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發展的問題(求追讀)
- 大明:我不是朱允炆
- 馬不良的筆
- 3290字
- 2025-03-29 12:05:00
“圣孫,我想到第二個問題的解決之法了!”
朱允炆剛回到大本堂里,就看到方孝孺高興地跳起來,興奮地對他說道,
這個三十歲儒士的臉上寫滿了一種難題求解成功的喜悅,一把抓住了朱允炆的手,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圣皇.......”
“你先吃點東西吧?!痹S三一臉嫌棄地將他從朱允炆身前推開,拿出了兩個油紙包著的燒餅,塞到方孝孺的手上,“指揮使大人怕你沒吃飯,給你帶的餅?!?
朱允炆關切地問道:“你沒吃午飯吧?!?
“不急,不餓的?!狈叫⑷鎸灧旁谧雷由?,手舞足蹈地說道,“解決之法,便是社學!”
“沒錯。”
朱允炆很是欣慰地點點頭,
盡管他離開之前已經提醒得很明顯,但還是為方孝孺的思考而感覺開心甚至振奮,
第二個病根的答案,就是朱元璋在洪武八年開設的社學,
他發布詔令,要求每五十家開辦一個社學,招收八到十五歲的適齡孩童,
教學《三字經》,《百家姓》等基礎課程,兼修律令以及禮儀知識,
社學的核心思想雖然依舊是“儒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但對百姓的思想開化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他循循誘導,
“那么,問題所在呢?”
“問題所在?圣孫的意思是,雖然圣皇有人人識字,禮敬圣人,逼近圣人的宏愿,但卻無法做到的原因嗎?”方孝孺臉上的笑容霎時間僵住了,沉默著回想,隨后回應道,“我想,也許是,有些地方根本沒有社學?”
“對,京都的適齡孩童幾乎都識字,而且會書寫自己的名字,甚至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但遠在你的家鄉臺州府,卻沒有幾所社學,更多的是本地的地主或官員開設的私塾,對否?”
“是也。”方孝孺狠狠地點頭,“在首善之地,的確多有社學,百姓聚居之處,皆有朗朗讀書聲,但在臺州,即便是最為繁華的臨??h,也是府學人氣較為興旺,而社學好似并不受歡迎?!?
“為何?”
“據我所知,社學由地方正官直接指派教學,或許,地方官若看重教育,則社學興旺,府學發達,若地方官不重視教育,則.......”
方孝孺看著朱允炆的表情,感覺自己好像又說錯了,吞咽了一下口水,
“圣孫,我說錯了嗎?”
“也不完全算錯?!?
萬惡的官本位思想啊.....
大明,乃是績效學的始祖啊,
就連朱元璋都如此看重績效,為何你不能繼續往“政績”上面想呢?
方孝孺,怪不得你的經史之學成績那么好,策論卻差成那個樣子!
朱允炆深深嘆氣,這個回答不能說錯,但局限性太大了,
“社學在各地發展不平衡,實際上是各地發展不平衡所導致,一方面是賦稅,一方面則是文化?!?
“各地發展不平衡。”方孝孺咀嚼著這個詞語,感覺腦袋里好像有一個開關被打開了,“社學乃良政,科舉選舉培養出來的官員都愿意做。
但越有錢的地方,地方官也愿意花錢興辦社學,而培養出來的讀書人越愿意反哺地方社學。
而越貧窮的地方,地方官當然不愿意花錢去做一件利在長遠的事情,更愿意花錢在提升賦稅上。”
“對,即便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但以錢生錢,提升本地經濟仍是良性循環,無可指摘。
臺州府臨海縣相對于其他地方已足夠富有,無論是社學府學縣學均較為發達,可相比于京都首善之地,依舊是相差甚遠。
社學有半強制性的特點,但還是以因地制宜為主,畢竟是地方財政花錢,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除了地方經濟發展不平衡,還有地方教育發展不平衡。
很多地方幾十年沒出過舉人,即便是他們受到強制派遣,改善當地教育環境,也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
但這已經是理想情況,實際上大多數真正邁入縣學,自小在私塾受大儒教學甚至考上了舉人的學子更愿意把時間花在考取功名,入翰林做官上,而對強制指派的教育任務,大多數秀才.....”
朱允炆嘴角噙笑看著方孝孺,
“大多數秀才并沒有太多真才實學,即便是費心費力地教學,也限于水平,離真正會讀書的讀書人相差甚遠,更別提會教學了,承擔開蒙的義務已經足夠,但承擔不起更高的義務,畢竟是少數?!?
方孝孺沒有感覺到被冒犯,反而當成了嘉獎,笑著說道:“確然,圣孫說的是。可地方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有解決之法嗎?”
