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存在主義
- 大明:我不是朱允炆
- 馬不良的筆
- 2211字
- 2025-03-15 12:00:00
私下對話,僭越失矩,很是正常,
草民如此,皇室亦是如此,
爺孫對談,說得再荒唐,也在接受范圍之內(nèi),
所以朱元璋說完朱允炆不知天高地厚后,主動將裝著毛豆腐的盤子推到了自己孫兒面前:“你想說什么,都說出來,今日在這殿中的一切,不會有旁人知曉。”
“皇爺爺,孫兒認為,歷代王朝,政事皆出于中,而上行下效,多有失真,是中央不察四海之微只覽八方之大,由此積累諸多頑疾。”
朱元璋皺著眉,朱允炆的意思是我不懂政事?
他不這么覺得,
他認為是執(zhí)行出了問題,
因為很多政令在決策者看來是好的,正確的,
但在執(zhí)行的時候,因為貪污腐敗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比如洪武八年的中都案,李善長之流欺上瞞下,害苦了鳳陽的百姓,才令他下定決心要殺一殺功勛世家的歪風(fēng)邪氣,
他太知道那一群躺在功勞簿上的臣子到了會怎么做了。
“政出中央……孫兒是說我不懂得地方政事?”
朱元璋笑了笑,不以為忤。
朱允炆知道自己說錯,連忙解釋道:“皇爺爺,我的意思是很多官員不懂得地方為政的道理。他們皆出自科舉,學(xué)的乃是執(zhí)政治國的大道理,卻并不知曉如何治理一個小小的縣城。”
朱元璋說道:“有經(jīng)天緯地的本事,怎么會連一個小縣城都治理不好。”
“但孫兒覺得,正是一個又一個小小的縣城組成了龐大的大明帝國,閹人為禍,亂的是內(nèi)宮,而縣城生禍,亂的才是天下……,天下,天下亡于民生之多艱。”
朱允炆有些局促地說道,
“科舉選出來的人才,并非無能,只是……”
“只是無法將縣城治理得好罷了。”
他聲音逐漸小了,心里明白這一切都是空談,
他在大明的宮廷之內(nèi)長大,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
只是膚淺地認識到地方地主豪強并列,令中央政令無法下達到地方有效實施,
導(dǎo)致很多地方本來富有變得窮苦,本來窮苦的地方變得更加窮苦……
大明土地的產(chǎn)出,大多變成了這些既得利益者的滋養(yǎng),
大明的很多政令,變成了這些既得利益者謀利的背書,
但他并不知道怎么解決,所以越來越不知所言,
殺人,殺了一批,只是治標,
但如今的科舉取士,又改變不了這樣的問題,
腦袋傳來一陣陣的酸痛,
朱允炆本人和他的靈魂對當(dāng)下世界的認知,還是太少,
空有超越時代的上帝視角,根本就是無用,
地主和豪強們具體是怎么做的,
為何他們能那么做,
為什么百姓沒有反抗?
為什么明明大明的生產(chǎn)力已經(jīng)那么發(fā)達,科技卻沒有太大的進步?
他要深入到實踐之中去,哪怕是一座小小的縣城,才能讓認知和實踐達成統(tǒng)一,
身處深宮之內(nèi),頭頂一座高山,在他死之前,自己是無所作為的。
“好孫,你還未壯。”
朱元璋嘆了口氣,
他在洪武十七年定下新的科考大制,今年秋是新制以來的二次鄉(xiāng)試,
明年春,他就要欽點皇榜,
還未開考,他就說自己選上來的人不堪大用?
朱元璋看著朱允炆,覺得自己的孫兒應(yīng)該是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了解和認知還太局限,
年紀太小,經(jīng)歷太少,
只是憑借自己的處境和知識判斷那些苦讀書生的執(zhí)政能力,
不少書生從農(nóng)田,牛舍,馬房一步步考上來,懂得民生艱苦的道理,
其中當(dāng)然有家底殷實,偷奸耍滑之輩,
但更多的人會成為大明的肱股之臣,
談到這里,他便感覺到朱允炆雖然也有擔(dān)心大明滅亡的“杞人憂天”之愁思,但并沒有太多建設(shè)性的意見,
他們的思維還是相差太遠……
但令他感覺到欣慰的是,朱允炆并沒有說出要利用士官治理國家就必須重啟丞相或文官秘書的話語,
他們彼此的深層內(nèi)里還是互通的。
“好了,孫兒,今天就說到這里吧,時辰不早,你也累了,該休息了。”
朱元璋慈祥地撫摸著朱允炆的腦袋,
“明日朝堂之上,應(yīng)該會有人借你的言語攻訐你的父親,你也能聽到,但不要過于憂心,我會幫你的。”
說到這里,就意味著朱元璋已經(jīng)沒有耐心繼續(xù)聽朱允炆說下去了,
朱允炆自知表現(xiàn)不佳,但仍笑著說道:“謝謝皇爺爺?shù)慕陶d。”
他行過禮,便捏著一塊豆腐緩緩踱步離開奉天殿,轉(zhuǎn)身將豆腐塞進了嘴里,認真咀嚼,
身后閹人緊貼跟近的燈籠將他影子局限在腳下方寸之地,
朱允炆揉著太陽穴,感覺沒有一刻停止思考,小小的腦袋有些酸脹,
剛才和朱元璋的對談,他覺得很多話都說的不好,
尤其是最后的話語,
唯有一項是對的,
他空談是好事,
因為落到實處,他也一片茫然,千頭萬緒,不知如何下手,
朱標雖然已經(jīng)在東宮處理一些政事,對皇帝提出治國理政的意見,他日日陪伴左右,了解政要,
但那也不足以讓他了解到這個帝國的全貌。
所幸朱元璋是實用主義者,他所偏愛的政治哲學(xué),指導(dǎo)他選取在短期內(nèi)卓有成效的手段穩(wěn)固政局,發(fā)展經(jīng)濟,訓(xùn)練甲兵……
所以他愿意聽取自己皇太孫大逆不道的言語,換取心中片刻的愉悅與安寧,
而且,天下政事皆出宮中,他對一切具有極強的掌控力。
但朱允炆是存在主義者,
他來到大明朝,是一場意外將天下這個巨大的籌碼放在了他手中,
他面對的勁敵,
朱棣類朱元璋,所以四叔想要做皇帝,是一種必然,
而朱棣篡位成功,也有很大的可能性,
因為按照原來走向,朱允炆接手時手上武將無武功,文臣多幻想,
中立的搖擺派幾乎全部到了朱棣那邊,
假如延續(xù)歷史的脈絡(luò),在與朱棣的爭斗中,他贏面太小,幾近于零,
輸了,他會像歷史上的建文帝一樣一無所有,
贏了,他才能將自己的生命,自己認同的理念,延續(xù)下去,
所以他只有賭,
賭朱元璋自信,寬厚,
賭他自認為萬事萬物都在掌控,
賭他想要將大明千秋萬代地延續(xù)下去,
朱允炆所說的一切,可能只有那么一兩句話落入了朱元璋的心里,
甚至,是那么一兩個詞,
但語言卻是一顆種子,隨時都有可能生根發(fā)芽。
朱允炆心中急切,但他并不能急切,甚至表現(xiàn)得比以往更加儒雅平和,
明日開始,才是他以十歲孩童身份,攪入政局的第一步,
才是他有沒有可能讓這枚“千秋萬代”的種子,真正扎根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