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賑災糧食不足
- 明代風云
- 勤蟻
- 2006字
- 2025-05-07 22:40:30
“上差,這幾日卑職按照徐御史留下的《治水芻議》,采用了‘釘樁編柳’工法……”
王綸引著商輅向前,靴底碾過堤上散落的碎冰碴。
暮色沉沉,幾名親隨舉著火把照亮這泥濘的堤壩。
他伸手指向不遠處——數十名民夫還在喊著低沉的號子,站在齊腰深的水中,將碗口粗的松木樁“咚!咚!”夯入堤基,再以紅柳枝編筐填石,層層壘筑。
“此法可固壩基,抗沖刷,只是……”
王綸側身避讓過兩名抬著碎石的民夫,話音未落——
“嗶——!”
一聲尖銳的竹哨驟然撕裂沉悶的堤壩。
“散浸!東段三標有散浸!”
堤上眾人心頭俱是一凜。
遠處,幾名民夫已打著火把,扛著杉木排叉狂奔而去,泥濘的堤壩上留下一串凌亂的腳印。
朱齊與商輅對視一眼,心中俱是一驚。
二人不約而同挽起褲腳,沿著火把照亮的途徑,快步跟上疾行的河工隊伍。
泥濘的堤坡上,他們的靴子在潮濕的黃土上留下一串深淺不一的腳印。
轉過一處突出的堤角,朱齊等人突然駐足。
在背水坡的夯土層上,赫然顯現出兩處巴掌大小的水漬,那濕潤的痕跡正以緩慢的速度向外暈染,猶如一個隱形的巨人在黃土上按下的汗濕手印。
水漬邊緣的泥土已經微微隆起,滲出細小的水珠,在火把下泛著不祥的微光。
商輅俯身細看,發現水痕周圍的草莖都呈現出異常的彎曲,這是滲水導致土層松動的明顯征兆。
“快取星斗灰!”
王綸的暴喝一聲,四個河工抬著籮筐疾奔而來,筐中石灰隨顛簸揚起細雪,在料峭春風里織成慘白的網。
一名老河工跪在滲水處,龜裂的手指捏著木尺比劃:
“東南乾位留三寸豁口,亥時二刻驗鬼影。”
灰線沿著他抖落的水漬蜿蜒,恍若道士畫下的鎮煞符。
一直跟著眾人身邊的江昊皺著眉頭,不解地問道:“這是在做甚?”
王綸聞聲轉頭,見是欽差大人的親隨發問,忙用沾滿泥漬的袖口擦了擦額頭的汗珠。
“回大人的話!”
他喘著粗氣解釋道,手指在滲水處比劃著,
“萬幸這處散浸發現得早,還只是初現端倪。眼下我們正在施行'干灰標記法'——您瞧這白灰線……”
他說著蹲下身,指著方才老河工灑下的石灰痕跡,
“每隔一個時辰,我們就來丈量這水痕擴張的范圍。”
王綸的指甲縫里滿是泥垢,卻精準地掐著一寸的距離比劃著,
“若是一個時辰擴散超過三寸,就得立即在臨水那側下'蜈蚣埽'了。”
見江昊一臉茫然,王綸便從旁邊地上拾起幾根桑枝,麻利地用草繩捆扎起來:
“就像這樣,把樹枝捆成排沉入水中,能減緩水流對堤壩的沖刷……”
他的聲音漸漸低了下去,因為發現這位欽差大人親隨的眼神已經開始飄忽,雖然在連連點頭,但似乎不太懂的樣子。
站在一旁的朱齊卻聽得入神。
少年太子清澈的眼眸中閃過一絲訝異,他沒想到古人治水竟有如此精妙的方法。
不過轉念一想,這終究只是治標之策,就像給漏水的木桶打補丁,只能勉強撐著,拖到洪水退去。
“王主事,”朱齊突然開口,聲音清亮,
“方才您說到'釘樁編柳'之法時欲言又止,可是遇到了什么難處?”
王綸這才注意到欽差隊伍中還有這么一個半大少年,心中不由得一驚。
他連忙拱手行禮,粗糙的手掌上還沾著石灰:
“回……回公子的話,實在是河底冰層太過厚重。打冰隊的漢子們潛下去看過,那冰塊的厚度堪比井臺,堅硬如鐵,就堵塞在堤壩邊。”
他偷眼瞥了下商輅,只見欽差大人立在火把陰影處,面容隱在忽明忽暗的光線中,更添幾分威嚴。
“更麻煩的是,”
王綸咽了口唾沫,聲音愈發沉重,
“此段河道拐彎處甚長,上游流下來的底冰就集中堆卡在拐彎處,連帶堤壩基底附近也受影響,連帶凝結。
說到這他手凌空比劃了一下,
“如今只能在堤腰上勉強打樁,就像在病人腰眼上扎針,治標不治本啊!”
王綸見眾人神情皆是肅穆,他抬手擦了擦額頭的冷汗,繼續道:
“此次水患,下官共征調了上游陽谷、壽張及下游東阿三縣共一萬八千民夫。
單是張秋這段三十里堤防,就調集了六千余人輪班值守。”
說著,他指向不遠處橫七豎八躺倒休息的民夫,
“這些人已經連續奮戰四日,每日只得兩個時辰歇息,干糧也只剩些硬得硌牙的雜糧餅子。”
火光映照下,王綸的眉頭擰成了疙瘩:
“眼下正值青黃不接之時,三縣常平倉存糧已調撥七成。若是再征調......”
話到此處,他突然噤聲。
按永樂舊制,常平倉必須保留至少三成底糧應對突發軍需,這么說的話,果然是見了底了。
商輅的官袍在風中獵獵作響。
他屈指算著時日,聲音沉得像壓著千斤閘:
“衛輝府的兩萬石存糧,本官已派專人持勘合前去調運,四十日內必到。“
“四十日?!”
王綸喉頭滾了滾,突然搖了搖頭,
“上差明鑒,從衛輝到張秋五百二十里旱路,曹州、陽武決口,黃運交匯處淤塞,漕船無法通行。
陸路官道部分路段泥濘不堪,糧車在泥漿里行進……”他掰著凍裂的手指計算,“就算日夜兼程,日行三十里已是極限!”
“可否征調本地富戶存糧?”
商輅想起一事,突然問道,
“戶部此行安排有專項賑災銀款,兩日前已經走漕運南下!”
“沒用的!”王綸突然打斷,又慌忙跪地告罪,
“下官該死!只是本地富戶糧商……
前年那場蝗災過后,去年又不是個豐收年。
大家手中屯糧不多,如今整個東昌府,能勉強湊出五百擔糧食的,就算是頂級富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