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看到大節,也看到小處
“明”是什么?明就是明明白白、明察秋毫。這一點,宋江做得也很了不起。你看《水滸》有幾個小人物的排序,排得很到位啊!掌管殺豬頭領一名,“操刀鬼”曹正;掌管修城墻事務頭領一名,“九尾龜”陶宗旺……我們看《水滸》,往往容易關注大人物,但歷史不光由大人物組成,還有更多的小人物。而且從小人物身上看大人物,你能看到更多。
你說為什么要找陶宗旺來管修城墻事務呢?那是因為陶宗旺以前是開磚廠的,燒磚的出身,所以他的武器就是個燒磚鏟土的大鏟子,他的暗器就是一堆板磚,看誰拍誰。有了這樣的職業背景和經歷,你讓他管修城墻事務,正合適。
不要讓沉默的人寂寞
宋江這個“明”字,第一點,對每個人的背景和特長都有細致入微的了解。我們用人時,要看他的背景和特長,有了細致入微的了解,就沒有不可安排的人,只有不會安排的領導。任何一個人,只要安排得當都是有用的,所以搞管理要用合適的人。
第二點,光了解還不行,領導說“我很了解你”,你心里想:“呸!了解我那么多,你為什么不給我錢?為什么不給我升職?為什么不給我機會?”所以光有了解不夠,還得有安排,要有細致入微的了解,也得有細致入微的安排和對待。
關于細致入微的安排和對待,我們再舉一個古人的例子。還是那句話,中國的歷史是有傳統的。我們舉的是《后漢書》里的一個例子。
漢光武帝劉秀,被稱為中興之主。他手下有著名的云臺二十八將,跟他一起打天下。其中有一個人叫馮異,陪著劉秀平河北、定關中,功高蓋世。但馮異有個特點,比較沉默,不愛說,不愛講,不愛嘰嘰喳喳到領導面前表現。每次打完勝仗,要給待遇的時候,諸將爭功,都會使勁表現,唯獨馮異安安靜靜地坐在一棵大樹底下閉目養神,不屑于去表現、耍嘴皮子,不屑于跟領導夸夸其談。所以劉秀感嘆:馮異真是我的大樹將軍!
“大樹將軍”因此成為典故,形容有才華、有水平、有貢獻,但是不愛過度炫耀的人。劉秀高明在哪兒?劉秀就高明在每次給待遇時,不是先給那些嘰嘰喳喳愛表現的人,而是第一個就給馮異,給最沉默的人。給完馮異效果出來了,大家發現:第一,領導有獨到眼光,馮異不表現,但他所有的成績、功勞,領導都看得見;第二,領導給這樣的人待遇,說明領導不喜歡上躥下跳、嘰嘰喳喳的人。于是封賞完馮異以后,爭的不爭了,搶的不搶了,上電視的不上了,拍片的不拍了,大家都安心工作了。
我們回過頭來看,很多團隊一漲工資、一給升職、一分房子,就有很多人上躥下跳,使勁表現,找記者、上電視、拍片子……很多領導就覺得這些人沒水平,一見有好事就亂套了。其實不是他們沒水平,這種現象的存在恰恰說明:大家質疑領導的眼光。大家說:“我不這樣做,你看不見我;我不這樣做,你不理我。我為什么要拍馬屁?我不拍你,你就不拉我走,而且還拿蹄子踢我。誰愿意拍馬屁啊?但是沒辦法。”
所以,領導是一個團隊風氣的創造者。你有什么樣的風格,團隊就有什么樣的文化。如果一個領導沒有這種明察秋毫的眼光,整個團隊就會變得浮夸,變得只會做表面文章。劉秀就了不起,劉秀給待遇,專門給那些默默無聞、有本事、不愛浮夸的人,這就是在安排上細致入微、明察秋毫。給完馮異待遇之后,整個隊伍就安定了。
宋江也是如此。在給待遇、安排梁山好漢的時候,身邊這幾個牛人、關系好的人、一起起家的人,宋江并沒有作為安排的重點,而是把一百零八人當中大量自己不熟悉的、沒交往過的、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給了很扎實的安排。這樣做讓所有人都特別心服口服。
在我們的團隊當中,有很多像馮異這樣默默無聞、兢兢業業的人,他們沒平臺、沒時間,也沒機會到領導面前去表現。一個團隊六七百號人,一個普通員工怎么可能整天上領導那兒去表現?他沒機會,但是他有成績了怎么辦?你應該宣傳他、表揚他、鼓勵他,不要讓他寂寞。“老黃牛”要是挨餓了,就沒人愿意再當“老黃牛”了;英雄要是死了,就沒人愿意再當英雄了。所以,要讓“老黃牛”披紅戴花、有草有料,要讓英雄不死,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多的人去做基礎工作。
不要讓伯樂不快樂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為什么伯樂不常有,難道是社會環境不行嗎?其實無關社會環境的事,而是很多領導沒有眼光。
