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安人的目的在于人安己安

人生的最高目標在求得安寧,不得安寧的人生已經(jīng)失去做人的價值。

修、齊、治、平的目的,無非為了個人、家庭、國家與世界的安寧。

站在修己安人的立場,計劃是肯定今后幾年如何安人,組織是聚合安人的力量,領(lǐng)導(dǎo)是發(fā)揮安人的潛力,而控制則是保證今后幾年如何安人。所有管理措施,無一不與安人有關(guān)。

如果不能安人,修己不過是獨善其身,談不上管理。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修己的具體表現(xiàn),在于促進組織成員的自覺、自律與自主。通過員工的自主,企求人安己安,發(fā)揮管理的最大效能。

安或不安,有“生存”與“生活”兩大層面。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談不上生活的需求;而生活不安,也得不到生存的樂趣。必須兩個層面都獲得相當(dāng)程度的安寧,大家才會安居樂業(yè),安心愉快地把工作做好。

安人的目的,在于“同心協(xié)力”,把組織成員的力量匯集起來,產(chǎn)生“和”的品質(zhì),達到“萬事成”的效果。從“和”當(dāng)中所發(fā)出的“合力”,才是真正的“同心”,組織成員好像一家人那樣,自然“家和萬事成”。

“和”是中國人的“整體”概念,就“量”的方面來看,把“部分”加起來,就成為“整體”;而從“質(zhì)”的方面來考察,便發(fā)現(xiàn)“整體大于部分的總和”。

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彼此不同的“差異性”,我們把它叫作“個別差異”。“差異”就是“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善于管理的人,能夠把“不同”的心和力結(jié)合在一起,產(chǎn)生“和”的力量。小人“同”而“不和”,不善于管理的人,只在表面上要求大家服從,似乎“同”到?jīng)]有意見上的差異,卻始終發(fā)揮不出“和”的實力,應(yīng)該視為“不和”。

烹調(diào)的時候,用水來煮水,煮來煮去,還是“開水”;彈琴的時候,總是重復(fù)一個音調(diào),聽起來必然單調(diào)乏味;同樣的“人”群集在一起,如果大家一模一樣,絲毫沒有差異,我們辨識起來,勢必十分困難。

用水煮蛋,可能煮出可口的蛋花湯;配合各種不同的音調(diào),可能彈奏出動聽的樂曲;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才有可能“和”成一個整體。

《荀子·王制篇》指出:“人何以能群?曰:分。”人的力量沒有牛那么大,行走起來不像馬那樣快,而牛馬反為人所用,主要是因為人能夠合群,有“組織”的概念,而牛馬則無。但是人為什么能夠合群呢?答案是人有“分”的念頭,知道彼此“不同”,而非完全相同。

安人的基礎(chǔ),在人人自覺,各有其分,并且各守其分。只有“人人各守其分”,才可能“大家和合為一”。

有“組織”,便應(yīng)該“分工”。分工事實上是一種“分”,把每一個人的本分工作,翔實而明確地列舉出來。這種“數(shù)量”上的分工,經(jīng)常出現(xiàn)“許多三不管地帶”,難以達到“合作”的整體性。于是在列舉各條本分工作之后,加上一條“其他”,作為“性質(zhì)”上的分工,使大家在心理上有充分的準備。任何三不管地帶,都是人人有責(zé)的其他范圍,必須機動調(diào)補,以維護“和合為一”的整體性。

分工之后,能合作人人都安,不能協(xié)力則大家都不安寧。所以荀子說:“分何以能行?曰:義。”義便是合理,怎樣分工才能收到合作的效果呢?只有“合理”一途。

組織成員,分工分到合理的地步,依“其他”來互相支援,也做到合理的程度。合理就是“不過分”,所以也是一種守“分”的表現(xiàn)。這樣的分工協(xié)力,必然能夠締造良好的組織力,產(chǎn)生“和”的品質(zhì)。

