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易朝的崩塌與大秦的浴火重生
- 文明的興衰演化
- 虛世創客
- 5558字
- 2025-03-19 19:21:36
秦皇歷1352年6月,巴哈啊登基不久,雄心壯志他想在前代先輩的基礎上立下更大的功勛。他妄圖統治整個亞歐大陸,在這種背景之下,他發動了第三次西征,秦皇歷1359年5月經過六年11個月的征戰,他拿下了天竺北部,征服了波斯灣建立欽察汗國。戰爭勝利之后他消停了4年,秦皇歷1363年8月待在中都的巴哈啊再次召集了他的勇士開始了新的遠征。這一站他將目標對準了土基,而巧合的時候,在同一年的時間里,易特連的景教教廷也完成了戰爭動員,在東方富庶的刺激下,他們聯合了歐羅巴大多數公國的國公,召集了5萬兵馬,渡過土基海峽,這一次的作戰目標是打到兩河流域,拿下一處港口。(他們在這些年間除了戰爭動員,還有打聽情報,北方的窩闊臺打不過,把主意打到了波斯,因為在馬可的菠蘿日記中,有波斯人通過海路到達東方的信息,他們通過情報驗證了這一點。)
秦皇歷1365年雙方很巧合的在土基境內完成了會師,景教的5萬護教軍和巴哈啊的十五萬盟族騎兵撞到了一起,很不幸青銅盔甲和青銅武器,面對精鋼鍛造的鎖子甲和明光鎧并不占優勢,而人數的差距巨大更是一觸即潰,景教護教軍全軍覆沒,景教內部將其稱之為第三次神圣東征失敗。這次失敗直接動搖了教廷對歐羅巴的統治,某些地方軍事貴族不再像之前那樣對景教主教唯命是從了。景教靠騙術起家,在發展初期將阿拉提被刺身亡的功勞盡數收歸己有,神圣東征的失敗,讓他失去了以往的威信。為了聚攏人氣,他們只能在整個大陸不斷宣稱黃禍的再一次到來,這種方式確實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為了生存,各個大公即便對教廷有所懷疑,但也必須團結在他們的周圍。
秦皇歷1369年夏,巴哈啊發動了渡海戰役,希望跨過土基海峽為歐羅巴實施登陸戰,但很不幸的是因為土基當地的漁民說的謊話,登陸遇到大型風暴,5萬兵馬最終活著回來的只有3萬。教廷又再一次故技重施,聲稱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但他們心里明白自己絕對不可能打得過對方,于是他們以暗中派人以臣服的名義,卻做起了間諜的勾當,引導易軍攻擊馬穆魯克人。很快他們的策略開始奏效,1373年冬盟族騎兵在哈伯半島與馬穆魯克騎兵展開大戰,由于身處沙漠當中,駱駝騎兵更勝一籌,進攻失利雙方各有勝負。
秦皇歷1378秋年,巴哈啊此時已經50歲了,在他再一次完成西征準備之后,中原大地不堪重負,國內土地兼并嚴重,由于連年西征黎民百姓饑急號寒,波斯圣火教,本土的白蓮教,南齊暗中的抵抗組織完成合流,共同組建日月神教,在他們的組織下再一次的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次農民起義導致巴哈啊的西征行動不得不就此宣告結束,他需要迅速回軍平定后方。
秦皇歷1379年二月,當巴哈阿重新抵達大都時,中原境內長沙郡,豫章郡、吳郡、蜀中、淮河流域到處都是叛軍的身影。這場平叛越平越叛,到了1391年時,南方已經遍地烽火,以陳、吳、越、光四大勢力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占據了整個南方。大易騎兵在南方灘涂水澤之間幾乎是寸步難行,數次圍剿都陷入困境;在巢湖水戰之中,大易戰敗;盟族退守北方的局勢已定。
