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首次朝會
- 我崇禎,為什么不能造自己的反
- 醋溜鯤鵬
- 2831字
- 2025-08-22 23:53:11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四,寅時末。
北京城的冬夜,漫長而酷寒。
寅時末刻,天穹依舊是一片濃得化不開的墨黑,唯有凜冽的朔風呼嘯著穿過街道。
卷起地上的殘雪和沙礫抽打在紫禁城外那些踟躕前行的人影身上。
一盞盞慘白的燈籠在風中劇烈搖曳,映照出一張張或惶恐、或焦慮、或強作鎮定的面孔。
今日是大朝會。
這是半月來,皇帝第一次傳召百官早朝。
午門前的廣場上,官員們依照品級無聲地匯聚成一個個小團體。
往昔此時,此地應是低聲寒暄、暗通款曲之時,今日卻彌漫著一種令人窒息的死寂與壓抑。
官員人數肉眼可見地稀疏了許多,空出的位置提醒著所有人,那場尚未遠去的腥風血雨。
一些穿著緋袍、青袍的官員刻意站在背光的陰影里,試圖將自己隱藏在同僚的身影后。
偶爾有低如蚊蚋的交談聲響起,也迅速被風聲吞沒。
“周御史今日告病了?”
一個穿著四品云雁補子的官員,用幾乎聽不見的聲音問向身旁同僚。
身旁那人微微搖頭,嘴唇不動,聲音似是從齒縫里擠出:
“不是告病,是前日夜里被北鎮撫司的人請走了。”
接著他做了一個極其隱晦的手勢。
“據說,是光祿寺趙少卿那份‘捐輸助餉’的名單上有他的名字。”
問話者聞言身體微不可察地一顫,下意識地拉了拉官袍的領子。
兩人迅速移開目光不敢再有任何交流,唯恐被那些無處不在的“眼睛”盯上。
另一邊幾個穿著洗得發白的舊官袍官員也在低聲交談。
只不過他們的神情卻截然不同。
“范閣老舉薦的那份名單,李兄可看了?”一個面容清癯的郎中低聲問道。
“上面竟有宛平縣那個以‘強項’聞名的典史,還有通州倉那個以‘鐵算盤’著稱的副使皆是實干之才。”
“何止!”旁邊一位御史接口道,語氣帶著壓抑不住的激動。
“聽說李總憲那邊也舉薦了好幾位在地方上因查案得罪了上官而被罷黜的知縣、縣丞,皆是剛正不阿之輩。”
“皇上此次看來是真要刮骨療毒,重用實干之人了。”
“但愿如此,只是阻力定然不小…”
先前那人輕嘆一聲,目光掃過前方那些空缺的位置,以及更遠處那些面色陰沉的勛貴和高官。
“那些人豈會甘心?”
“不甘心又如何?”御史冷笑一聲,聲音雖低,卻帶著一股銳氣。
“成國公、陳首輔的腦袋還掛在西市口呢,皇上是真敢殺人。”
還有幾個穿著獬豸或孔雀補服、品級更高的官員,神色則相對沉穩些,但眉宇間的憂色同樣濃重。
他們是李邦華、范景文等較為清正官員的圈子。
“陛下雷霆手段,雖過于酷烈但魏藻德、陳演等人確系罪有應得。”
一位面容清癯的御史低聲道,語氣帶著痛心疾首。
“只是…只是牽連如此之廣,朝堂幾近空懸,政務積壓,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啊!”
“但愿陛下今日召見,是為填補空缺,穩定朝局而來。”另一位年紀稍長的侍郎嘆息道。
“范閣老、李總憲他們舉薦之人,也不知能否當大任…”
“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法,只要所薦之人真才實學心向社稷,便是幸事。”有人謹慎地表達著希望。
就在這時,一陣沉重整齊的腳步聲傳來。
英國公張世澤、工部尚書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戶部尚書倪元璐、兵部侍郎王家彥等一批重臣在家丁的護衛下陸續抵達。
他們的到來,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張世澤面無表情,蟒袍玉帶,步履沉穩。
但細看之下,眼底深處藏著一絲難以掩飾的疲憊和審慎。
范景文則眉頭緊鎖,官袍下擺甚至還沾著些許新鮮的泥點,仿佛仍在思考著棘手的工務。
李邦華依舊是一副冷硬如鐵的表情,目光掃過人群時,幾個心中有鬼的官員下意識地避開了他的視線。
倪元璐和王家彥則低聲交談著,神色凝重。
這些核心重臣的出現稍稍沖淡了現場的恐慌氣氛,卻也帶來了另一種無形的壓力。
所有人都明白今日朝會絕非尋常。
“咚—咚—咚!”
