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7
- 宋朝人和事
- 其易果
- 2032字
- 2025-03-18 22:38:43
好領導重要,好同事同樣重要。要不怎么說成就一個人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呢!年少輕狂的韓令坤,帥氣逼人的慕容廷釗,沉穩如山的石守信,以及郭威家的“金鳳凰”柴榮小哥,都是趙匡胤的鐵哥們。
這幾個人,個性迥異,各有所長,卻因著共同的夢想,聚到了一塊兒,就像現實版的王者榮耀,天天在一起切磋武藝,探討天下大事,好不熱鬧!
有這樣一個能夠慧眼識才的領導,在如此和諧的工作氛圍中,又有誰愿意離去呢?!這就是郭威領導的魅力。
沒有誰非誰不可,沒有誰離不開誰,也沒什么不可失去,只有誰不懂得珍惜誰。這句話相信很多看官都熟悉,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句話需要有前置條件,就是要在和平世界里。如果是政權更迭,兵戈擾攘的動蕩年代,有些人可能真的無法離開某個人,因為生存和安全的需求超越了個人的情感和選擇。
三鎮被平叛了,皇帝劉承祐被殺了,怎么辦?誰來當皇帝?郭威放大招了。大家別眨眼了,精彩演繹開始。
李太后收到了“郭威攻破澶州”、“禁軍嘩變”的軍報,頓時顫抖了。還沒等她申請援軍,郭威已踏入了宮中。
瑟瑟發抖中的李太后,覺得自己命不久矣。可是當李太后見到郭威的剎那,表情由驚恐變成了驚訝,之后是驚喜。首先,自己還沒哭,郭威哭了,他表示自己好久沒有去拜見李太后了!
李太后也就是劉承祐的母親,小皇帝殺了郭威全家,按理說他就算血洗皇宮也無可厚非。
這是好久不見?久別重逢?干什么?反正就不是按常理出牌。
郭威在李太后面前淚如雨下,悲訴自己家族慘遭屠戮,其行為乃是無奈之舉。
李太后,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女性,早在劉知遠尚為馬夫之時,便已洞察其非凡潛力。李太后深諳權力游戲,也知道郭威的實力,對郭威的悲情表演給予了充分的配合,兩人在淚水與慰藉中迅速達成了政治上的和解。
首先,國家依舊由劉氏家族掌控。其次,召集文武官員,共同推舉新的君主。
不久,在李太后的操控下,新君在眾人的推舉下迅速誕生,徐州節度使劉赟以壓倒性的優勢被提名為新皇帝。
劉赟,后漢高祖劉知遠的侄子,其生父為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劉赟曾被劉知遠收為養子,屬于后漢宗室成員。
劉崇,劉承祐的叔父,擔任河東節度使,是國內頭號實力派軍閥。
事不宜遲,李太后怕有變故,立刻頒布了懿旨,特命三朝元老馮道為宣詔使,攜丹書鐵券急赴徐州。樞密直學士王度連夜謄寫詔書,以八百里加急送往郡王府。務必交到劉崇手里,讓他趕緊回來迎接兒子登基。
可是劉崇收到的是汴京變故的消息——隱帝劉承佑遭弒的噩耗。劉崇認為郭威弒君篡位,當即擂響聚將鼓。十二路節度使的牙旗在朔風中獵獵作響,河東鐵騎的蹄聲震碎汴河薄冰,準備南下討伐郭威。
截然不同的兩則消息會擦肩而過還是會相遇?
就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刻,一名小兵突然從遠處狂奔而來,邊跑邊扯著嗓子大喊:“報!”
馮道的消息讓劉崇先是一愣,隨即臉上浮現出難以置信的神情。緊接著,一陣爽朗至極的狂笑從他口中爆發出來。他怎么也沒想到這是一則炸裂的消息——自己的兒子被提名為新的皇帝人選!
狂笑中,劉崇立刻命令暫停軍事行動,選擇留在晉陽,靜候成為太上皇的榮耀時刻。
此刻的他,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站在權力巔峰的輝煌場景,沉浸在這突如其來的喜悅之中無法自拔,全然不顧這風云變幻的局勢背后,是否還潛藏著未知的危機。
而這邊追隨郭威的士兵們可不會想這戲后的花絮,一個個心頭犯嘀咕了,一個個眼神交流,充滿了疑惑與不安。
“是不是將軍和李太后有什么秘密協定?”有人低聲問出了心中的猜測。
“那我們這些‘叛逆者’咋辦?”
“咱們可是搶了不少富商顯貴的東西,還惹怒了不少大家族。”
“這可如何是好?”
眾人們交換著憂慮的眼神,擔憂之情溢于言表,他們生怕老劉家如果復辟了,他們的未來就是一片黑暗,等待他們的將是無情的清算和報復。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畢竟他們在“造反”的日子里,確實做了不少讓人心驚膽跳的事情,尤其是對那些貴族子弟和平民眼中的“大家閨秀”。一旦形勢逆轉,這些過去的罪行就像是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落下,讓他們身陷囹圄甚至失去一切。
面對這樣的憂慮,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緊張的氣息,每個人都在期待著郭威的回答,希望能從中找到一絲安慰或是解決之道。
是時候放出王炸來解決一切的問題了。面對那些人的疑惑,郭威已讀不回,向朝廷公布了一則緊急消息:契丹人入侵了,邊境告急!
這消息如同一顆重磅炸彈,瞬間讓所有人都把問題轉向了突如其來的危機。
一聽到契丹的入侵,朝堂之上頓時亂作一團,滿朝竟無統兵之才,除了郭威。
當八百里加急軍報上報朝堂,郭威也不負眾望,蟒袍一振昂然出列:“臣愿親率三軍迎擊。”
一切都在郭威的運籌帷幄之中。
趙匡胤跟著郭威就這么絲滑地出發了。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孫子兵法》云:“走為上策”。這被郭威用到了刀刅上。走的理由顯而易見且充分;走的時間剛剛好。為什么說走的時間剛剛好呢,新皇尚未正式登基,朝政未穩之際。他利用這段時間差干大事,既能避開各方勢力的直接沖突和掣肘,又能在李太后和重臣前展現自己的能力和忠誠,可謂一舉兩得。除了明顯的“兩得”,還有一個隱藏的“得”就是在京城外干大事的話容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