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朝會論辯爭不休
- 大唐李瑁:請陛下殯天
- 逆轉乾坤的猴子
- 2474字
- 2025-02-14 12:15:00
只有他心里清楚,李隆基并不是真的疑心太子,否則就不會這么單刀直入地發問。
李隆基只是需要太子給一個解釋,解釋得好,那就讓他順著臺階下,解釋得不好,那就是他自己把握不住機會。
李亨出了一身冷汗,卻不敢去擦拭,把頭伏在地上道:“不敢欺瞞陛下,臣初始聽聞這個消息,就知道祥瑞說的是陛下而非臣。元亨利貞,天下大興,此非盛世雄主擔不起這八個字。而我大唐開國以來,只有太宗和陛下能稱雄主。”
李隆基最崇拜李世民,事事都要跟太宗對比,因此李亨把太宗先抬出來,討李隆基的歡心。
李隆基果然神色和緩了些,但仍然沒有讓李亨起來的打算。
李亨看不見李隆基的表情,只好自己在那里演獨角戲:“不但如此,臣還要上第二道請罪表。”
朝堂上頓時起了一陣小小的喧嘩聲,若是為少陽院昨晚的事情,犯不著單獨請表。既然都是祥瑞,可以在前面那個表里一并說。
高力士不得不出來高聲道:“靜!”
議論聲沉寂下去,李亨這才道:“這第二道請罪表,為的是臣德行不檢,有失陛下教誨。”
這下子,朝堂徹底壓不住了,眾人面露驚駭之色,紛紛交頭接耳。
說出“德行不檢”四個字,那得是犯了大錯不可。難道李林甫他們掌握了太子什么罪證,打算今天發難?
李亨完全不顧群臣議論,聲情并茂地道:“臣昨晚徹夜未眠,省視己身,有五大過錯:一是疏于學習,圣賢書荒廢日久,二是陛下多次教導治國之道,卻依舊未能領會,致交予臣處理的日常政務多有疏漏;三是行事刻板不懂因時因地制宜,故而常生搬硬套,死守成法,實際難以推行;四是位居東宮,言行尚有冒進之處,不能為諸兄弟作表率;五是行事常猶疑不決,失于果斷。”
群臣面面相覷,這算什么過錯,這模板幾乎套在每個人身上都用得上。
為了這些濫竽充數的東西,專門上一個請罪表,太子小題大做,難道不怕弄巧成拙,惹怒圣人?
沒等眾人想明白,李亨的表演還在繼續:“臣還有很多小的過錯,不及在此一一細述。就光這上面五點,臣已羞愧難當。這樣的臣,又如何擔得起神龜背上那八個大字?”
“天下謠言紛起,是萬民不知臣與陛下之間的差距。故此上天震怒,昨晚在少陽院降下螢火群龜。那龜只有拳頭大小,背上要么刻‘亨’字,要么刻‘興’字。這是在提醒臣,臣之于陛下,就如同螢光之于皓月,土丘之于山川,溪流之于浩海。以小龜撼神龜,恰如以卵擊石,又如蚍蜉撼樹,即便臣每日勤修苦練,也趕不上陛下如天之德的一星半點。”
群臣恍然大悟,原來重頭戲在這兒呢,不由得紛紛朝李亨投去佩服的眼光。
將別院祥瑞說成是上天警示,將自己與陛下的差距作為不能擔當祥瑞的大過錯,這一招苦肉計確實用得妙。
此時,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李瑁幽幽嘆息了一聲,暗道:不是的,三哥,那些龜只有拳頭大小,是因為你弟我沒有多少錢,一時之間也找不到那么大的龜,只好隨便買了些湊數。
李亨已經語帶哽咽:“臣前思后想,今日特向陛下請罪之余,愿受鞭笞之罰,禁足別院,靜思己過,以謝上天。”
說到最后,李亨不由自主想起自己這一輩子過得戰戰兢兢,每日惶恐不安,不點寧神香根本入睡不了,三十來歲就已兩鬢斑白,悲從中來,忍不住哀痛抽泣,剩下的話也說不下去了。
這么一來,反而顯得李亨情真意切,李隆基長嘆一聲,道:“你且起來說話吧。”
李亨心中一喜,不敢表露出來,只能以袖掩面,起身道:“臣失態了。”
趙楚賓這才不慌不忙上前:“臣啟奏陛下,太子乃國本,身系陛下之望,不可輕易刑罰,禁足靜思更為妥當。為澄清謠言,以正視聽,請陛下發敕,述說太子過錯,將祥瑞歸于陛下,以免萬民誤解。”
東宮這派左一句謠言,右一句誤解,李林甫那派的人徹底坐不住了。
太湖神龜的祥瑞歸于李亨,這是李林甫在公開場合也說過的,李亨和趙楚賓分明在暗指李林甫故意散播謠言,毀損天子聲譽。
如果李亨這點什么都不算的過錯就要鞭笞,那李林甫豈不是要斬首?