除了分工以外,中國人的“分”,特別重視“位”的“區(qū)分”,那就是親疏、上下、尊卑、貴賤的不同。這種職位、地位的差異,構(gòu)成了我們的倫理。

要求人安己安,必須重視倫理,形成分工之外的另一種守“分”。倫理可以看作“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必須維持相當(dāng)程度的“和”,也就是和諧,才能在“相反相成”中興盛發(fā)達。

人類社會原本由許多具有“個別差異”的“個人”所組成,如果每個人都任由自己的個別差異發(fā)展,勢必互相矛盾,甚至產(chǎn)生沖突。所以教育大家,鼓勵人人都修己來縮小彼此的差異,建立共同的道德標準成為社會健全發(fā)展的必要措施。

這些修己有成的人聚集起來,加以合理的分工,在共同的目標下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則是在“組織”的名分下,加上一些人為的矛盾,并且進一步求其“調(diào)和”,這就是管理歷程中“安人”的功能。

管理的歷程,著重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也就是“有矛盾時加以調(diào)和,沒有矛盾時制造若干矛盾”,使相同的產(chǎn)生某些差異,而讓差異的趨于相同。

中國人深知“沒有矛盾,不可能產(chǎn)生變化;而沒有變化,就不能進步”的道理,為求提升管理的效果,特重“職場倫理”,便是在工作場所中添加若干名分、地位的矛盾,并且把它們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以求調(diào)“和”,增強“和合為一”的“安人”效果。

安人的目標是固定的,但安人的狀況則是變動的,必須隨著當(dāng)時的人、事、地、物來衡量,采取不同的安人措施,才能見效。中國人被誤認為“做事不講原則”“凡事三分鐘熱度”,其實是“有原則卻必須權(quán)宜態(tài)度”“一陣子不改變卻無效果”的表現(xiàn)所引起的誤解。

“安人”的原則不變,“安人的措施”必須隨“時、空”而調(diào)整,以致變來變?nèi)ィ磺鉃椤皼]有原則”。看不懂的人越來越多,正當(dāng)?shù)臋?quán)宜應(yīng)變也被嘲笑為沒有原則,愛怎么樣就怎么樣,甚至被詆毀為“投機取巧”,實在十分冤枉。

安人的措施一陣子不變又會產(chǎn)生不安,不調(diào)整不行,一調(diào)整又被指責(zé)為“三分鐘熱度”,可見“看不懂的人,偏要譏笑內(nèi)行人”,這才是安人的最大障礙。

把部分加起來往往不等于整體,分工并不能收到合作的效果也是常見的事實。安人就是要把部分“和”起來,“合”成“一”個整體,而且促成“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成果。通過“己安”和“人安”,來合成“人安己安”的“和諧”。

希望組織同人“同心”協(xié)力,必須使大家對整體目標相當(dāng)“關(guān)心”。而要使大家關(guān)心整體目標,又非讓大家彼此“交心”不可。要求大家交心,第一步則是設(shè)法使大家“開心”。這樣說來,安人的歷程,便是“由開心而交心,借交心而共同關(guān)心,然后產(chǎn)生同心”的一連串“心”的變化,所以對中國人來說,管理是“心連心”的過程,而安人則是“心連心”的結(jié)果,應(yīng)無疑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城市| 弥勒县| 栾川县| 民乐县| 定结县| 道孚县| 昆山市| 拉萨市| 虞城县| 自贡市| 墨江| 华池县| 兴安县| 会昌县| 利川市| 尼勒克县| 巫山县| 郓城县| 黎城县| 清徐县| 衡东县| 崇明县| 玉林市| 株洲市| 凤城市| 霞浦县| 廊坊市| 佳木斯市| 杂多县| 甘孜| 池州市| 上蔡县| 嘉义市| 疏勒县| 永宁县| 黎川县| 太仆寺旗| 萝北县| 孟连| 德州市| 大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