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的日頭像塊燒紅的鐵犁,把地皮翻出龜裂的紋路。白水河早成了條曬干的蛇蛻,河床裂開的泥縫里躺著死蚌,殼里珍珠都叫烏鴉啄了去。劉秀蹲在祠堂門檻上磨鋤頭,刀刃在青石板上刮出沙啞的調子,像極了餓急的流民撓門聲。
“文叔!縣衙貼告示了!“鄧禹頂著斗笠沖進來,笠沿滴落的汗珠子在曬蔫的蒲團上砸出個“災“字。這太學同窗自打跟來南陽,整日捧著《洪范五行傳》算雨期,算得袍子都褪成了喪服色。劉秀瞥了眼他懷里露出的帛書邊角——那上頭蓋著王莽親題的“救民水火“印,不用看也知是催繳夏稅的檄文。
祠堂外忽然炸開哭嚎。劉秀抄起磨了一半的鋤頭出去,正撞見里正領著官兵拆門板。那門板是前漢留下的柏木,雕著高祖斬白蛇的紋樣,此刻被官差當柴火往車上扔。“朝廷有令,抗旱物資統歸官倉!“里正喊得嗓子劈叉,脖頸青筋暴起如蚯蚓,懷里卻鼓囊囊揣著袋黍米——準是拿門板跟官差換的口糧。
劉秀的鋤頭柄突然卡進車轅:“差爺,這門板燒灶煙大,不如用后山的刺槐?“說著摸出塊麩餅塞過去,餅里夾的朱砂粉在日頭下泛著血光。官差喉結動了動,這紅艷艷的吃食讓他想起上月斬的流民頭子,那脖頸噴出的血也是這般顏色。
當夜,劉秀蹲在桐柏山洞里扒拉算籌。陰麗華送來的《溝洫志》鋪在膝頭,竹簡上還粘著胭脂印子。他蘸著唾沫在巖壁上畫渠線,忽然聽見洞外傳來窸窣聲——鄧禹舉著火折子,照見壁上密密麻麻的“田奴軍“三字,每個字都套著賦稅賬目的格子。
“此非救民,乃養死士!“鄧禹的火折子差點燎了胡子。他指著劉秀藏在草垛后的環首刀,刀柄纏的麻繩還是拆自官倉的賑災麻袋。劉秀不慌不忙踢了腳算籌,滿地橫豎頓時成了八卦陣:“子陵兄可算過?修一里水渠需壯丁五十,南陽八縣若同開三十六渠...“
“可你暗中編伍造冊!“鄧禹的《洪范五行傳》拍在巖壁上,震落幾粒蝙蝠糞,“每隊百人設屯長,每屯配鐵鍤十把——這是治水還是練兵?“
洞外忽然傳來鷓鴣叫,三長兩短。劉秀摸出個陶塤回了兩聲短鳴,轉頭沖鄧禹咧嘴一笑:“子陵兄的蓍草能算天命,可算得清人心?“話音未落,王匡的親信朱鮪扛著麻袋鉆進來,袋口漏出的粟米里混著箭鏃,叮叮當當活像群餓鬼敲碗。
鄧禹的羅盤針突然瘋轉。他認得這米是新朝官倉的“賑災特供“,里頭摻的沙石比例與《九章算術》的均輸題嚴絲合縫。劉秀抓把米撒在卦象上,粟粒恰好在“坎“位聚成個“漢“字:“綠林軍的買命錢,夠換三千精壯吃半月。等渠成之日,這些餓紅眼的可就是現成的...“
“豺狼!“鄧禹的拂塵掃落卦米,卻見劉秀突然暴起掐住他手腕。青年眼里的溫潤褪得干干凈凈,瞳仁黑得像桐柏山的礦洞:“去年大雪壓塌韓家莊,子陵兄抱著《禮記》給凍殍蓋書頁時,可聽見他們罵的是王莽還是老天爺?“