起義軍內部開始了權力的角逐,最終日月神教找到了齊五皇子的后裔,(就是那個在豫章打出驅除韃虜,恢復大秦名號的南齊末代五皇子的玄孫。)他們尊之為光王,在光明頂共同約定先入大都者封王。北伐由此開啟,這是一場競賽,同時也是對陳、吳、越、光四大勢力的大考。在這一場大考之中,四大勢力兵分四路,西路從蜀中出發,沿漢中北上咸陽;中路軍左翼沿襄陽北上直指洛陽,中路軍右翼沿徽州西部北上汴州,東路軍沿運河直達齊州。
這場北伐堪稱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典范,易國境內處處烽火,處處都需要救援。秦皇歷1396年巴哈啊這個戰場的宿將在中原決戰中被吳越兩股勢力圍攻,最終兵敗戰死于開封,吳越也由于損失過于慘重,不得不停下休整。光軍趁機火速北上,兵進通州。秦皇歷1399年,25歲的鐵木耳在權臣彥博的扶持下在中都葉碎城登基,次年秋大都陷落。當大都陷落之后,金帳汗、欽察汗、窩闊汗、以及阿魯臺各部均表示察合臺推出的鐵木耳未經過盟河大大會商定;不承認其所謂皇帝地位,大易由此陷入實質性分裂當中。
反易勢力在大都開展集會,并且接應光王北上登基建國,但是光王北上的船隊在經過汴州時,光王坐船意外沉沒。此事引起了陳、吳、越、光四部內亂,首先是南郡豪族支持的吳侯吳士博與代表徽商利益的越侯徐明錢在洛陽附近展開一場大亂斗,緊接著代表屬地豪門的陳王茍氏以及普通百姓所匯聚而成的日月神教都被卷入其中。
秦皇歷1402年秋,黑水旗主洪初玉率領的日月神教護教眾在秦嶺大戰中被人出賣;他的所屬部眾全部被打散他本人被迫跳水逃生。在茫茫秦嶺之中,一大一小兩個道士打扮的人在山中采藥探礦,道士在打水時看到了被水流沖下來的洪初玉,小道士班輩趕忙將人撈了上來,見到他還有若有若無的氣息,立馬背上他去找師傅。經過一番搶救,師徒兩人把人救了回來。為了救助洪初玉,師徒兩人就在茫茫秦嶺之中搭了個草棚安居下來。經過兩個多月的相處,洪初玉發現這師徒二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天文、地理、數術、軍械、軍事、治國理政無一不精。他知道自己大難不死,碰上了高人隱士。他求兩位高人出山,請他們幫助平定天下,解決動亂,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這二人正是避世幾十年的墨家巨子陶成義和他的弟子班輩,兩人并沒有立即答應他的請求,而是表示我們會在這里隱居一段時間,有什么事情你可以派人來找我們。(這二人的原型是班背和陶成道,他們是真正世界公認的現代火箭技術先驅,其中班背所寫《火箭書》中所描述的內容已經出現了探空火箭技術的雛形,身為萬戶的陶成道因為驗證其中的技術而死。)
得到兩人幫助的洪初玉決定自己拉山頭自己干,他先是聚齊了自己剩余的部眾。2萬多的黑水旗最后就聚集起來18人,18匹馬;之后他又去找到自己的結義兄弟沈豪。沈豪的父親早年是易國的千戶,后來因為朝堂的權力斗爭被陷害入獄,家道中落的他憑借父親遺留的遺產和自己的經商才智很快在南方東山再起,家財萬貫。在沈豪的資助之下,很快重新拉起了兵馬,在陶成義的幫助下,建造自己的軍械工坊,靠著交易原始的冷兵器,他的勢力迅速膨脹。
秦皇歷1408年,洪初玉開始了東征西討,平定天下之路。秦皇歷1411年,他率領打下了金陵,而后在江南豪族的投效之下。迅速拿下豫章、吳郡、閩浙等地。隨后金錢開路,平定南海、象林、播州。秦皇歷1414年秋,拿下了半個南方的他開始西征,先后與吳士博大戰于鄱陽、九江、洞庭湖等地。在墨家軍械船只的幫助之下,憑借這些利器,他的進攻無往不利,橫掃南方水域。秦皇歷1417年夏,洪初玉開始率軍北伐。沿運河北上,一路拿下泗水、徐州、巨野、汴州、通州、大都等地。
