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蓄勢待發驚風雷
書名: 大唐李瑁:請陛下殯天作者名: 逆轉乾坤的猴子本章字數: 2687字更新時間: 2025-03-16 00:01:00
李林甫是在自家府里接的詔,接完詔敕之后,他還要苦苦上表固辭,李隆基不準,如此三推三讓之后,李林甫才表現得勉為其難地接下了這個案子。
這道手詔并非明發曉諭,李林甫深知李隆基的顧慮,因此依舊封鎖消息。
但消息還是走漏了出去,先是少陽院接到了李適之的密報,隨即羅希奭也將這個剛剛收到的消息傳給了李瑁。
李瑁聽聞后,愣了半晌,開始瘋狂地回憶穿越前所學的唐朝歷史知識。
他總算想起來,歷史上的天寶三載,確實發生了杜有鄰冤案,告狀的人也正是杜有鄰的好女婿柳勣。
看起來,在他陰差陽錯橫插一杠子后,李林甫被激得提前出手了。
不過,歷史上的杜有鄰是被冤枉“亡稱圖讖,交構東宮,指斥乘輿”,現在升級成了更嚴重的巫蠱,看起來李林甫被上次的刺殺事件刺激太深,直接下了最狠的手。
李瑁幸災樂禍,他還唯恐李林甫過于保守,搞什么兩步走三步走的策略,沒想到居然是一步到位。
看著自己主子的喜形于色,武慶習慣性地問道:“大王,此事我們要出手嗎?”
李瑁想了想,最終還是搖頭道:“算了,這次我們躲著就好。”
上次的刺殺事件讓他還是有點后怕,意外太多,導致差點玩脫。
如果他沒記錯歷史,杜有鄰冤案是導致太子集團和宰執集團全面升級沖突的關鍵轉折點,萬萬不能因為自己而搞砸了。
更重要的是,由于鴻臚案和刺殺案,自己在李隆基面前露臉太多了,比李亨還有存在感。
讓一只老虎惦記可不是什么好事,李瑁決定要暫時收斂鋒芒。
壽王宅喜氣洋洋的時候,少陽院的日子卻不那么好過。
接到李適之密報的時候,李亨不負眾望地又暈了過去。
少陽院亂成一團,趙楚賓和李輔國簡單商議之后,立即派出心腹,通知杜有鄰馬上逃亡。
只要不落入李林甫的手里,這個案子就還有反轉的希望。
但他們還是晚了一步,李林甫早就料到他們會溜之大吉,提前派了刑部衙兵將杜宅重重包圍。
由于杜有鄰是五品以上,且未被定罪,不好直接下獄,刑部侍郎韓柏瀚親自上門,請他去刑部客房暫住。
被蒙在鼓里,一點消息都不知道的杜有鄰見刑部區區衙兵居然敢深更半夜,強闖入門,還明火執仗地要自己去刑部,登時就火了。
本來他就脾氣暴躁,此時更是怒發沖冠,吼聲回蕩得整個坊都能隱隱聽聞:“狗膽包天了!竟然敢隨便緝拿朝廷高官,誰給你們的膽子?誰給你們的權力?我看刑部是不想混下去了,以后三省六部就改三省五部好了!”
韓柏瀚剛剛趕到門外,就聽到杜有鄰的吼聲,不由得苦笑連連。
他因為攀不上李林甫的門路,跟趙楚賓又有些交情,因此跟東宮更加交好一些。
他是浸淫官場已久的老油子,接到本部尚書蕭炅的命令后,立刻察覺宰執集團準備清算東宮,當機立斷主動請纓,自己帶隊去拿杜有鄰,好以此跟東宮劃清界限,以免連累自己。
不過,切割是做給李林甫看的,萬一東宮沒倒,是李林甫倒了呢?
因此,東宮也不能得罪,最好是兩邊交好,左右逢源。
不管誰是最后贏家,自己都能屹立不倒。
本著這個目的,他必須對杜有鄰以禮相待。
韓柏瀚喝退了衙兵,整束衣冠,進了杜宅。
他是正四品下,品階比杜有鄰高,按禮應該杜有鄰先行禮。
然而杜有鄰此時正紅著雙眼,惡狠狠地盯著他,一副要把他活吃了的模樣,不太像會主動行禮的樣子。
韓柏瀚只好先行禮道:“杜大夫,刑部不會無緣無故,深夜叨擾。這是有上命,不得已的事兒。還請杜大夫不要為難刑部,跟我們回去,在刑部的客房里屈居幾天。這事想是哪里有什么誤會,到時解開了,韓某必定親自送杜大夫回宅,如何?”
