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的指尖還沾著方才打斗時蹭上的青苔,他望著眼前寒光凜冽的刀鋒,忽然想起三日前在太學藏書閣見過的青銅量天尺——那尺子也是這般懸在《周髀算經(jīng)》上方,稍有不慎便會墜下來砸碎龜甲。此刻陰家侍衛(wèi)的環(huán)首刀離他咽喉不過三寸,刀刃上倒映著馬車簾隙間漏進的殘陽,竟與《西京雜記》封皮的金線紋路如出一轍。
“且慢。“
陰麗華的聲音像玉磬撞碎冰棱。她蔥白的手指搭在侍衛(wèi)腕間,腕上赤玉鐲與刀柄鑲嵌的瑪瑙相映生輝:“這位郎君既能識得《急就章》里的暗碼,想來不是尋常劫匪。“說話間,她裙裾掃過車轅處半開的暗格,劉秀瞥見里頭還躺著卷《九章算術(shù)》,竹簡邊角用朱砂標著“賦稅三策“的字樣。
侍衛(wèi)長陳忠的刀尖顫了顫。他跟隨陰氏二十載,見過太多借故接近的探子,眼前這落魄書生雖滿身泥濘,可方才奪刀時用的分明是前漢羽林軍的擒拿手。正要開口,卻見劉秀突然抓起地上一截枯枝,在沙地上畫出北斗七星的軌跡:“申時三刻,太微垣東移三度,姑娘的馬車本該走官道,為何繞行這虎嘯坡?“
陰麗華眼底掠過一絲驚詫。昨日觀星時她也見紫微星暗弱,這才臨時改道,此事連貼身婢女都不知曉。她不動聲色地攏了攏披風,風毛領(lǐng)子里掉出半片龜甲,上頭灼紋恰是“熒惑守心“之象。
“放肆!“陳忠的刀鋒又逼近半分,卻在劉秀頸側(cè)驟然停住——書生手中枯枝不知何時抵住了他章門穴,正是《黃帝內(nèi)經(jīng)》記載的氣海命門所在。
僵持間,遠處傳來急促馬蹄聲。劉秀耳廓微動,這蹄鐵落地間隔似丈量過般精準,必是新朝繡衣使者的追兵。他忽然扯開衣襟,露出鎖骨下方淡紅的胎記:“建平元年九月初九,南陽郡守強征童男童女祭天,有個戴冪籬的姑娘往祭壇扔了火把——陰姑娘可還記得?“
陰麗華猛地攥緊車簾。那年她剛及笄,隨叔父暗訪災情,確實救下過三十七個孩子。其中一個男童撲滅火堆時,鎖骨被炭火灼出梅瓣狀傷痕......
“你是那個咬破巫祝手腕的小狼崽子?“她脫口而出,又自覺失言,忙用紈扇掩住朱唇。當年那孩子眼中噬人的兇光,與眼前書生溫潤眉眼重疊,竟教她心頭莫名一顫。
馬蹄聲已至百步內(nèi),劉秀突然抓起《西京雜記》撕下扉頁,就著唾沫吞入腹中。陳忠大驚,這書頁浸過陰氏秘傳的鶴頂紅,常人觸之即亡,卻見劉秀面色如常地抹了抹嘴:“《淮南萬畢術(shù)》載,丹砂合雄黃可解百毒——姑娘的胭脂盒里,怕是還藏著半錢朱崖汞粉?“
陰麗華終于變了臉色。她今晨確用南海朱砂兌了胭脂,此事連梳頭嬤嬤都不曾察覺。繡衣使者的呼喝聲近在咫尺,她突然掀開車簾:“陳叔,讓他進來。“
馬車內(nèi)焚著蘇合香,劉秀的粗布衣擺掃過鎏金暖爐,在波斯毯上蹭出道泥痕。陰麗華卻渾不在意,徑自掀開座下暗格,露出整箱竹簡:“王莽改度量衡,將一百黍為一銖改為八十一黍,此事在《西京雜記》第三卷有載。“她指尖劃過某行小字,“但郎君可知,新朝官倉的粟米,每石要比漢制少二十三斤?“
劉秀的瞳孔驟然收縮。他繪制《天下郡國圖》時,始終算不清南陽糧倉的虛實,原來癥結(jié)在此。正要細看,窗外突然射入三支鳴鏑箭,車壁懸掛的銅漏應聲而碎。
“姑娘先走!“陳忠揮刀劈開車轅,卻見劉秀已扯斷韁繩套在腕上。昔日耕田時馴牛的巧勁此刻派上用場,兩匹驚馬被他勒得人立而起,恰恰擋住追兵箭雨。
陰麗華在顛簸中握緊暗格機關(guān),忽然感覺掌心多了一物——是劉秀塞來的蓍草莖,二十八根整整齊齊,草節(jié)處皆用血點標著星宿方位。她想起今晨占得的“龍戰(zhàn)于野“卦象,再抬眼時,只見那青衫書生躍上馬背,背影竟與紫微垣星圖漸漸重合。
“接著!“她扯下頸間玉璜拋去。劉秀反手接住時,觸到璜身陰刻的篆文:非劉氏不王。這是當年高祖賜予陰氏先祖的免死鐵券,此刻卻成了最燙手的山芋。
繡衣使者的鉤鑲鎖住馬腿那刻,劉秀突然縱聲長笑。他想起蘭臺大火中強華扭曲的臉,想起兄長劉縯說“大丈夫當提三尺劍立不世功“,最后定格在陰麗華含驚帶怒的眉眼。玉璜鋒利的邊緣割破掌心,血滴在《西京雜記》殘頁上,竟顯出先前未見的一行小字:
“乙未歲,有客星犯帝座,光武興。“
馬蹄聲、嘶鳴聲、箭矢破空聲忽然都遠了。劉秀在血色朦朧中看見陰麗華的馬車消失在暮色里,車轍印蜿蜒如河圖洛書。他舔了舔嘴角咸腥,想起那口吞下的毒頁——原來陰氏的鶴頂紅,回味竟有幾分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