景陽鐘渾厚而悠長的聲音穿透寒風,從紫禁城深處傳來。
時辰到了。
宮門緩緩開啟,露出兩側肅立的禁軍士兵。
官員們迅速整理衣冠,按照品級序列排成長隊,緩緩步入大明權力的核心禁地。
---
皇極殿。
大殿之內燭火通明,粗大的蟠龍金柱支撐著深邃的穹頂,鎏金地磚光可鑒人,倒映著官員們沉默的身影。
御座高懸,尚且空置,卻仿佛有一雙無形的眼睛從那里俯視著下方。
“皇上駕到!”
王承恩尖利的嗓音劃破了大殿的死寂。
全體官員如同被無形的線牽扯,齊刷刷地跪伏在地,山呼: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明一身明黃色的龍袍,但頭上并未戴冠。
他的面色依舊帶著傷后初愈的蒼白,但其步伐沉穩的登上御階,在那張象征著至高權力的龍椅上坐下。
“平身。”
朱明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遍大殿的每一個角落。
“謝萬歲!”
官員們窸窸窣窣地起身,垂手侍立,許多人的后背已然被冷汗浸濕。
沒有預想中的雷霆震怒,也沒有新一輪的血腥點名,朱明的開場白平靜得令人意外。
“國事維艱,百廢待興。”朱明的聲音在大殿中回蕩。
“詔獄人滿為患,各部衙門卻空缺近半,政務積壓,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他頓了頓,目光投向站在武官班列前方的英國公張世澤,和文官隊列中的范景文、李邦華等人。
“英國公,范卿,李卿,倪卿,王卿…朕前幾日交由爾等的差事辦得如何了?”
被點到的幾人立刻出列,躬身回應。
張世澤率先奏報,聲音沉穩:“回陛下,臣與王侍郎奉旨整飭京營、募選將弁,經連日考核甄別,于勛戚子弟、軍中舊部及新募壯勇中,遴選出具忠勇可嘉、通曉軍務者,共一百二十七人,名單在此,恭請圣覽。”
說完,他從袖中取出一份奏折,由王承恩接過,呈送御前。
這份名單,顯然經過精心平衡,既有勛貴子弟以安其心,也有實干軍官以充其力。
接著是范景文。
這位老臣顯得有些激動,甚至忘了完全拂去官袍上的灰塵,他捧出的奏折明顯厚實許多:
“陛下,老臣奉旨薦才,不敢有負圣望,此名單所列三百六十五人,皆乃工部、戶部及地方州縣中,于農政、水利、工巧、算學、倉儲管理等實務領域,確有專長之干吏或未仕之才。”
“如精于番薯引種之陳子龍,癡迷于百工格物的宋應星,擅河工疏浚之趙大河,通火器制造之畢懋康門徒,曉天文歷算之…”
“此輩或許品級低微,或許科舉不利,然皆懷經世致用之實學,乃新政亟需之基石,老臣以性命擔保,此名單之人皆堪大用。”
他的聲音因激動而微微發顫,顯然這份名單傾注了他極大的心血和期望。
李邦華的奏報則言簡意賅,充滿鋒銳之氣:“陛下,都察院及各道御史空缺,臣奉旨遴選剛正敢言之士。”
“名單所列八十九人,多為地方佐貳官、刑名老吏及落第舉子中精通律例、不畏豪強、善查賬目之‘強項’者。”
“如原揚州府江都縣丞周順昌,宛平縣典史馮吉等,此輩或因觸怒上官被黜,或因出身寒微不得升遷,然他們風骨猶存,此正值用人之際,正當起復。”
隨其話畢,倪元璐、王家彥等人也相繼呈上各自舉薦的名單,多側重于戶部錢糧、兵部武選等急需專業人才的領域。
王承恩將厚厚一疊奏折全部呈于御案之上。
朱明并沒有立刻翻閱,而是將目光再次掃向全場。
“好。”他只說了一個字,卻讓張世澤、范景文等人心中稍稍一松。
“空缺職位,名單在此。”朱明指了指御案上的奏折。
“今日朝會便議一議此事,諸位愛卿所薦之才該如何安置,方能人盡其用,不負朕望,不負江山社稷。”
此言一出,殿內緊繃的氣氛頓時為之一緩。
許多提心吊膽的官員暗自長舒了一口氣。
原來不是要繼續殺人,是真的要商議補缺任官之事。
只要有的商量,那就好辦。
一時間,各種心思活絡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