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研究作者名: 孫祁祥等本章字數: 1796字更新時間: 2025-03-28 11:13:55
第二節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之所以將社會公平正義放到這么重要的位置,是因為公平正義不但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而且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證。
一、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
公平正義觀深深地根植于人性之中,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不懈追求的永恒價值理想,在人類的思想發展史和社會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 John Rawls)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 (羅爾斯,2001)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本質要求,它既是一個歷史觀、價值觀的問題,也是一個制度體系問題,更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人類社會古今中外的發展史已經證明,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現代社會制度設計的基本依據。它對于實現社會發展的基本宗旨、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轉和健康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對未來理想社會的期待和設計,始終貫穿著對公平正義的向往與追求。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具有永恒價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為準則(趙進斌,2015) ,是社會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只有遵循公平正義的規則,才能使社會各個階層之間實現良性的互動,形成有效的、持續的整合與合作;才能使絕大多數社會成員都受益,充分激發各個階層以及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潛能,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良性可持續發展。一個正常的、健康的社會必是以公平正義為基礎的社會(郭于華,2012) 。
二、公平正義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
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倫理文化都認為,公平正義是保證社會和諧的基本前提(程立顯,2007) 。和諧理念的終極目標在于實現社會和諧,而社會公平正義則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顯然,在一個公平正義不能得到有效維護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有普遍的弱勢感(孫立平,2014) ,沒有和諧可言。不公平、不正義會激化社會成員之間的沖突,造成各種危機,不但危及經濟發展,而且不利于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和諧,則需要踐行公正的原則,使不同的社會成員在自由行動中相互調適,達到各種利益相對均衡的狀態。因此,在康德看來,公平正義是大量的個人意志實現和諧的基本條件。1
公平正義之所以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是因為它在道德體系中居于最核心的地位。正如《美國百科全書》所言,公正“不取決于人們關于它究竟是什么的想法,也不取決于人們對自以為公正之事的實踐,而是以一切人固有的、內在的權利為其基礎的;這種權利源于自然法面前人人皆有的社會平等”。
三、公平正義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證
人民的美好生活是多維目標的集成,承載著人民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多重領域的美好期許。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的判斷2,即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的反映越來越強烈,迫切期待在社會生活中實現公平正義,公平正義已經成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就是要解決經濟社會領域的不公平、不正義造成的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3 因此,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公平正義的標準來尋找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破除損害公平正義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平衡發展和充分發展。
1 康德指出:“公正法則是確保社會和平與和諧的必要而充分的條件——如果完全地貫徹了這一法則,那么大量的個人意志就能在人們的自由行動中實現完美的和諧。”參見康德(1960)。
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3 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盡管造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不乏歷史、地理環境等原因,但歸根結底是由經濟社會領域的不公平、不正義造成的。因此,要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就必須突破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通過平衡且充分的發展滿足人民當前的美好生活需要,并為預期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現實基礎。在這個意義上,公平正義既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目標,又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