭戲不是煤礦,是你啊!這里沒事了,坐我的馬車,我們車上說。”
旋即他便拉著王工走了,李工便拉著那個管煤業的官員說話,
許三和林大早已見怪不怪,一人在前面開路,一人在后面撐著傘,
王工受寵若驚,但上了馬車之后,發現全是正事,沒有一點寒暄的成分,
上來就劈頭蓋臉地一整說,把這個老工匠都給整的有點不自信了,
“泉州鐵冶所一開,冶鐵,鑄鐵跑通,搞科研搞試制的重心就會變成我們泉州而不是北平,這一點王工你應該心里有數。”
王工在北平評到乙級當然不是混日子的,
在北平的時候就經常參與實驗性的研究,對那位“工部高人”的奇思妙想有很深的印象,
他深深點頭:“的確如此。”
“煤要掙錢都得半年以后了,但鐵跑起來之后,一兩個月就能掙個大的。”
王工面露疑惑:“皇孫殿下,要說掙大錢玻璃廠不是,更掙錢嗎?”
朱允炆笑著搖搖頭:“如今北平獨有,從那些富商手里掏錢,可以掙個幾十年,我來搞了,就賤了,賣不起價。”
王工一臉迷惑,明顯是完全沒有聽懂:“您與燕王......”
“不是一回事,獨有的東西,只要我四叔腦子不犯暈,就是一筆長久的買賣,而且穩賺不賠,沒有賠錢的可能。”
朱允炆不太想解釋這里面的門道,也管不著這老頭是裝傻還是真的沒有這個腦子.轉而說道,
“咱們要做的是平民化的東西,老百姓都用得起的東西。”
王工皺著眉頭:“農具?額,鍋?碗?”
“好像老百姓用的東西咱們也掙不著錢.....”
朱允炆眉頭緊皺,
相比于后世,如今的階級固化非常嚴重,
二八法則根本不足以形容,百姓們其實掙扎在溫飽線上,
好像還是得從有錢人的手里掏錢,
掏錢的法子也不少,
第一批借款靠信用,第二批借款就靠回饋的價值了,
到了第三批......
朱允炆搖搖頭,摒棄雜念:
“你到我家里去,我畫了圖紙,那個東西,才是嶄新的天地。”
不過那個玩意兒,也是花錢的大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