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律所經營管理之道:邁向國際化、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
- 徐家力
- 1651字
- 2025-03-28 15:29:15
二、律師事務所管理的規模化
律師事務所管理的規模化,通俗地講就是,原來律師事務所里有三五個律師,起初辦理業務還可以,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律師事務所的步伐跟不上整個行業的進化,就陷入了“大案子接不了,小案子看不上”這樣的尷尬境地。這就需要律師事務所朝著管理的規模化不斷發展。當今律師行業,隨著經濟發展、業務的擴大、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律師事務所接收的案件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律師的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當律師事務所逐漸適應這樣的壓力,循序漸進地發展,其也就成為所謂的大所。這也就是說社會環境是律師事務所發展的基礎。
在社會實踐中,對于大型的律師事務所的需求越來越大,許多大型的案件需要大所來支撐,小的事務所從專業程度以及抗壓能力、應對風險的能力來看不足以支撐對大型案件的處理。中國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四十多年時間,雖然在我國律師的地位仍不夠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對于律師這一專業人才還是有需求的。法律服務業也是一種服務行業,因此,當事人也必然要求律師為其提供相應的優質的服務,這樣也就形成了社會“迫使”律師事務所搞專業化、搞規模化這一局面,不過這也是律師事務所發展的必然趨勢。
有人說,中國的律師事務所與中國客觀現實發展是同步的,實際上可以這樣說,全世界各國的律師行業發展都是與所在國家客觀現實同步的。為何我們的律師事務所趕不上國外的律師事務所?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解釋為我國社會基礎還發展得不到位。我們的律師事務所體現著我國社會的特點,而美國的律師事務所則體現著美國的社會特點。2021年9月22日《美國律師》雜志發布的2021年全球律所排名中,只有11家中國律所進入全球律所創收排行前200名。為什么美國律師事務所收入能那么高?因為美國有美國的社會基礎。在美國,市值有幾千億美元的公司大概不下20家。既然有那么大的資金額,那么它必然要有相當數量的律師團體。在美國,一個大型律師事務所就有幾千名律師,為什么會存在規模如此大的律師事務所?因為它有嚴格的分工要求。而在中國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這樣規模的律師事務所的,這是因為中國缺乏有這種需求的市場,目前中國社會的法律需求水平仍不高,這導致律師這一行業在中國起的作用不顯著,市場也不活躍。
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統計,以北京這一地區為例,近年來發生的刑事案、民事案以及經濟案中,沒有律師進行代理的仍占到較大比例。這一現象是律師這一行業的尷尬之處。對這種情況進行分析,我們能看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律師行業本身的問題,也有社會輿論的問題,還有實踐中公檢法機關對于律師的歧視問題。在目前中國500強的企業中,由國資委管理的國企,絕大多數是沒有律師代理解決糾紛的。而反觀美國,美國3.3億人口就有135萬律師,在中國14億人口中,卻僅有57.6萬律師,其原因在于中國沒有需求這么大的市場。美國存在一種律師,專門在國會議員之間游說。從法律專業知識來看,他們可能懂得不多,但是他們的工作并不要求他們能夠處理很多專業問題,他們需要解決的只是如何去說服國會議員。然而在中國,我們從未想象過會有這種律師類型。
在律師事務所管理中,不可否認的是規模化很重要,但筆者不太認同強制推進規模化,過分地追求規模化。在中國,律師行業強調規模化是一種行政行為,但是筆者認為規模化固然有好處,但是應當依據實情,切不能拔苗助長,只有在主體文化形成并且有了固定的模式后才可以進行。以我們的鄰居日本、韓國為例,日本、韓國的市場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兩國的律師事務所中有85%是個人所,具有國際規模的大律師事務所的數量在這兩國內的比例不足1%。同樣地,我們中國在文化背景上與此二國相差不大,在東方人的理念中,“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思想普遍存在;再加上中國目前社會基礎和經濟基礎還不足以支撐起國際大型律師事務所的建設。根本上來說,律師事務所規模化的社會基礎是整個社會,以社會作為法律的平臺,而經濟基礎則是大規模的案源資本。因此,規模化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自我內在地發展出來的,既不能過熱,同時也不能過快。這就是律師市場的規模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