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是什么
施萊弗和維什尼在1997年對公司治理作出如下定義:公司治理是資金的提供者(股東、債權人等)收回投資并取得合理回報的各種方法的總稱,即“幫助投資者收回投資并取得合理的回報”的基本制度安排。梯若爾在2001年提出:一個好的治理結構就是選擇出最有能力的經理人,并使他們向投資者負責。圖1-1所示為世界銀行提出的公司治理框架,我們可以從狹義和廣義的角度進行理解。

圖1-1 世界銀行提出的公司治理框架
1.從狹義的角度理解
公司治理居于企業(yè)所有權層次,指所有者(外部人)對經營者(內部人)的一種監(jiān)督與制衡機制,旨在對實現全體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提供保障,規(guī)避代理沖突問題,防止經營者對所有者利益的背離。其是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監(jiān)事會及管理層所構成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內部治理。
2.從廣義的角度理解
公司治理并不局限于所有者對經營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供應商、雇員、政府和社區(qū)等與公司有利害關系的集團。公司治理意為通過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內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機制來協(xié)調公司與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以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化,從而最終維護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簡而言之,公司治理是一組規(guī)范公司相關各方的責、權、利的制度安排,它包括公司管理層、董事會、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一整套關系。在公司內部,股東大會、董事會與管理層相互制衡,權力在三者之間優(yōu)化配置,利益在三者之間協(xié)調流動。在公司外部,個人及團體投資者與公司利益休戚相關,市場機制、行業(yè)規(guī)范引導并約束公司的行為。不同于公司管理,公司治理對公司整體運作起戰(zhàn)略性的指導作用,規(guī)定了公司的基本框架,確保管理處于正確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