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母親的芬芳
和陶阿姨成為公益伙伴和文友,成為有說不完的話的忘年交,于我而言是一件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中學時候的語文課文《松樹的風格》非常深刻地烙印在我的記憶中,影響著我最基本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對陶阿姨紅色家庭的崇敬,是我們那一代千千萬萬人共有的情愫。我跟陶阿姨的聯結,最開始是兩年多前我偶然得知陶阿姨喜歡我的書。后來,我在北京的一個小土菜館跟陶阿姨首次見面,陶阿姨露出明凈的笑容,親切得可以融化冰雪,她笑聲爽朗,像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拉著我的手說話的樣子讓我想起了我離世多年的母親。那天一起見面的還有幾位社會成就很高的企業家和退休的部級領導,僅僅是旁聽他們的交流,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學習。然而,我感覺到了陶阿姨特別呵護我的感受,好像生怕我受到冷落,她總是沒說幾句話就會面向我,親切地笑著把話題引過來,讓我能夠時時參與到交流中。陶阿姨成長在革命家庭中,而我只是一個在山區農村長大的普通孩子,但是她的一舉一動讓我覺得我們像是在同一個屋子里長大的。陶阿姨的父母為了普天之下的勞苦大眾奉獻了一生,而陶阿姨待人接物的風格恰恰是最能體現這個革命家庭的成長氛圍的。
那年春節,得知陶阿姨來南方過年,我和愛人霞一起去看望她,陶阿姨和霞是第一次見面,但她們歡樂擁抱,就像是重逢的母女。后來,我成了陶阿姨創立的愛爾公益基金會(全稱為北京愛爾公益基金會)的理事,也到過陶阿姨家里跟陶阿姨和理由叔叔促膝暢聊,陶阿姨還帶著愛爾公益基金會的伙伴來到深圳恒暉公益基金會交流。和陶阿姨打交道多了,我觀察到她對人對事真的是始終保持著極度的一致性,就如同她看待這個世界的態度一樣——簡單真誠,隨心所欲,愛我所愛,無問西東。
拿到陶阿姨的書稿后,我坐在燈下安安靜靜地看完。陶阿姨對她母親的深情回憶筆觸細膩,讓人淚目,讓人動容;她對成長過程中陪伴過她的那些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長輩和同輩的回憶,就是一幕幕革命時期的影像,讓我回憶起少年時看過的《啊,搖籃》,感到無比溫暖;她對中國現代慈善的奠基人閻明復的回憶,令人百感交集;她筆下的從醫經歷和慈善事業經歷,看似平鋪直敘,實則靜水流深,無不閃耀著她極度真誠的人性的光輝。這哪是一個外人想象中的有顯赫家世的人啊,這是一個靈魂干干凈凈,內心無比純粹的赤子啊!這樣的書,是能夠給人帶來無盡的溫暖和力量的。
能夠給陶阿姨的書寫序,是一件讓我這樣的后輩熱淚盈眶的事。這種感覺不是“與有榮焉”,而是一朵白云連到另一朵白云的清爽,也是一陣風兒遇到另一陣風兒的親切;是在他鄉曠野之中遇到家鄉故人的溫暖,也是默契同頻的靈魂在世間相遇的欣喜。
想到“母親的芬芳”這個題目,是因為陶阿姨僅比我母親大兩歲,我愛人第一次見到陶阿姨后,回來跟我說她恍然間好像見到了奶奶(我們都跟著我兒子稱呼我母親為“奶奶”)。的確,陶阿姨的笑容與我母親極為相似。陶阿姨曾跟我說,她特別喜歡我在《我是演說家》上講的那篇《我的母親》,我想這是她們干凈善良的靈魂在共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陶阿姨的母親曾志老人,她是中華民族母親形象的時代縮影,只要提到曾志老人的名字,我們就會聯想到母親。
謹以這些簡單的文字為陶阿姨的新書作序,祝愿陶阿姨和理由叔叔身體健康,快快樂樂地安度晚年。
陳行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