五更梆響,白水渠開工的銅鑼震飛了祠堂瓦當的積灰。劉秀杵著鐵鍤站在祭壇上,背后掛著陰麗華手書的“以工代賑“帛書,字跡娟秀如舞劍。臺下烏泱泱的饑民舉著豁口陶碗,眼珠子綠得跟渠里新挖的銅錢苔似的。
“每日兩頓稠粥,完成丈量者加腌菜一勺!“劉秀的銅鑼敲得山響,余光瞥見朱鮪的人混在人群里發木牌——正面刻著“渠工“,背面卻是“甲子“編號。這是照搬綠林軍的建制,領到“戊四十九“的老漢怕是到死都不明白,自己已然成了田奴軍的伙頭兵。
鄧禹抱著羅盤在渠邊轉悠,忽然踩到塊硬物。扒開浮土,竟是新鑄的箭簇埋在夯土里,刃口朝上恰似倒插的墓碑。他抬頭望見劉秀在丈量標桿旁比劃手勢,那分明是太學兵書課上教的“鋒矢陣“變陣之法。
“劉文叔!“鄧禹的怒吼驚飛了汲水的烏鴉。他舉著箭簇沖上祭壇,卻見劉秀正給個瘸腿少年包扎傷口。青年手指翻飛間,麻布條在少年斷腿上纏出個“漢“字結,嘴里還哼著《豳風》的調子:“七月流水,九月授衣...“
臺下忽然傳來騷動。里正領著官兵來“征調民夫“,領頭的什長剛拽住個婦人,手腕就被鐵鍤砸出骨裂聲。劉秀躍下祭壇時,腰間玉璜閃過冷光,照見那什長盔纓下的黥面——竟是岑彭的親兵。他腳底故意一滑,整袋石灰粉潑在軍冊上,南陽郡的田畝數頓時糊成團鬼畫符。
當夜渠邊篝火熊熊,劉秀蹲在暗處磨鐵鍤。鄧禹的羅盤針突然指向紫微垣,他掐指一算臉色驟變:“太白犯輿鬼,主大喪!“話音未落,渠底傳來慘叫——新挖的土方塌了,埋住的人手里還攥著半塊餅,餅渣里摻的朱砂粉紅得刺眼。
劉秀抄起鐵鍤就往塌方處沖,卻被鄧禹死死拽住:“你早知此段土質松軟!“青年反手亮出袖中的《禹貢地域圖》,塌方位置赫然標著個朱砂圈:“不用三條人命,怎換得來官倉開閘放糧?“
月光照見塌方坑里的銅錢紋,那是王莽新鑄的“大泉五十“,本該在官倉底吃灰的賑災錢。鄧禹突然明白,這些銅錢是劉秀故意埋的餌——明日郡守來查塌方,定能挖出“貪墨證據“,正好替田奴軍再添三百義憤填膺的生力軍。
子夜時分,劉秀摸到桐柏山北麓。陰麗華的馬車停在亂墳崗前,車轅上掛著串風干的人耳——都是岑彭派來的探子。她掀開車簾遞來卷帛書,南陽官倉的存糧數旁新添了行小字:“七月十五,漕船過新野。“
“夠養五千兵吃三個月。“劉秀就著磷火看賬目,忽然嗅到胭脂盒里的朱砂味。他蘸著朱砂在“新野“二字上畫圈,指痕蜿蜒如血河:“煩請姑娘在鄧禹的《洪范五行傳》里添一卦——'熒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
馬車駛遠時,山腳下傳來送葬的嗩吶聲。劉秀站在新墳前,給每個土包插上鐵鍤。鍤柄纏的麻繩在夜風里飄成招魂幡,仔細瞧去,每根繩結都是田奴軍的暗號。他忽然想起太學那年冬至,祭酒指著《論語》說“仁者愛人“,此刻卻覺得圣賢書里的墨字,還不如渠底冤魂的指甲縫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