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針鋒相對覓內奸
- 大唐李瑁:請陛下殯天
- 逆轉乾坤的猴子
- 2041字
- 2025-02-15 12:21:00
李亨沉默良久,心中掙扎良久,最終長嘆道:“也罷,他一心要蕩平我們,我們也只能主動出擊。不過這件事得好好籌謀,做好萬全的準備,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一旦失敗,就是家破人亡,挫骨揚灰。
眼看李亨終于點頭答應,杜有鄰不由得有點興奮起來。
而另一邊,晉國公府的正堂上,也是吵成一片。
楊慎矜堅持己見:“我就說這事是太子自導自演,這招雖然險,但一旦成功,陛下就會疑心右相用祥瑞做文章,反被倒打一耙。這么一來,右相再有跟太子不和之處,陛下就容易先入為主,覺得右相是在迫害太子?!?
張博濟聽得忍俊不禁,李林甫本來就是要迫害太子啊。
他忍住笑意道:“我倒不認為是太子那邊做的,他們用不著自陷險境。就今天朝會的表現來看,他們那邊左支右絀,舉步維艱,連罪己書都想到了,真要是他們謀劃的,那不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嗎?”
李林甫也贊成他這種判斷,拈須道:“那會是誰做的?”
一語既出,四下沉默。
敢于同時得罪兩派,又能獲利的,眾人想破腦袋也沒想出來會是誰。
羅希奭提議道:“要么我們反向思考一下,有誰能有這能耐繞過金吾衛,潛入皇城,還能進去少陽院放螢火蟲和小龜?”
這倒是一個解密的方向,王鉷已經扯了一張紙過來,提筆蘸墨道:“你們說,我來寫。”
就金吾衛森嚴的拱衛和別院三步一人五步一崗水泄不通的情況來看,要想潛進去,不但要身手高強,還得私通內應才行。
這需要權勢、地位、人脈、金錢,缺一不可。
沒多時,王鉷就已經寫滿了一張紙。他小心地提起來,吹了吹氣,確定墨汁已干之后,才呈上給李林甫看。
刑部尚書李適之、長安令韋堅、御史大夫王忠嗣……李林甫看著一個個熟悉的名字,要么是他的手下敗將,要么是與太子歷來親厚之人,這些人會去做這些事嗎?
羅希奭又道:“還有諸皇子當中,有幾位也有能力做到,是不是……”
他一說這話,眾人想到的第一個人就是李瑁。
除了李亨,目前只有李瑁背靠武家,最成氣候。
李林甫第一時間否決了這個提議:“不可能,李瑁不會做這種事?!?
出于謹慎起見,李林甫對于和李瑁結盟這件事并沒有跟包括兒子在內的第三人透露,因此他只下決斷,不說原因。
眾人對看一眼,仿佛獲得了什么訊息,很有默契地沒有再提。
李林甫將名單拿給了坐在旁邊的牛仙客看:“牛公,你覺得呢?”
牛仙客連日來身體不適,本不想參與,奈何硬被拉了來,只好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皺著眉頭道:“可這些人并不知道我們這邊會派人放太湖那只大烏龜吧?”
李林甫用指關節敲著桌子道:“就是這個!他們也許會猜測,但不能肯定太湖一事出自我們之手,又如何會費盡心機甘冒大風險來出這一招對付我們?所以,出手之人必得知曉內情?!?
眾人面面相覷,這么一來,這張名單就徹底廢了,而排查的范圍也大大縮小。
事以密成,語以泄敗,在推動太湖神龜祥瑞事件的過程中,李林甫集團的人除了現在參與討論的這幾個,知道整件事詳情的并不多。
就算是當地的知府,也不過接到報訊,說是湖中有祥瑞,讓盡快打撈一下,卻不知道這大龜的來歷。
堂中再度陷入了沉默,這些人精們立刻察覺,事情變得嚴重起來。
因為了解這起事件的,都是李林甫集團的中堅骨干。
這意味著,他們之中可能出了內奸。
李林甫的目光緩緩掃過在座的每一個人,他的目光不含任何情緒,仿佛只是單純的打量,但卻看得每個人芒刺在背,坐立難安。
張博濟作為女婿,嫌疑最小,此時站出來打破沉默:“岳父大人,若真有內奸,且被太子收買,那非得先挖出這個禍患不可,否則后面招招被動,一潰千里?!?
他罕見地稱呼了“岳父大人”,是在隱晦地提醒李林甫及其他人,自己的身份絕無可能背叛,可以首先排除。
羅希奭也醒過神來,趕緊也起身道:“令公,此事不如交給下官好好查查,務必要查個水落石出?!彼噲D以積極行事的姿態也剖明心志,自證清白。
李林甫知道羅希奭生性酷虐,擅長以刑罰折磨逼供,當即點點頭道:“要有分寸。”
所有不可明說的,都盡在這四個字當中。
羅希奭心領神會:“令公放心。”
交代完了抓內奸的事情,李林甫又轉向張博濟:“經此一事,不管陛下怎么想,太子那邊肯定把螢火群龜這口鍋扣在我頭上了,兩邊勢同水火,只怕他們要轉守為攻。”
張博濟應道:“是。太子身邊那個內侍李輔國詭計多端,必然會找尋時機趁機發難。下官的意思,與其被動挨打,不如加快步子,再謀劃一樁大的,盡快推翻李亨,勸陛下另立太子?!?
李林甫想了片刻,道:“還要顧及陛下那邊,我看,太子那邊宜逼不宜打。凡事不要我們出頭,得讓太子那里自亂陣腳,這樣行事不露痕跡,陛下才不會疑心到我們身上。”
張博濟一聽,大為嘆服,不愧是開元權相,李林甫事事都沒忘記李隆基。
李林甫始終清晰地記得一點,凡事一定要跟李隆基的利益進行捆綁,才能成功。
李林甫不想冒進的原因還有一點,他有點沒摸清李隆基在這件事上的想法,更想不明白為什么會專門叫李瑁來參加朝會。
由于誣告張說和岐王往來密切就是自己的手筆,李林甫比誰都清楚,李隆基有多么痛恨和顧忌皇子與大臣、邊將結交。
他始終擔心李隆基看穿了他和李瑁的結盟,因此不肯采取太過激進的舉措,在大局方針上僅僅同意把對太子李亨的敵對策略從“困”改成了“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