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汴梁城)
靖康二年的雪裹著煙炱味,落在樊樓傾頹的鴟吻上。我踩著結冰的護龍河潛進宮城時,垂拱殿的藻井正墜下最后一顆夜明珠。藥爐在懷中燙得驚人,指引我望向延福宮廢墟——那堆破碎的汝窯青瓷間,半片冰裂紋瓷枕正滲出淡青色血水。
“官家的墨寶竟不如一方瓷枕?“
金人將領的嗤笑穿透宮墻,他手中狼牙棒挑著塊未燒透的鈞瓷片,釉色與當年柴窯進貢的雨過天青盞如出一轍。我屏息縮進冰裂的太湖石洞,看那瓷片割破雪幕,正扎進《千里江山圖》殘卷中王希孟題款的位置。
子夜,我在艮岳遺址尋到完好的青瓷枕。藥爐貼近枕面時,冰裂紋突然游動如蝌蚪文,裂紋間浮出宣和畫院獨有的孔雀藍釉彩——這是當年我替宋徽宗調制的秘色釉,原是為賀柔福帝姬及笄之禮。
“先生竟不知這枕頭會吃夢?“
清泠女聲自枯死的蟠松后傳來,裹著素綾的少女赤足踏雪。她腕間金釧刻著二十八宿圖,每顆星子都是未燃盡的香丸。當看清她懷中抱著的哥窯貫耳瓶時,我瞳孔驟縮——瓶身百圾碎紋間滲出的,分明是玉門關李桓消散時的木槿花汁。
藥爐突然發出裂帛聲,青煙凝成政和五年的場景:柔福帝姬趴在畫案上偷看我調釉,袖口沾滿青金石粉末。她將未燒制的瓷枕泥坯藏在袖中,卻被火照看穿的趙佶罰抄《道德經》。畫面流轉至靖康元年,她哭著把瓷枕砸向要求公主和親的朝臣,飛濺的瓷片在童貫臉上劃出血痕。
“這瓷枕吞了柔福三千六百個噩夢。“少女將貫耳瓶浸入太液池殘冰,“金人要帶走的不是帝姬鳳冠,是枕中困著的艮岳龍氣。“
朔風突卷池面薄冰,瓶身裂紋滲出《瑞鶴圖》的墨香。我按住她腕脈,指下竟無半分搏動:“你是畫院待詔筆下的人?“
她褪去素綾露出后背——整片肌膚竟是未設色的《聽琴圖》殘卷,蔡京題詩處結著冰晶:“先生當年用阿縈姑娘的銀發制筆,為官家畫就《雪江歸棹圖》,可曾想過畫魄會成精?“
五更鼓響時,我們在被洗劫一空的畫院庫房找到瓷枕另半片。藥爐青光中,破碎的瓷枕自行拼合,冰裂紋里浮出柔福帝姬被擄北上時的血淚軌跡。少女突然將貫耳瓶砸向瓷枕,飛濺的釉水中升起八百個金人鐵浮屠的虛影。
“他們要的是這個!“她撕開胸口畫紙,露出體內封存的《清明上河圖》殘卷,“瓷枕記著汴梁地脈走向,金人要用龍氣養漠北王庭!“
宮墻外忽然傳來駝鈴悶響,藥爐上的饕餮紋開始啃噬虛空。我蘸著釉水在雪地畫出河圖洛書,卻見少女縱身躍入瓷枕裂縫。她的素綾纏住我手腕時,我嗅到柔福帝姬常用的龍涎香氣:“告訴王希孟...他藏在《千里江山圖》里的...“
金人騎兵撞破宮門時,瓷枕在藥爐中炸成齏粉。漫天青瓷屑凝成《瑞鶴圖》中的白鶴,鶴唳聲里夾雜著柔福帝姬初學昆腔的調子。我攥著半枚冰裂紋瓷片沖出火海,身后傳來畫魄少女最后的輕笑——恍若當年阿縈在藥爐前哼唱的楚地小調。
三日后,我在被焚毀的相國寺地宮找到真相。鎏金銅佛腹中藏著的帛書顯示,柔福帝姬早將汴梁龍脈封入瓷枕。而那個畫魄少女,竟是王希孟以自身心血點化的《千里江山圖》靈魄,她脊背上的冰晶原是徽宗御筆朱砂印。
臘月二十三祭灶日,瓷枕殘片在藥爐中重燃。青煙里浮現柔福帝姬在五國城的身影,她正用金釵在凍土上勾勒汴梁街巷圖。當金人守衛的彎刀劈下時,我親眼看見她將瓷片刺入心口,血水融化的雪地上,赫然是王希孟繪制的艮岳秘道圖。
“原來官家早知天命。“我摩挲著瓷片上新增的淚痕狀裂紋,“用一座江山換女兒片刻清明,這筆買賣...“
雪粒突然懸停在半空,藥爐銘文滲出與玉璜血線同源的金絲。瓷枕裂縫中升起柔福帝姬的虛影,她手中金釵正是指向十二神器方位的司南。當我想觸碰那道虛影時,卻見她化作萬千青瓷蝶,翅翼上全是用血繪制的《宣和博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