楊慎矜率先跳出來道:“太子這話未免太過危言聳聽,司天臺都沒說什么,哪來的上天警示?總不能龜大就說是祥瑞,龜小就說是警示。”(注10)
楊慎矜說話向來直言不諱,頓時惹得朝堂上一片低笑聲。
朝會上,不經皇帝允許,官員不得擅自發言,楊慎矜此舉已經有違禮制。
高力士剛想出言制止,就看見李隆基對他微微搖頭,心下明白,這位主子今日是存了看戲的心,只好閉嘴,假裝不知情。
杜有鄰怒了,起身道:“太湖神龜祥瑞出來后,太子一直自思己過,緊接著就有螢火群龜,這不是警示是什么?難道你認為,太子可以跟陛下相比?”
楊慎矜馬上反駁:“我可沒這么說。但太子不是陛下親自立的儲嗎?好端端的,沒什么天大的事情,上天就警示?還請趙博士教教我,這警示的是太子,還是陛下?難道說,陛下立錯了不成?”
趙楚賓知道一旦扯上李隆基,那就是極其危險的話題,立刻眼露精光:“楊御史慎言!陛下立儲,已有數年,此時警示,只能是為太湖祥瑞錯歸太子一事,不可能針對立儲。”
趙楚賓性格沉穩,不容易被激怒,而且說話做事很有條理,這一出口就將楊慎矜隱隱彈壓了下去。
隨后王鉷上場接棒:“趙侍讀,古今史書,未見有祥瑞只歸于天子一人。太子既然是陛下選的,也是國之根基,未必就不能有祥瑞。照我看,別院的螢火群龜也是祥瑞,而且是專門降到東宮的祥瑞。如果上天真要警示,為什么不換種東西,何必還用龜呢?不就是為了承接神龜之意嘛。”
他故意不稱呼趙楚賓國子博士的官職,而非要稱呼東宮侍讀的名稱,是在提醒李隆基,趙楚賓有所偏私,立場并不公允。
李瑁聽得暗暗點頭:對嘛,好容易在京郊農戶那里搜羅了這么一些龜,就是為了坐實三哥的祥瑞之事,否則隨便抓些雞鴨,保準場面更加恢弘。
趙楚賓冷笑道:“此種小龜,河里隨便一撈,比比皆是,能是什么祥瑞,王御史不妨多見見世面,也省得說出這種坐井觀天的話來。”
這是在暗地里嘲諷“弄獐宰相”李林甫手下多是不喜讀書之人。
——————————————
以下考據可跳過,謹供書友參考
——————————————
『注10:關于司天臺』
唐朝負責觀測和解釋天象,預測天氣并制定歷法的司天臺,反復改過無數次名字,包括太史局、太史監、秘書閣局、渾天監、渾儀監、司天臺等。玄宗開元十五年改太史局,天寶時又改為太史監,為方便閱讀,本文統一為司天臺。——《舊唐書·卷三十六·志第十六》、《新唐書·卷四十七·志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