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如玉一聲令下,大理寺的官差們傾巢而出,如一張大網般撒向永寧城各處。他們手持那張字跡娟秀的索命紙條,開始在全城范圍內大肆排查所有擅長書畫之人。
“查!仔細地查!”小六站在書坊門口,腰板挺得筆直,聲音卻不由自主地發顫,“但凡字跡有三分相似的,統統帶回去問話!“他學著顏如玉平日里的威嚴語氣,卻因為底氣不足而顯得格外滑稽。
“喲,小六大人今天好大的官威啊~“一旁的官差王虎忍不住打趣道,故意把“大人“二字拖得老長。他五大三粗的身材往小六旁邊一站,活像座鐵塔。
小六縮了縮脖子,嘴硬道:“少、少廢話!這可是人命關天的大案!“
“是是是,“王虎壞笑著湊近,“就是不知道咱們小六大人待會兒見到嫌犯,會不會又腿軟得站不穩?上次在醉仙樓抓個偷兒,您老可是嚇得鉆桌子底下了。“
周圍的官差們頓時哄笑起來。小六漲紅了臉,結結巴巴地反駁:“那、那是戰術性隱蔽!你懂什么!“
“隱蔽到桌子底下抱著桌腿喊娘?“另一個官差李四插嘴道,模仿著小六當時的腔調,“'娘誒!別過來!我還沒娶媳婦呢!'“
眾人笑得更歡了。小六惱羞成怒,揮舞著手中的紙條:“再笑!再笑我就告訴謝姑娘你們消極怠工!“
這話倒是管用。想起謝骨香那把能讓人生不如死的銀簽子,官差們立刻收斂了笑容,乖乖繼續搜查。
“不過說真的,“王虎壓低聲音,神秘兮兮地說,“你們說這案子會不會真是...那個干的?“他做了個魚尾擺動的手勢。
小六立刻打了個寒顫:“別、別瞎說!謝姑娘說了,這世上哪有什么妖怪!“
“可那珍珠...“李四欲言又止。
“珍珠怎么了?珍珠...“小六的聲音越來越小,眼神不自覺地往四周瞟,仿佛那寫下索命書的“妖怪“隨時會從哪個角落撲出來。他下意識地往王虎身后躲了躲,“我、我覺得還是查字跡要緊...“
王虎見狀,故意突然拍了下小六的肩膀:“哇!“
“娘啊!“小六一個激靈,差點跳起來,待看清是王虎惡作劇后,氣得直跺腳,“王虎!你、你等著!下次你被謝姑娘扎針的時候,我絕對不幫你求情!“
“別別別,小六大人饒命~“王虎裝模作樣地作揖,卻掩不住嘴角的笑意。
當大理寺眾人滿城搜查字跡時,謝骨香卻另辟蹊徑。她獨自回到陰森潮濕的神廟,褪去平日里的急躁,整個人沉靜得像一潭深水。案發現場保持著最初的混亂:傾倒的供桌、散落的香灰、還有那片被雨水浸泡得發黑的泥地——劉貴就是在這里變成了一具干尸。
她取出隨身攜帶的牛皮工具包,展開一排閃著冷光的精巧器具。戴上琉璃鏡片時,鏡片后的雙眸驟然變得銳利如鷹。她雙膝跪在潮濕的地面上,絲毫不顧泥水浸透裙裾,開始一寸一寸地檢視這片死亡之地。
“腳印...腳印...“她喃喃自語,琉璃鏡片幾乎貼在地面,反射著幽暗的光。劉貴的腳印雜亂無章,顯示死前曾驚慌逃竄。但謝骨香要找的是另一個人的痕跡——那個將劉貴逼入絕境的存在。
三個時辰過去,夕陽的余暉透過破敗的窗欞,在斑駁的墻面上投下血色的光斑。謝骨香的膝蓋已經麻木,指尖也被泥水泡得發白,但她依然固執地搜索著。就在光線即將消失的剎那,靠近傾倒神龕的墻角下,一處被雨水沖刷得幾乎模糊的泥地邊緣,一道極淺的凹陷吸引了她的注意。
“這是...“她呼吸一滯,小心翼翼地撥開表面的浮土。那是一個幾乎被抹平的足印邊緣,異常纖秀,絕非成年男子所留。足尖部分微微上翹,像是穿著軟底繡鞋的女子,或是身形輕盈的少年。
