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嘴巴的地方都有江湖,但有智慧的地方才有勝利。郭威用他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決策,讓所有的質疑和抱怨都化為了對勝利的歡呼。
趙匡瓶終于明白,郭威為什么會在最初下達了那個莫名其妙的命令。的確,那時的李守貞和河中城就已經是甕中之鱉了,只要不斷地攻城,不斷地消耗城內軍隊的戰斗力,就足以讓他們崩潰。一個個新建的營寨和堡壘在向李守貞步步逼近時,已經瀕臨絕境的他再也難以忍受這些本來無害的挑釁。于是,只能一次次冒險出城,拆除“違章建筑”,以此來維持自己還能生存下去的信心。
就這樣,郭威只是用一些業務不熟練、用料不講究的農民工建造粗制濫造的營寨和堡壘,就達到了克敵制勝的目的。俗稱擺爛。
最后留一抹空白——城北,也是為自己和對方留一條后路,萬一李守貞不在城中自殺,那必定會出逃,如果讓敵方知道沒有活路,他們一定會拼死反抗,到時候這些人發起狠來,后果不堪設想。狗急了都會跳墻,何況是人。狗一直是狗,人有時候不一定是人啊!
這不顯擺著是“圍城必闕”的戰術嗎?要讓敵方滅亡,一定要讓敵方看到希望。
《孫子兵法》里用兵打仗八條原則之一。
看吧,書中自有黃金屋。古人沒騙我們。知識改變命運,讀書改變人生。現代人也沒騙我們。除非你有郭威的悟性,戰亂時代不是你想讀書就有得讀的,郭威的悟性也是屢次用生命在打仗時換來的。所以生活在和平年代下,讀書是最廉價的改運方法。
趙匡胤是幸運的,沒有派到前線當炮灰,而是被安排在郭威身邊當一名親兵。大家要知道,越接近領導,越有更多的機會。
趙匡胤參與郭威的行兵布陣,揣摩經驗,相當于進了一個總裁班學習。就連黃袍加身也是復制粘貼的。但是為什么成功的是趙匡胤,而不是其他的親兵呢?這就要看個人的領悟了。趙匡胤不但領悟了,還選對了自己的領導追隨。
自古以來,凡是顧命大臣,很少有能顧得了自己和家族命運的。原因是隨著新皇帝的成長,這些大臣會倚仗是顧命大臣,對新皇帝這樣那樣的想法做法提意見建議,甚至壓迫新皇帝必須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用現在的說法就是PUA皇帝。最離譜的是楊邠居然要皇上禁聲,卻被皇上永久禁聲了。
舉個例子,清朝時期,順治帝駕崩前也給康熙留下了四位顧命大臣,待康熙長大,若想獨掌朝綱,必須要鏟除鰲拜等人。
同理,盡管劉承祐年紀尚小,但他不愿意被權臣制肘。于是,劉承祐決定除掉這些“老東西”。
這一瞎操作,直接造成了郭威為了自保而起兵,開創了“黃旗加身”第一人,不但做了皇帝,還讓大家覺得他做這個皇帝挺委屈的。
劉承祐趕盡殺絕,一天解決了三個位極大臣,楊邠、史弘肇和王章,蘇逢吉因是文官,對皇位政權威脅不大,且善于諂媚,逃過一劫,剩下就是郭威了。
劉承祐聽說郭威平叛成功,威望越來越高,心中五味雜陳,一方面,他對這位驍勇善戰的大將是既敬且畏;另一方面,郭威日益高漲的人望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尤其是在郭威平定了李守貞、趙思綰、王景崇的叛亂之后,其在軍中乃至民間的影響力達到了頂峰,這讓劉承祐的不安與日俱增。
劉承祐按捺不住了,趁郭威遠征抵御契丹,迅速下令讓郭崇、李弘義兩位將領在半路上埋伏殺掉郭威,以消除心頭大患。然而,命運似乎并不打算輕易讓劉承祐這一切得逞。
李弘義和郭威關系較好,他悄悄將消息透露給王峻,讓王峻火速告訴郭威。可見“平時多行善事,難時自有貴人相助”,“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敵人少堵墻”。這些話在古代或現代均適用,在和平或戰爭時期均適用。
收到信息的郭威既感到憤怒,又感到悲哀。憤怒的是劉承祐竟然如此背信棄義,悲哀的是自己的忠誠和努力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結果。
更絕的事,劉承祐下令將郭威留在京城的家人全部殺光,婦孺小兒,一個不留,慘不忍睹,(參見《資治通鑒》云:銖極其慘毒,嬰孺無免者。)
所有失去的,將會以另一種方式回饋于你。郭威強忍著悲痛,輾轉思量了多日后,準備以另一種方式回饋于劉承祐,同時也填平自己的傷口。
當時,郭威的心腹建議他立即造反,推翻忘恩負義的劉承祐,但郭威沒有這么做。他認為是皇帝身邊有奸臣,他愿意親自進京,面對皇帝,徹底澄清自身的冤屈,掃除皇帝身邊的所有邪惡勢力。(參見《舊五代史》云:愿入朝,面自洗雪,除君側之惡,共安天下。)
接下來,劉承祐派大軍主動攻擊郭威,郭威率領部下反抗,劉承祐兵敗,打算逃出京城,卻被親信殺死。人性的表面都是心連心,背后都在玩腦筋。
注意,郭威沒有造反,劉承祐也不是郭威殺的,時勢推著他走這一步,此時的郭威,退路已經不多了。權力的游戲從來都不乏風險,稍有不慎便可能萬劫不復。
以上的亂并不影響趙匡胤的站隊,他依舊跟隨著郭威。
趙匡胤在戰場上的表現卓越非凡,然而郭威并未將他推薦給朝廷,這是出于個人的私心。郭威對趙匡胤的才華頗為贊賞,他想要將趙匡胤的才能為己所用。
時運不濟,容易出豪杰,因為強者從不抱怨環境。可也容易成為狗熊,因為弱者不但抱怨環境,還抱怨強者。趙匡胤就從不抱怨環境。他認為跟隨郭威比起追求官位來說,是一個更為明智的選擇。成功不是偶然,它是和優秀的人同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