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寫一篇立言的儒學著作。”
在朱允炆不知道多少次把腦海里的知識擠出來寫在書上呈交給朱元璋之后,
終于得到了這樣一篇回復,
“朱子注解四書五經,吾孫早慧,未嘗不可。”
他費勁心里擠出來的改寫的知識被朱元璋忽視了,讓他把重心放在四書五經的注解上,
可見朱元璋對那些源自“格物致知”的基本常識根本不以為意,
所謂《數算》算的了商稅,算的了他提高商稅的目的嗎?
所謂《進化論》,解釋了萬物為何都有眼睛鼻子和嘴巴,解釋得了為何人心中有七百八十萬個心竅嗎?
所謂《啞舍十記》,借古諷今,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難道他自己不是那么做的嗎?
總之,朱元璋已經是當前時代的超人,但無法成為擁有超越時代眼光的“神人”。
朱允炆覺得儒學并非不可學,只是儒學救不了大明朝而已,
朱子的儒學被公認是全世界最適合建制王權的儒家經典解釋,
對于諸子典籍的每一個條目,都有“天理”在其上橫壓,
“君臣父子”之綱要,不出十年,便會深刻烙印進每一個讀書人,每一個普通人的心里,
到時候,社會發展到繁榮走向巔峰的時間點,
越來越多人習慣于墨守成規,想扭轉的難度,高于登天。
不討論優越性的問題,單單以推演來看,
后世的北美雖然也是建制王權,但分立治之的結構建立在工業革命巨大先發優勢的基礎上,
且不說大明適不適合分立的建制王權,
但是如今連“文藝復興”的雛形還未有,
朝堂內外的大臣被籠罩在一片壓抑恐怖,人人自危的言論糾察的氛圍下,
如何形成百花齊放的自由研究,文化辯駁的氛圍?
就別提以新學建立新的讀書人心態,推行新的制度了。
“最優先的當然是解決朱元璋對我【格物致知學】的封鎖,為今之計,只有鋌而走險。”
洪武二十年,四月二十五日,
朱允炆一紙密令通過方孝孺發往了大天理寺,
來復和博洽左看右看,只從字縫間看出了兩個字:自殺。
“向國子監學生,來金陵城參加考試的舉人們傳播格物致知之學?”
來復念了好幾遍,確定自己沒看錯。
博洽認真地說道:“且不說世界到底是不是如同皇孫所言,按照【格物一百問】觀察得出的規律運轉,光是其中的數算基礎,便能篩選一大批人?!?
“的確如此,我便是被數算篩選掉的那批?!眮韽蜕钜詾槿?,“看著第二條......”
“這第二條倒是有可行性,傳播格物致知學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可以培養廟中的小和尚興趣,莫要再浪費時間于乞兒身上了。乞兒們雖是幾張白紙,但很難養成學習習慣?!辈┣⒄f道,“但這第三條是何意?”
來復看著博洽:“將格致學的全部抄本署名方孝孺送給姚廣孝研究?”
“姚廣孝何德何能?”博洽氣得咬牙切齒,“混跡在燕王身邊又如何?當年人人都要高看他一眼,如今來到金陵還不是連個功名都沒有?”
來復冷笑一聲:“姚廣孝今日便要離京,你咬牙切齒亦是無用功,如今你我皆是指揮使大人用人,他的命令,便是你我的天理。”
博洽沒忍住,使勁嘆氣:“唉.....”
“還有第四條,以文會之名,傳播【格物致知之學】?!眮韽托那橐哺映林亓?,“連我們都未搞懂格物致知之學,如今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難道是正道?”
博洽補充:“更何況書學已被圣皇封禁?!?
“但畢竟不是公開禁止。”來復提醒道,“我倒是無所謂,即便沒有與白蓮邪教合作,我也是待罪之身,以罪人之身幫指揮使大人做事,正是恕罪之舉?!?
博洽:“那我還能如何?”
“那便做就是,有疑問的,書文呈交指揮使大人解惑?!?
“善。”
就在姚廣孝還在六部盤桓,求見大員們的時候,
一封厚重的書信便從大天理寺發出,送往了北平,
待姚廣孝回到北平,還未洗去一身塵土時,看到這幾本薄薄的冊子以及冊子上的署名,傻了眼,
在金陵城時,你方孝孺不把這幾本書給我,怎么直接就寄過來了?
給燕王匯報完此次入京的收獲,
他回到慶壽寺中,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這幾本書,
那本《開物書》對他來說,就好比是《黃石天書》,為他揭開了世界的一角,
原來從那些工匠們的“工具”雜書里,也能看到對于世界的洞悉,那樣精妙的推理,
那些奇形怪狀的器具看似“奇葩”,通通都可以追根溯源,有原有本,充滿了邏輯與推理的奧義,令他愛不釋手。
所以有了前面的書提起來的期待,
姚廣孝迫不及待的翻開第一本,第二本,第三本,直到第四本,
直到天色大暗,他舔了舔蒼白失水的嘴唇,雙手顫抖放下了這幾本小冊子,眼淚不自覺地奪目而出,
除了那本小故事冊子,這其中的每一本書都在以全新的視角解讀這個世界,
《數算》精妙的架構,《格物一百問》天馬行空的推理,《進化論》更可以說是推翻“天理”的論證,矛頭指向了朱子!
世人都知道《四書五經集注》并非諸子經典唯一解讀,
但膽敢如此“堂而皇之”推翻的,僅有這“方孝孺”一位了。
“蘋果為何會落下?是因為大地的吸引?!?
“為何萬物有陰影,是因為光線的照射。”
“為何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是因為水土不一樣......”
“脫胎于前人的著作,通曉農經工商史等典籍.......提出了完全不一樣的觀點,其中還有縝密的推理過程,并非完全是暴論?!?
“這究竟是何等的天才?!?
姚廣孝擦了擦眼角的淚水,感覺手中的書都很是沉重,
不過其中也有弊端,否定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是強調“人定勝天”的必要,
天底下沒有天生的圣人,完全否定了神佛的存在,幾乎相當于推翻了......
推翻了洪武皇定下的思潮核心,
甚至推翻了神佛的存在。
“神佛,真的存在嗎?假如世間一切都可以用數算來論證,計算......”
姚廣孝站起來,第一次感覺自己身上的僧袍這么重,
他本身就不是什么“正經”的和尚,跟著朱棣早就犯下了“貪嗔癡”和“殺戒”,
推翻佛祖存在與他而言,不是什么過不去的檻,
“這些思想不足以顛覆......除非能,能證明,這里面的都是對的?!?
他的才智和博洽相差無幾,不然也不能成為好友,
對于《數算》的理解,令他當即抓住了重心,
姚廣孝當即拿出了《開物書》,將其中出現的數學問題對照著《數算》去改寫成全新的形式.......
即便現在不會算,他也從中看出了一些曙光,
直到,天邊真的看到了一絲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