謝骨香立刻從工具包中取出一個琉璃瓶,里面盛著特制的藥水。她屏住呼吸,將藥水均勻地噴灑在那微弱的痕跡上。藥水滲入泥土,暫時固化了即將消失的印記。接著,她取出細如面粉的石膏粉,用駝毛刷一點點覆蓋在足印上,動作輕柔得像在對待易碎的蝴蝶翅膀。
等待石膏凝固的時辰里,謝骨香靠坐在墻邊,不自覺地咬起了拇指指甲——這是她思考時的習慣。暮色中的神廟愈發陰森,殘破的神像在黑暗中仿佛活了過來,用空洞的眼睛注視著她。但她渾然不覺,全部心神都系在那個即將揭曉的足印上。
“成了。“她輕聲說道,小心翼翼地揭起已經凝固的石膏模。月光下,一個清晰的印痕顯現出來:前端異常秀氣,足弓弧度優美,后跟處略深,顯示出主人站立時的重心習慣。最奇特的是,足印前段有五個清晰的小圓點——像是赤足留下的趾痕,卻又過于規整。
謝骨香的手指輕輕描摹著石膏上的紋路,眉頭越皺越緊。“女子?“她自言自語,“還是...“一個更不可思議的猜測浮現在腦海。劉貴死前見的,莫非是一個赤足的女子?
與此同時,云瀾的住處——“聽濤小筑”也迎來了大理寺的“拜訪”。
“聽濤小筑“坐落在永寧城西的僻靜處,臨水而建,白墻黑瓦掩映在幾株老柳之間。官差們推開吱呀作響的竹扉時,一陣帶著水汽的風迎面拂來,夾雜著淡淡的荷香與墨香。
小六縮在搜查隊伍最后,手指死死攥著腰刀柄,指節都泛了白。他探頭探腦地往里張望,總覺得這雅致的院落里藏著什么吃人的精怪。“大、大人...“他聲音發顫,“要不我在門口把風?萬一那妖怪從外面...“
“閉嘴。“顏如玉頭也不回地打斷,抬腳踏上青苔斑駁的石階。他玄色的官靴踩在木質回廊上,發出沉悶的聲響,驚起了檐下一對白鷺。
書房的門半掩著,推門時帶起一陣細微的塵埃,在斜照的陽光下飛舞。屋內陳設簡樸得近乎寡淡:一張黃花梨書案,一把藤編圈椅,一個素白瓷瓶里插著幾枝枯荷。唯一稱得上裝飾的,是墻上掛著的幾幅水墨畫。
書案上鋪著一幅未完成的《月潮圖》。墨跡尚新,浪濤的筆觸蒼勁有力,卻又帶著奇異的流動感,仿佛真能聽見潮聲。顏如玉的指尖輕輕拂過紙面,感受到細微的凹凸——那是運筆時留下的力道,幾乎能想象到作畫者手腕的起伏。
他的目光移向墻面。東側掛著《礁石圖》,漆黑的礁石如利劍刺破海面;西側是《海燕圖》,寥寥數筆勾勒出飛鳥搏擊風浪的英姿。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對書案的那幅工筆《漁女補網圖》。
畫中少女約莫二八年華,赤足盤坐在礁石上,腳邊堆著漁網。洗得發白的藍布衣裳裹著纖細的身軀,袖口挽起,露出曬成蜜色的小臂。她低垂著頭,烏黑的發辮從肩頭滑落,側臉線條柔美得令人心顫。最動人的是那神情——眉眼彎彎,唇角含笑,帶著一種未被塵世沾染的純凈快樂。背景處,落日將海面染成金紅色,每一道波紋都細膩得仿佛能流動。
顏如玉凝視良久。這畫與其他海景截然不同,筆觸溫柔得近乎虔誠,連漁網上的每個繩結都清晰可辨。畫者顯然傾注了非同尋常的情感。
“云先生此畫,“顏如玉聲音平穩,卻字字如針,“情真意切,不知畫中人是?“
窗外的風突然大了起來,吹得檐角銅鈴叮當作響。云瀾的目光落在畫上,那雙向來溫潤如玉的眼眸瞬間掀起驚濤駭浪——濃得化不開的哀傷與追念如潮水般涌出,又在轉瞬間被強行壓抑,只余一片令人心驚的平靜。
“她......“云瀾開口時,聲音低沉得幾乎融入風聲,“是在下一位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