一位老教授,有才華、有水平、有眼光,選了一個年輕的博士,小伙子也是有才華、有水平,三十剛出頭,蒸蒸日上,非常有培養前途。于是,老教授自己的項目不要了,給了博士;自己的經費不要了,給了博士;自己的科研報告不寫了,讓博士來寫;參加學術會議,讓博士發言。博士閃光了。中國人就喜歡千里馬,一看這博士閃閃發光——千里馬啊!于是群眾鼓掌,領導豎大拇指,媒體大面積報道。最后,科研經費不再給教授了,直接給博士;學術交流會不再讓教授去了,讓博士去;實驗室都不給教授了,給博士……
再看看那位老教授,自己培養一個博士,卻淪落到連辦公室都沒有的地步,上網只能到會議室去。但老教授高風亮節,說:“長江水后浪推前浪,前浪就得讓,后浪才能上。”一個單位老同志太多,就叫青黃不接。“黃”的不去,“青”的哪兒來啊?“黃”的發揚風格,讓了,然而周圍的人怎么說?他們會說:“各位兄弟,你們看看,這就是傳說中的‘教會徒弟,餓死師父’,所以咱們誰也別帶比自己強的學生。”
這就是為什么伯樂不常有:當伯樂不快樂,當伯樂沒待遇。當完伯樂之后,千里馬閃光了,我自己連飯都沒得吃了,那我當伯樂干什么?說到這兒,又談到古人了。古人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探討了很多的團隊管理問題,給今天留下很多的借鑒,這是中國文化的高明之處。
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牛人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手下,有個大賢臣,就是大名鼎鼎的管仲。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稱霸中原。每次管仲有了貢獻,齊桓公第一個獎勵的不是管仲,而是管仲的啟蒙老師;第二個獎勵的是人事部門發現和推薦管仲的那個人;第三個才獎勵管仲。齊桓公帶著獎勵、帶著回報、帶著禮物,親自上門找管仲的老師和推薦管仲的人,說:“謝謝你為國家培養人才。”“謝謝你為國家發現人才。”然后才跟管仲說:“謝謝你為國家作貢獻。”
這叫不要讓發現和培養人才的人被冷落。于是,齊國人就發現了,雖然我們自己沒本事,但沒關系,我們發現培養一個人才照樣可以過好日子。于是,齊國伯樂輩出;于是,千里馬輩出。
為什么我們會缺乏人才?因為發現培養人才的人不快樂、吃虧。這些人吃虧了,團隊哪有未來啊?在團隊管理中,建議大家:第一,別讓默默無聞在一線的人受冷落;第二,別讓發現和培養人才的人受冷落。做到這兩點了,你的團隊才能夠有足夠的后勁。
可以有閑事,不能有閑人
在明察秋毫方面,宋江有一點做得讓我們特別佩服,就是對小人物的安排。我們可以專門研究一下《水滸》是怎么安排小人物的,會發現這對整個團隊管理都有巨大的價值。甚至我們還可以搞一個研究,研究中國的團隊管理風格。大團隊管理要研究《水滸》,小團隊管理就研究《西游記》。
《水滸》里面有很多標準的風格和傳統,每次看宋江的團隊管理,有一件事情特別有趣,就是宋江如何安排這些小人物。前面說了殺豬頭領“操刀鬼”曹正、修城墻頭領“九尾龜”陶宗旺,更加離譜的是,還安排了造醋頭領“笑面虎”朱富、縫紉頭領“通臂猿”侯健。這就好比是在豬圈喂豬、過年給豬放血組長一個,纖褲腳鎖邊組長一個……為什么安排他們做這么瑣碎的事情?
我們說,沒有人干不成事,但人一扎堆,沒干事,先出事,所以不能讓人閑下來。宋江的原則就是,我大事小事都給你找點,得讓你忙起來。人沒事做,感覺被冷落,就要鬧事;感覺有閑心,就要搗亂。老員工沒事做,身體會垮掉;年輕人沒事做,不長本事。人就像一輛自行車,天天騎沒事,要是扔在樓下兩個月,準垮。現代團隊管理管這叫“人人有事做,處處忙起來”。沒什么事做怎么辦?先找點正事,學習培訓、技能提升都行。
這就叫,企業可以有閑事,但不能有閑人,你得讓大家都忙起來。這個策略叫“不斷攪動鍋里的水,讓所有員工總在運動當中”。中國古人講“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運動是進步的基礎,停頓了就麻煩了。所以宋江做的事情就是,給大英雄安排事情,給小人物也安排事情,而且安排得很正式、很緊張。讓每個人都忙起來,這是了不起的。生命在于運動,管理在于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