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從哪里入手
頂層設計涉及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我認為最重要、最緊迫的是六大方面:企業戰略規劃、商業模式設計、產品創新體系、內部管控體系、溝通激勵機制、企業文化建設。這些系統性體系搭建起來之后,企業在未來5年往哪里走、通過什么樣的模式賺錢、如何開發出有獨到價值的拳頭產品、如何建設完善的內部管控體系、如何激發全體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如何形成經營人心的土壤等問題就有了清晰的答案,就會形成一套科學的經營管理體系,把企業家從紛繁龐雜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把精力用在把握未來商機和宏觀節點的控制上。我常說,一家經營好的企業賺錢,一家管理好的企業健康,一家文化好的企業快樂。
企業戰略規劃
戰略不是很多人所誤認為的目標,也不是把目標分解的過程,而是實現目標的路徑和具體的方法,就像企業的導航系統,負責引導企業沿著正確的航向前進。制定企業的5年戰略規劃,可以讓大家看到未來和希望,減少決策的變量和不確定性。
商業模式設計
商業模式設計是企業進入一個新行業、開發一類新產品,或者進行轉型升級時才會用到的一個方法論,旨在用嚴密的邏輯說服自己、投資者和用戶。通過商業模式設計,明確企業把產品或服務推向市場的模型,即通過什么樣的渠道或者中間環節,以高質量、高效率、低成本的運營模式實現贏利目標,讓客戶得到更多的利益和便利,從而找到一家企業建立競爭優勢的著力點。
產品創新體系
產品創新體系是一個企業的硬件系統,也是很多企業最不重視的一個方面。因為過去30多年,大家對營銷的理解出現了偏差,以為廣告、宣傳、促銷就是營銷,而把營銷最重要的工作“提高產品力”甩在了腦后,所以必須盡快糾偏,讓企業回歸市場營銷的本質,回到原點,即根據客戶未被滿足的需求,開發有獨到價值的好產品,給目標客戶一個無法抗拒的理由。
內部管控體系
內部管控體系是一個企業的保障系統。人性化管理離不開規范而科學的制度、流程和方法。企業需要建立一整套“規定動作”,讓大家有章可循,避免出現越位或缺位。通過建立內部客戶機制,明確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握手協議解決“掉鏈子”問題。
溝通激勵機制
溝通激勵機制是一個企業的動力系統,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溝通和激勵機制調動大家的主觀能動性,讓大家為了實現個人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讓大家都看到未來,知道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就會取得成功,即激發大家的主人翁精神,煥發正能量。
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企業的平衡系統。根據企業老板的價值觀念和企業的發展戰略,企業要形成可以落地執行的、非常具體的行為規范,千萬不要把企業文化建設變成“群眾運動”,更不要把企業文化變成掛在墻上的口號。要知道,企業文化是根植于員工內心深處的一種信仰,是一種自律行為,需要自上而下地傳承,因為員工不關注領導怎么說,只關注領導怎么做。所以,企業文化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頂層設計要從轉變企業老板的思維方式開始,因為在過去,大家已經習慣了走一步看一步。在浮躁的環境驅使下,大家一味地追求快,什么“快魚吃慢魚”“先開槍后瞄準”都是奇談怪論。于是,企業老板過分地追求速度而忽視了質量,過分地追求結果而忽視了過程。很多老板可能會找借口進行自我安慰,對沒有頂層設計導致的問題進行辯解,美其名曰不斷地改進與優化。成功企業注重過程控制,相信過程正確,結果必然正確;而且成功企業注重頂層設計,不管什么事情一定是想周到了再做,磨刀不誤砍柴工。他們提倡的理念是:第一次做就要做對。從短期看花時間進行頂層設計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是從長期看可以少走彎路,少繳學費,到頭來速度更快,甚至可能后來居上。
有的企業老板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頂層設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大家忙于解決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一直低頭拉車,而忘了抬頭看路,沒有意識到企業今天面臨的這些困難或問題,根源大多與企業沒有頂層設計有關。在《活法》一書中,稻盛和夫有一個重要的觀點:一個人要想成功,需要天賦、知識、技能,這三個要素的得分從0分到100分,分越高越好,但是還有一個要素比這三個要素更重要,那就是思維方式,因為其得分是從-100分到100分,一旦思維方式錯了,結果就是負的。不過。他沒有詳談改變思維方式從哪里入手。
理解了頂層設計的定義和內涵之后,就要對企業進行診斷,即找出制約企業健康發展的短板,明確下一步的著力點;然后,聘請做過頂層設計的實戰專家(高級職業經理人)深入企業進行一對一咨詢,通過“傳幫帶”的方式讓管理層掌握做頂層設計的技能,或者參加高品質的頂層設計特訓營,通過實戰演練學習頂層設計的方法論;最后,把任務進行分解,通過常態化的檢查制度,確保各項任務達到預期目標,進行動態調整,實時糾偏。
企業在進行頂層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現三個問題——趕時髦、跟錯人、想當然,否則很容易進入雷區或掉進陷阱,最后走向反面。
首先是“趕時髦”。這是企業無法擺脫的一個問題,一旦某個概念成為社會熱門話題,很多企業會沉不住氣,生怕自己落伍,還沒有搞清楚原因就盲目跟風。比如,大家熱衷于談論互聯網思維,很多企業老板就把互聯網思維掛在嘴邊,要求大家用互聯網思維做事,唯恐別人說他落后了,可是大家不清楚什么是互聯網思維,結果必然是無從下手。在我看來,根本就不存在“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而是到了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要隨之改變,所以正確的說法是“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思維”。
其次是“跟錯人”。隨著頂層設計的概念開始流行,社會上很多培訓公司、大學商學院、培訓師紛紛開辦頂層設計的課程,很多“偽專家”看了別人寫的書,聽了別人講的一些觀點,然后采用“新瓶裝舊酒”的方式進行拼湊,甚至直接把別人書上的內容借過來,變成自己的觀點。這些“偽專家”有一些共同特征,很容易識別,那就是他們從未在企業做過頂層設計,甚至沒有在規范化的大公司里擔任高管的工作經歷,是一些“只看過豬跑,沒吃過豬肉”的人。雖然沒有吃過豬肉,他們卻敢在大家面前大談豬肉如何好吃、豬肉如何烹制,讓大家聽得垂涎欲滴。如今,中國的培訓業也陷入了抄襲、模仿、跟隨的怪圈,“假冒偽劣”產品橫行。一些企業老板由于辨別能力有限,很容易被敢說大話的銷售人員誤導。老板一旦在認知上出現了偏差,很容易誤入歧途,貽誤戰機。
最后是“想當然”。很多企業老板做決策前根本不做市場調研,也沒有數據做支撐,只是拍腦袋做決策。面對不同觀點,很難靜下心來傾聽,而是主觀臆斷,到頭來很多決策都是顧此失彼。很多人雖然對頂層設計感興趣,但是在搞清楚概念之前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容易跑偏,就像近年來企業文化紅火過,國學紅火過,執行力紅火過,企業大學紅火過,最后都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