秦皇歷1420年,在墨家的幫助之下,川蜀陳氏不戰而降,天下初步安定。秦皇歷1422年秋,洪初玉在金陵祭天稱帝,定國號光。在屬下問是否要改歷定元之時,洪初玉拒絕說:“以始皇帝為紀元,已沿用千年之久,咱自己到底是不是嬴氏出身,咱如今自己也不知道了!但是始皇帝之功績在咱心中永遠值得咱學習,中原雖然平定,但是大秦故土未復!咱這些功績又有什么可夸耀的,紀元之說不必再改!如今這天下黎民,誰的血液里又敢說他沒有嬴氏的血脈!”光朝建立,光武大帝論功行賞!首功陶成義,救帝之恩!建立兵坊,協調軍務后勤,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封萬戶,賜王命棋牌,掌欽天監,督天下工事。(萬戶本為元之職務其麾下掌管3千到萬個戶籍,明初時僅設立過幾位,后來權職過大,又直屬于皇帝,宰相亦不能制,后來廢相之時被一同廢棄。明初時的萬戶,對于朝廷而言,它是一個小朝廷,內部職權一應俱全,只對皇帝負責。對于地方,它是代表皇權巡視地方的最高統帥,在拿到王命棋牌的情況下,正四品以下官員可先斬后奏。這個萬戶其實是萬戶侯差不多,可以世襲。)隨他打天下的18個兄弟各封國公、侯爵,開科取士。
秦皇歷1423年秋試,所錄取的一應貢士,全部都是南方人。皇帝大怒:“大光之天下僅有半壁江山乎?”南北之爭就此開始,兩年之后,皇帝欲要整修金陵城墻,然而天下剛剛平定,國庫不豐,正在為錢頭痛。結拜義弟沈豪找上門來,表示他可以出錢維修城墻,甚至可以幫助皇帝勞軍,但是希望皇帝在即將實行的商稅之政上放寬泛些,最好如同前朝那樣實行貿易自由。(貿易自由并不是現代的詞,最起碼元朝時就已經存在了并實行)
洪初玉聽了這話眼睛微瞇,南齊逃商之事他可沒少聽班道長講過,此人再次憑借其身份想要干擾朝廷行政,可見他心思不純。大族逃稅,那稅務只能攤在平民百姓身上,這對于地方的士紳大族而言不過是些小錢,可是到了平民百姓身上,那就是破家之禍;這件事情他沒有答應。可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眼前這個兄弟能耐可不少,朝堂之上居然有人為他張目。這樣一來便觸及到了他的底線,為了警醒士商將他抄家流放。(沈萬三只是當時朝政背景之下,一群人中的一個!這群人是誰?我也不必多說。)
但是洪初玉的堅持,仍舊抵不過朝堂外的群情激憤。拒不出士者眾,他本想重用墨家人士,但是墨家經過百年的蟄伏,門人弟子也不多,后參與治國理政可堪用的更少。于是只能與江南豪族妥協,為了表明朝廷與士紳共治天下的誠意,他對士子們實行免稅政策。
為了避免江南豪族的一家獨大,他只能暗中點撥功臣勛貴與他們制衡,就連選定的太子也和淮西勛貴聯姻。可令他沒想到的是這群人的膽量超乎他的想象,江南豪族先是趁著選選妃的時機向太子宮中安插人手,然后趁著太子妃生產之時下手,在生產之后的藥中做手腳,導致太子妃生產之后,體虛而亡。
秦皇歷1450年,朝中爭斗日益劇烈。太子洪準在繼妃的影響之下,想要緩和淮西勛貴與與江南豪族的關系;皇帝認為江南豪族此舉是意圖拉攏腐化勛貴,狠狠的訓斥了洪準。隨著朝中爭斗的具體化,淮西勛貴和皇帝都認為他在繼妃的影響之下偏向南方豪族,逐漸起了換太子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還沒有被正式宣布,洪準就頂不住壓力病倒了,最終于兩年之后病逝。洪準一死,南方豪族就串羅著立他和繼妃生的兒子洪允文為太孫,皇帝洪初玉摸爬滾打了一輩子哪里還看不出他們的心思,是偷偷留下遺詔送往燕京四兒子洪武處,自己留在精靈和這些人斗智斗勇。
秦皇歷1458年冬大光皇帝洪初玉年齡過大,病逝于金陵。死前他召見了南方豪族的標桿性人物——方儒。希望讓他們打消不收商稅的念頭,他嚴重低估了這群人的底線。皇帝一駕崩,方儒此人就立馬宣稱:皇帝臨終前召見他有遺言,稱讓洪允文作為太孫繼位。此事除了他沒有人知道真假,就在這種半推半就之下,洪允文繼任。洪允文一上臺,方儒和黃孫登就謀劃削藩。先皇帝為了平衡地方的關系,將自己的子孫分封到各地作為藩王,監視和打壓這些地方豪族!(這個政策到了后期在士紳的腐蝕之下根本沒起作用,因為要養活這群宗室,反而使得朝政日加困難。)