“大明以農業賦稅為主,幾乎占據了中央財政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并且在逐年上漲后穩定在六十五到七十的區間,可農業的發展始終會遇到瓶頸。
第一個瓶頸是土地的情況,各地土地情況有太大的不同,有的地方肥沃,稻谷一年幾熟。有的地方土地貧瘠,百姓辛勞一年也收獲不了多少米糧;
第二個瓶頸是存儲的問題,無論是運輸還是放在官倉之中的食物,都可以視為存儲起來的食物,即便忽略貪污的情況,損耗也是非常嚴重的,以運送到山東的糧食為例,十去二三視為正常,若無損耗,想必能救到更多的災民?!?
朱允炆嘆了口氣,
“第三個病根就是大明的交通真的很不發達,部分地區依靠水運,或南北通達,或東西通達,非常方便快捷。
但大部分地區無論是信函,官文還是,糧食,鹽鐵煤都運得太慢,
假如有更加方便快捷的道路體系,可以讓資源更快地調度,各地不平衡的發展得到彌補,各地的優勢也能得到凸顯?!?
方孝孺搶答:“這個問題解決之法我知道,便是圣皇從洪武初年便開始修繕的官道驛路?!?
朱允炆說道:“皇爺爺的確有先見之明,洪武二年,滕州知州薛原義建滕陽驛、臨城驛,北接界河驛,南至沙溝,有一百三十多里長。但道路的修繕只是一個方面,路上馬力的提升,路面的平穩程度,沿途的安全情況也十分重要,這是一個綜合復雜的問題......”
“太孫,你說到信息復雜度的問題,信息就是權力,也影響著各地的發展對不對?在越容易獲取到中央信息的地方,發展越為迅速......”方孝孺還停留在前兩個問題中,和交通問題貫通了起來,“信息即是權力,那么信息通達的速度就是權力下達的速度。”
“對,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
朱允炆按下了方孝孺“噴涌而出”的興奮,
高興于這個儒士終于靠推理,得到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和答案,
但這個問題復雜程度太高,涉及到政治經濟的方方面面,影響因素太多,
光是一個土地稅收的核對情況就可以展開來講一天,所以他暫且按下不表,
“其實,這三大病根都指向同一個問題,而這即是大明王朝的關鍵性問題?!?
方孝孺看著朱允炆,他的目光落在自己放在桌面的燒餅上:“圣孫,你從信息的傳達回到信息的傳達,難道信息的交流與決策的下達不是問題的關鍵?”
“你桌上的燒餅是什么?”
“糧食?!?
“錯,是錢?!?
“錢?”方孝孺眼神有些茫然,“為何是錢?”
“在大明,有什么商品是錢買不到的嗎?”
方孝孺絞盡腦汁,終于搖了搖頭。
“錢,連人都買得到?!?
方孝孺點點頭:“災荒之后,賣兒鬻女的確有之?!?
他私以為,權力才是一切的關鍵,
但他沒有對太孫說,只是安安靜靜地聽著,
因為錢,可買不到權力,
而權力,很容易生錢,
這么膚淺的道理,他還是明白的。
“錢,大明王朝的關鍵問題是錢,戰亂之后,百姓休養生息,耕種農田,很容易恢復到戰亂前的水平,隨著各地的商業發展,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經濟發展也容易達到巔峰,隨后就是瓶頸,甚至遇到天災人禍時會走下坡路。”
朱允炆嚴肅地說道,
“在經濟發展遇到瓶頸之后,社會向上的積極性便會停滯,無論是信息的通達還是讀書人向上的渠道亦或者道路的發展,都會遇到瓶頸,屆時,病根便會要命。
這些制度都是好制度,但由于交通不發達,信息交流滯后,地方政權掌握一手信息做大;讀書人多的地區更會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最要命的事,是即便大明軍力發達,屆時因為交通不便,也難以鎮壓叛亂。”
“圣孫,你的意思是,這些治理病根的方法,都.....都無法長遠,可各地有藩王,他們,他們拱衛皇室,道路相對于前朝,也有很大,很大提升?!?
聽到朱允炆又開始口出狂言批判洪武圣皇定下的制度,方孝孺開始發抖了,
“圣孫,請慎言?!?
“治標不治本?!?
方孝孺身體顫抖了一下,又一次地不敢接話了,
一切的問題怎么會落到經濟的發展上呢,
經濟的發展除了種地,還有什么方法呢?
讀書人隨著書學傳家,知識會不斷積累,他們做官之后會使得大明蒸蒸日上才對,
為何,沒怎么聊到官員,沒聊到貪污腐敗,就是讓他膽戰心驚,難以自制呢,
因為自古以來,便是如此嗎?
任何從初期看起來好的制度,總會滋生和以往一樣的東西,
因為,發展遇到瓶頸,停滯了,
從這個邏輯下來,一切事情是那么順暢,
就好像,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可這么說,不是在否定圣皇嗎?
明明前面,都是在解讀圣皇所做的一切才對啊......
方孝孺揉著自己的腦袋,感覺胸口突突地在跳著。手猛地抓起桌上的燒餅:“圣孫,我餓了?!?
“吃飯吧。”
“你,你要不要來一塊?!?
“我吃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