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的奧秘:曾仕強談人性的弱點(2022版)
- 曾仕強
- 1481字
- 2025-02-18 17:46:39
物質有限而謀利益
再說自私。雖然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但是人人自私,也必定天誅地滅。
時間有限,這只是針對個別人而言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訴我們,相信一個人終其一生不一定能夠把山移走,但是這個人死亡之后,他人接續,只要不間斷,終究會將山移走。真的有心推己及人,就不至于認為物質有限了。人多饅頭少的時候,若是大家能夠少吃饅頭多喝水,撐撐肚子,不也就忍過去了?
精神當然是無限的,因為既然以精神為皈依,就不應該計較物質的有無、多少、輕重或先后。我精神上支持你,即使什么都沒有,只有精神,這種精神也是無限的。精神上支持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乃至一個國家、整個世界,有什么作用?從個人角度看,作用非常有限;但從整體角度看,作用往往無限擴大。
石油用完了,還可以有其他替代品;所有運輸工具都不能用的時候,雙腳依然可以走路。在這種情況下,有貪的必要嗎?
名和利,到最后都是一場空!
自古以來,大家只記著某人的過失,卻很快忘記他的功勞。功沒過存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主要依據。很多人汲汲功名,不惜犧牲他人以求建立自己的功勞,不知道為的是什么。
孔子非常偉大,但是孔子是誰,誰又是孔子?孔子生前,孔丘便是孔子,孔子即是孔丘。孔子逝世以后,孔子變成一個符號,代表曾經有那么一個人,現在只是活在人們的心中,卻找不到具體人物的存在。就算孔子真的再生,清清楚楚地表現孔子的一切,我們也只能推崇他為“孔子再世”,并不會認定他就是孔子,所以孔子的高名相對于孔子本人來說也是空的。
快樂和悲哀,前者容易忘記而后者難以忘懷。享受周末,使許多人下周一上班時更加痛苦;享受假期,可能會增加財務的負擔;雙方對享受方法的意見不合時,也會增加彼此的苦惱。
何況人的欲望似乎永遠沒有止境。由儉入奢易,而要從奢侈的生活返回儉樸的日子非常困難。生活水準只能逐步提高,而提高之后,卻仍然覺得不滿足。
不過,以上的分析也不足以證明自私的三個特征都不值得追求。
好漢做事好漢當,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那么,愚公這一輩子沒有把山移走,就算是功虧一簣,對愚公而言,畢竟不無遺憾。他既沒有把握有沒有人會繼承他的遺志,也不知道繼承的人會不會改變他的計劃,或者將愚公的計劃全部據為己有,讓后世只知有他,不知有愚公。
好漢做事好漢當,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
僧多粥少的時候,讓少數僧人吃得飽些,可以活下去,也許比大家都分吃一些,最后都餓死要妥當得多。這少數人大概就是那些善于爭名奪利的人,這樣的人平時多用心于爭名奪利,必要時就會獲益不少。
精神也不一定無限,支持我就不能支持別人,否則怎么叫全力支持?精神會產生力量,就在于有我無他,不能支持所有人。從整體看精神固然無限,但“我”既然是個體,就有個體的立場。“我”只重視個體的部分,認定時間是有限的,“我”所能掌握的資源也十分有限,這根本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只關心個體的部分,不關心整體的全部,從某一角度來看,相當守分,顯然并無不妥。
誰都知道名和利最后都是一場空,但大家所追求的是未到最后時刻尚未成空的名和利。將來怎么樣不去管它。現在有名,就可以接受電視臺記者的訪問,享受現在的人前風光。
功沒過存,是由于一般人都患有嫉妒癥,而且善于挑小毛病。如果大家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世界怎么會進步?功勞可能會被大家忘掉,但實際的貢獻將永存人間,怎么可能“沒”呢?人死留名,孔子已經逝世兩千多年了,孔子的名卻永遠流傳著,實實在在地留了下來。
與名利比起來,享受更為真實,好吃的東西,想起來就垂涎三尺;穿得華貴,到哪里人家都對你敬重備至;坐名貴車,注目的人自然多些;聽好的音樂,也會讓人覺得格外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