他苦口婆心,以禮相待,希望杜有鄰知道好歹,不要把事情鬧大。
杜有鄰根本不吃他這一套,怒吼道:“上命?什么上命?你說的這個‘上’到底上到哪里?”
“這……”韓柏瀚卡殼了。
他接到的命令是中書門下發出的,從明面上來說,應該是宰相之令。
可杜有鄰是東宮僚屬,如果沒有李隆基的允準,李林甫敢擅自拿人?
因此,追根溯源,應該是圣意。
不過這些都是推斷,韓柏瀚手里一份詔敕都沒有。
他只好繼續賠著笑臉道:“上命還在中書門下那里,杜大夫也不想此事過于張揚,不是嗎?”
杜有鄰冷笑道:“老子行得正坐得直,沒干過什么偷雞摸狗的事,才不怕張揚!什么中書門下?不就是李林甫那條老狗的巢穴嗎?你回去告訴他,老子是太子的人,沒有陛下的詔敕,誰都不能動我!”
眼見杜有鄰的話說得越來越難聽,韓柏瀚急得直搓手:“這……你這……你這可叫我怎么辦才好啊?”
旁邊一個衙兵實在看不過去了,湊上去悄悄道:“侍郎,我們直接上去把他按住就是了,省得在這里跟他扯三拉四的。”
韓柏瀚正心里窩火,斥道:“胡說!他是朝廷命官,有魚符的,你以為是什么賤民,還上去就按住!”(注 17)
衙兵被罵得抬不起頭來,韓柏瀚自己一個人退出杜宅,在外面倉皇地轉了好幾個圈。
他是熟讀唐律的,自然知道杜有鄰說的不錯,沒有詔敕或牒,是不能直接拘拿官員的。
考慮到杜有鄰是東宮僚屬,光是牒估計還不夠,必須得是詔敕才行。
韓柏瀚不愿意冒這個風險,他打算,繼續包圍杜宅,等中書門下的進一步命令再說。
就在刑部和杜有鄰僵持的時候,晉國公府正在緊急召開會議。
知道李隆基最終決定由李林甫主辦此案,宰執集團的眾人紛紛彈冠相慶。
張博濟是最會揣摩李林甫心意的,當即對蕭炅贊不絕口:“蕭尚書當真是風流絕代,一回西京,就立下大功一件,日后入閣拜相,前途不可限量啊。”
蕭炅謙虛地道:“張少卿謬贊了,蕭某不過就是個馬前卒,老師才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所有事情包括陛下的決斷,都是按照老師的計劃進行,沒有一點紕漏。說句不當說的,大唐兩京一十六道都在老師肩上擔著呢。”(注 18)
最后一句馬屁拍得那叫一個水到渠成,渾然天成,就連天天精研此道的張博濟都自嘆不如。
羅希奭坐在最下首,冷眼旁觀,一言不發。
——————————————
以下考據可跳過,謹供書友參考
——————————————
『注17:關于魚符』
唐朝的魚符是一種用于官員身份象征或調兵遣將的符信制度。一種是功能型、憑證型的魚符,呈魚形,分為左右兩半,中間有榫卯結構,可以合二為一驗證真偽,材質通常是銅,刻有對應的圖案和信息用于調兵、傳詔令等。另一種是用于象征官員身份的隨身魚符,其上刻官職、姓名等。至于官員佩戴標準,按新舊唐書,高宗時遵循“五品以上隨身魚銀袋,以防詔命之詐,出內必和之,三品以上金飾袋”,武后時改魚為龜(玄武),中宗恢復舊制,玄宗又放寬為低級官員也能戴銅魚符。
『注18:關于兩京一十六道』
據唐書與會要,唐貞觀年間太宗廢郡為州,置天下為十道,永徽年間高宗增為十三道,后武則天復劃十道,睿宗景云年間重新增為十三道。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又細分天下為十六道,每道置采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具體是:京畿道、都畿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淮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隴右道、河西道、劍南道、黔中道、嶺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