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運河是1914年建成通航的,人們可以通過這一航道,乘船從太平洋到達大西洋。巴拿馬運河是東南走向,總長64.8公里。從巴拿馬市的海濱出發,通過運河,就可以到達大西洋畔的科隆市。
1550年,葡萄牙人安東尼奧·加爾瓦認為,在達連海峽開鑿一條運河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當時的西班牙殖民政府沒有把它提到議事日程上,因為如果開鑿運河成功的話,它的壟斷地位也就變得岌岌可危了。直至18世紀70年代,西班牙人才開始運河的勘察工作,但進展并不大。
率先開鑿巴拿馬運河的是一位叫費迪南德·迪·萊塞浦斯的實業家,1880年開始動工,但遇到了許多困難。工人們因患瘧疾和黃熱病喪命,不僅他的公司因此而破產,而且有兩萬多名工人喪生,工程被迫于1889年停工。
1903年,再度開始了開鑿巴拿馬運河的工程。在當時美國與巴拿馬簽訂協議,由美國人開鑿。在美國醫生勞福德·戈加斯的努力下,最讓人費神且有強大殺傷力的黃熱病和瘧疾得到了救治。人們解除了后顧之憂,一切難題迎刃而解。1907年,由G·W·戈瑟爾陸軍上校任總指揮,工程又重新上馬。經過7年的努力拼搏,巴拿馬運河終于竣工,它聯系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交通和商貿也得到了飛速地發展。
巴拿馬運河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西洋一端的防波堤,在利蒙灣,自南而行,經過一道船閘,水位升高26米,進入人工湖中。船駛出人工湖后,到巴拿馬附近,又下降至與海平面相平。自巴拿馬北行,則是以相反的方式經過船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