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
1.政府的角色定位
理解國有企業公司治理,首先要理解政府的角色定位。一方面,作為社會公共職能部門,政府通過頒布相關法律法規,對企業的公司治理提出制度化要求,并監督實施。從這個角度來說,政府在推動我國公司治理的法律制度建設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為企業的主要出資人,政府扮演舉足輕重的所有者角色。這兩種角色難免存在一定的沖突,主要表現為政府在國有企業治理中將所有者職能同社會公共管理職能相混淆的現象。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缺位、越位和錯位問題。
(1)缺位
雖然政府掌握國有企業的實際控制權,政府派任相應人員對國有企業進行管理,國有企業的管理層一般無法享有國有企業剩余索取權,但管理層卻掌握公司的剩余控制權,導致國有企業存在所有者缺位的現象。在國有企業中,決策權層層下放,即使政府的行政干預能力仍然保留,企業管理者與政府的代理沖突卻日漸凸顯,“缺位”問題越發嚴重。政府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的地位沒有人格化,造成實際運作中國有企業經營控制權實施主體不明晰。
(2)越位
不同于民營企業的所有者,政府可以通過采取行政手段直接參與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但易導致經營目標冗雜化。同時,國有企業的管理者選聘并非按照市場的標準執行,而是按照政府官員的標準執行,由組織和人事部門進行考核,這具有企業管理者職位錯配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資源配置的合理性。
(3)錯位
政府會通過行政手段代替市場調節機制,對市場的運行有一定影響。一方面,在市場失靈時,政府的干預會彌補市場機制運行的缺陷;但另一方面,過度的政府干預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例如全面注冊制改革明確IPO發行定價和發行規模的去行政化,全面注冊制改革是推進上市公司的高質量發展和資本市場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一環。
2.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特點
(1)國有股份“一股獨大”
在中國,雖然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都存在“一股獨大”的現象,但二者要區別分析。在國有企業里,大股東不存在侵占中小股東的動機主要問題還是效率相對較低,而這是因為公司治理結構還處于探索階段。國有企業的目標到底是利潤最大化還是社會服務,有很多此類問題還沒有明確的答案。管理層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管理水平、追求企業長期價值最大化的動機需要進一步提高,由于社會責任的不同,他們更多的心思或許是進一步做大規模、稅收和就業。
國家投資成立公司的目標除了盈利之外,還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因此,這就決定國有企業的目標就不會是利潤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
(2)股東-管理層代理沖突更加嚴重
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問題更突出地表現為股東-管理層之間的代理沖突。在國有企業中,盡管存在國家大股東,但是由于所有者缺位問題,經理人實際上在很大程度地控制了公司決策權。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出現激勵機制缺乏效果的問題。
所以,如何約束和激勵國有企業的管理層是國有企業公司治理重要的問題,其關鍵在于怎么通過合理的激勵機制設計讓管理層努力工作,為所有股東創造價值,也為員工、債權人、顧客及社會創造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