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天儀核心艙里,林青硯吐的稀里嘩啦,吐出來的不是胃液,是混著青銅銹的甲骨文碎片。
那些刻著“其自西來雨”的龜甲殘片在嘔吐物里重組,竟拼成半幅三星堆金杖紋樣。
全息屏上的母親影像開始閃爍雪花點,ICU背景突然扭曲成青銅器紋樣,那些維持生命的導管分明是祭祀用的玉琮雕件,輸液架上還掛著標注”良渚文明特供“的營養液——標簽上印著紐約大博物館都會的LOGO。
“他們把你媽的肝臟做成了良渚玉珠。”
柳絮的聲音像是從海底傳來,每個字都帶著氣泡破裂的咕嘟聲,
“每個肝小葉都刻著微雕《考工記》,現在正插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展柜里當鎮館之寶——順便說,展柜恒溫系統用的是你修過的唐代三彩灶王像,灶眼里還燃著長明火。”
黑袍人撕開艙門時帶進故宮冬夜的風,林青硯聞到了茴香餃子的味道。
這味道來自他背包里凍硬的應急食品,也可能是渾天儀循環系統在模擬母親的手藝——畢竟上周剛用AI分析過她包的餃子褶皺角度,數據庫顯示21道褶是最佳文化承載結構。
---
“你爹的算法有個致命漏洞。”
黑袍人摘下戰術手套,露出與青銅鈴鐺同款的“天工“印文,紋路里嵌著納米級的良渚神徽,
“他以為把文明火種藏在非遺技藝里就安全了?”
全息屏突然播放起4K高清畫面:
蘇繡大師在昏迷中抽搐,指尖滲出的血珠正被抽成納米絲線,繡繃上浮現出銀河系星圖;
景德鎮老師傅的拉胚手勢被動作捕捉,投影在盧浮宮穹頂跳機械舞,每個旋轉都釋放著加密的文明數據包;
甚至胡同口修自行車的王大爺,每次補胎都在給外星信號塔供能,膠水成分檢測出三星堆青銅器的錫鉛配比。
林青硯的“天工”印文突然灼穿操作臺,渾天儀齒輪咬合聲里混進了胡同口的磨剪子吆喝。
他想起七歲那年除夕,父親把青銅鈴鐺藏在餃子餡里說:
“硯硯吃這個,能長匠氣。”
當時母親舉著漏勺追打父親,鋁鍋蓋在蜂窩煤爐子上叮當作響,迸出的火星在窗玻璃上燙出《天工開物》的殘頁,那些焦痕至今還留在老宅的窗欞間。
---
黑袍人的激光刃距咽喉三厘米時,整個核心艙響起了《新聞聯播》片頭曲。
林青硯掌心噴出的不是異能而是老陳醋,酸霧腐蝕著戰術目鏡的電路板,全息屏突然彈出警告:
【PH值過低!建議使用小蘇打中和!】——警報聲竟是單田芳的評書《隋唐演義》。
“你根本不懂非遺!”
他撞翻對方沖出艙門,空中漂浮的青銅編鐘自動拼成胡同口張記裁縫鋪的招牌,鈸片上還留著母親縫制的蠶絲減震套,每根絲線都來自她臨終前補好的那件羽絨服。
柳絮在量子態與實體間瘋狂閃爍,月白襦裙的褶裥竟用故宮藏《絲路山水地圖》的經緯線織就:
“快想個最中國的玩意對抗玉琮!”
---
林青硯撲到操作臺前,用故宮修文物的手法給渾天儀刻了道陜歷博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當黑袍人召喚的良渚神人虛影撞上復活節島石像時,京津冀上空突然飄起葦編的雪,每片雪花都帶著景泰藍的掐絲紋路,落地即化作蘇州碼子組成的防火墻。
“你媽留了最后一道防火墻。”
柳絮突然實體化,往他嘴里塞了顆稻香村元宵,
“在冬至餃子餡里。”
林青硯咬破糯米皮的剎那,舌尖嘗到了三星堆青銅神樹的銅銹味,視網膜上滾動起父親的手寫代碼——那是用揚州漆器工藝加密的補丁程序,每道漆紋都在模擬故宮地磚的“金磚墁地”技法,數據流里還摻著胡同口炸醬面的豆瓣香。
---
黑袍人胸口玉琮開始龜裂,裂紋里滲出豆汁兒般的腥甜。
林青硯踩著渾天儀齒輪躍起,像童年胡同里踢毽子那樣把青銅鈴鐺踹進對方丹田:
“我爸的算法缺的不是技術,是胡同口王大爺修自行車的手藝!”
當良渚玉珠在黑袍人體內炸成驢打滾時,整個系的太陽非遺造物同時發出嗡鳴,國際空間站里的中國結突然自動編織成河圖洛書,NASA監控畫面顯示其經緯線正在生成反質子束,而空間站廁所里飄著的茶葉渣,竟組成“小心你爸“的摩爾斯電碼。
---
當林青硯砸進景山觀妙亭時,全球七十三處非遺傳承點同時亮起:
-京都西陣織工坊的織機自動編織出敦煌飛天,經線是法隆寺五重塔的舊木料
-威尼斯玻璃匠人吹制的器皿浮現甲骨文,每個氣泡都是《馬可·波羅游記》的字母
-瑪雅祭司的后裔突然在金字塔刻下景泰藍紋樣,用可可粉調出故宮紅墻的辰砂色
-甚至亞馬遜雨林里的土著,突然用草木染技法在樹皮上畫出河圖洛書,顏料里檢測出良渚玉器的透閃石成分
所有傳承者的視網膜上都閃過同一句話:
“文明存續倒計時1095天”,字體是用蘇州評彈的工尺譜變形而成。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里,母親的肝臟標本突然滲出茴香汁,浸透了展柜下的防火警報器,保安的對講機里傳出AI解說員驚慌的播報:
“警告!展品正在表演非遺技藝'活肝雕花'!”
---
深夜回到文保中心,林青硯打開冰箱取出凍餃子。
當第七個餃子被咬開時,青銅鈴鐺殘片突然射出全息投影:
父親正在修復一尊詭異的青銅鼎,鼎內刻滿用餃子褶皺加密的二進制代碼,每個褶皺對應《營造法式》的舉折之數,鼎耳掛著的銘牌寫著——
「河圖計劃最終階段:以人類之胃承載文明火種」
背景音里傳來熟悉的磨剪子吆喝,鏡頭拉遠顯示這尊鼎竟在國際空間站里漂浮,鼎足卡著半袋“思念牌“速凍水餃。
---
農歷廿九的故宮飄起大雪,林青硯蹲在太和殿屋頂調試渾天儀。
黑袍人的殘部正在筒子河對岸集結,他們抬著的不是武器,而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借展的明代拔步床——床板下藏著反物質發生器。
“你媽包的餃子還剩七個。”
柳絮的虛影在雪中明滅,
“每個對應北斗一星,咬破時記得按二十八宿方位咀嚼。”
她突然實體化往林青硯嘴里塞了顆蜜三刀,
“這是備份程序,用徐州蜜三刀的糖殼保護胃酸…”
話音未落,黑袍人發射的文明格式化射線已到眼前。
林青硯猛咬餃子,青銅鈴鐺在食道里震出《茉莉花》的頻率,故宮所有琉璃瓦同時發光,在雪幕上投射出父親的臉:“開飯了,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