秦皇歷1462年夏,在收到皇帝遺詔之后的燕王洪武做完準備之后,拔營起兵靖難。大多數淮西勛貴遭受江南豪族的迫害,有許多人家破人亡,他們皆坐看燕王南下。第三年春天燕王靖難成功,為了震懾江南豪族,誅方儒十族,其學生朋黨全數殺盡。并且為了避免南方豪族對中樞的影響,直接分都將朝廷遷往北都燕京!這個做法簡單且有效,使得江南豪族一度蟄伏數十年。秦皇歷1465年,洪武稱帝。在他當政期間三征漠北,剿滅阿魯臺部。瓦拉,夜先等部皆遣使以降。但是常年征戰使得的國力衰退,經濟不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時任墨家巨子班輩的建議下,重建江寧織造府,設立金陵、寧波、泉州、南海四大市舶司。利用國有企業的強大生產能力,開放的港口進行貿易,允許南洋各國前來通商。到了秦皇歷1480年時國力開始興盛起來,于是在墨家的籌劃之下,建造大光水軍艦隊,建造2000料之巨舶150艘為常規戰船,(一料大概0.35噸,這個料是船只自重而非排水量。)3000料之旗艦23艘,并下令研制5000料之皇船;皇船:長44丈,寬18丈,以精鋼為套筒嵌入兩根20丈之巨木為龍骨,以自動風箱為藍本,結合鏈式圓櫓改進自動旋轉櫓配合10丈以上風帆12面為動力。皇船可載士兵五千人,內設火炮百門,弩機一千,火銃四千。(營造尺一尺長度為現今32厘米。皇船光自重1750噸,它的排水量可能在5000~7000噸之間。)
皇帝洪武派遣心腹太監馬寶征西洋,在南方設立三宣六慰司,在彩云郡設立土司,將彩云郡以的南甸、干崖、隴川、車里、老撾、緬甸、木邦、親敦等地都納入統治范圍。并舉全國之力修撰朝廷文庫《洪武大典》歷經三代乃成。
秦皇歷1495年冬大光皇帝洪武駕崩,他在位期間,西征察合臺收復碎葉城;兩次征南洋,首次將東南半島納入統治之下,并設立旅齊衛、獅城衛、爪哇衛、管理南洋諸多番國;收萬里石塘。次年其子亦亡,其孫洪基繼位登基稱帝。洪基在位期間,延續其政策,繼續實行遠征南洋之策。歷時十五年,再次五下西洋,新設大光舊港宣慰司、錫蘭宣慰司、天方衛、魯迷衛、弗朗察,弗琳察、千機衛,過扶桑而返。(再次強調扶桑不是日本。)他的航行直接證明了天文學上的渾圓說,完善了元代混圓儀上的大片空白,他在遠洋途中獲得的各種輿圖為繪制《坤輿萬國全圖》提供了詳實的地理資料。(元代混圓儀據史書記錄一共有兩個,一個早期版本目前幸存于德國博物館,另一個明朝完善的版本被滿清焚于文字獄期間。但是在明修的元史中有相應記錄:渾圓說是由趙友欽提出,經線和緯線的計算方式是由僧一行、郭守敬測出來的。奉命制作的工匠是扎馬魯丁,推算所得制作年代是在元朝的1267年間并進貢給元帝。另外目前發現最早的《坤輿萬國全圖》是在日本的一家圖書館內,他后面標注的時間是隆慶三年,雖然這幅圖因為保存不當比較模糊,但是其中的字跡和圖畫還有些能看得清,這幅圖就證明了在利馬竇到中國之前《坤輿萬國全圖》就存在!另外就是大明《武備志》和《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的出土也直接證明了從元末到明末這段時間中國的大量歷史資料,官方技術資料《永樂大典》、《天工開物》、《欹器圖》、《海島算經》、《五曹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農器圖譜》、《梓人遺制》、《考工記》《武經總要》等等大量書籍遭到過規模性的盜取和有意的焚毀、破壞、和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