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的六個宏觀要素
前瞻性預判
頂層設計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未來5年,甚至10年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各種挑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清楚,把市場的演變規律和技術發展趨勢總結出來,形成一套標準化的文本,并告訴企業的每一位員工,讓其明白企業面臨什么樣的機會與挑戰,如何做才能把握住機遇,掌握主動權和主導權,唯有這樣才能始終領先競爭對手。我認為這是企業高層領導者最核心的工作,即面對未知世界,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能夠高瞻遠矚,從后知后覺到先知先覺。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家企業如果看不清未來,就無法形成有凝聚力的團隊,員工也僅僅是為了養家糊口而不得不工作。
如果企業能對未來做出科學的前瞻性預判,就可以打消很多員工的顧慮,讓他們看清未來,激發他們的主人翁精神,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奮斗,為了自己的事業和前途而努力工作。
我認為,過去幾十年,中國最缺的就是未來學家,所以市面上很少出現研究未來的本土原創書。從上大學開始,我就對未來學感興趣,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直到今天我依然記得30年前令我癡迷的一本書是《第三次浪潮》。遺憾的是,多數人喜歡研究過去,很多暢銷書都是研究過去多少年來的成敗得失,人們希望從前人那里學到駕馭市場經濟的本領,學會管理現代企業的技能??墒谴蠹液雎粤艘粋€事實,那就是前人的經驗是基于當時的經濟基礎之上的,與當今世界的市場經濟并不匹配。想用過去那一套經驗來管理現代企業,管理“90后”“00后”員工,基本上是徒勞。
從后往前看
有了前瞻性的預判,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從后往前看,把終極目標描述清楚,形成一幅令人向往的藍圖,給企業設計一個令人向往的愿景。一個好的領導者必定是一個好導演,可以給部下“說戲”,可以把自己心目中的那幅藍圖傳遞給員工,讓員工明明白白地去做事,引導員工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學會從后往前看,對于一個管理者來說至關重要,說穿了就是要定目標,找差距,選路徑。當然,目標必須激動人心,讓大家喜歡,讓大家向往,讓大家清楚實現目標對自己意味著什么。有了清晰的目標,接下來要弄明白自己現在離目標有多遠,還缺什么資源,沒有人就去找人,沒有錢就去找錢,沒有技術就去找技術,總之,缺什么補什么。這與很多人傳統的思維模式正好相反,很多人都是根據現有資源去設定目標,有多少資源做多大事,而從后往前看是一種逆向思考,是根據目標配置資源,所以這是一種思維的革命。
從后往前看側重于做選擇題,而不是做應用題。換句話說,當企業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不可知的市場時,有哪些選項?要把所有的選項都列出來,然后針對每一個選項進行推演。首先,是在自己的腦子里“放電影”,看看按照這個選項能否行得通;然后,沙盤推演,管理團隊坐在一起,從頭到尾地對每一個選項進行演練,看看結局是什么。很多人往往是決策前不做認真細致的調研,初步選定方案后又不做預演和排練,結果很多政策或制度推出后遇到強烈的反彈,然后朝令夕改,逐漸失去政策或制度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系統性思考
有了清晰的終極目標,接下來就是系統地思考:什么情況下能達成?必須滿足哪些前提條件和邊界條件?要實現終極目標,哪些要素是充分條件,哪些要素是必要條件?
前文舉過一個例子,我在給一家冰激凌企業做培訓時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企業一到夏天產品就供不應求,而裝車速度慢成為制約發貨量的主要問題。我到裝車點一看,就發現了裝車慢的原因。一是建造廠房時沒有考慮到裝車的順暢性,車的高度與廠房的平臺之間有落差;二是買車時沒有系統思考,不同的車長短不一,高矮不一;三是產品包裝五花八門,大小不一,為了把車嚴絲合縫地裝滿(保溫效果好),需要反復調整,搬上搬下,影響了裝車速度。
搞懂了原因,我們就針對三個問題來解決,這時候物流部的領導發現三個問題都不是他們可以解決的,解決前兩個問題需要改造廠房裝車平臺,需要調整車輛,而第三個問題則涉及研發設計部門。于是我們把老板和研發設計部門的人召集在一起,探討解決之道。其實只要有系統性思考,第三個問題很容易化解。只要設計人員在設計產品時考慮到包裝和裝車,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雖然說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產品的外觀設計需要五花八門,但是小包裝、中包裝和大包裝的尺寸,卻可以統一設計,形成標準結構,就像磚頭一樣,長是寬的兩倍,寬是高的兩倍,不管是橫著放,還是豎起來,或者放平了,它們是互相兼容的,可以任意組合。
所以說,系統性思考就是努力尋找“根本解”,從源頭上做文章,絕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看到的問題往往是表面現象,如果根據表面現象去采取對策,往往事倍功半,治標不治本,容易反復,必須找到背后原因,即為什么出現這種現象。找到了背后的原因,還需要繼續深挖,才能找到深層次的核心問題,所以遇到問題時要多問自己幾次為什么,千萬不要被表面現象迷惑。比如說從表面上看,團隊的執行力不強,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激勵機制的問題,也可能是溝通機制的問題,而深層次的核心問題則可能是企業的用人機制問題,導致能干的員工不愿干(缺乏動力),不能干的員工不愿意學(缺乏能力),想干的員工不會干(缺乏方法論)。
方法論支撐
唯有把系統性思考上升到理論高度,企業才可以重復成功的模式和做法,才能夠基業長青。所以優秀的企業一定要有方法論做支撐。就企業而言,方法論包括企業戰略規劃、產品創新體系、產品研發體系、商業模式設計等。注重方法論,注重過程控制,是不少成功企業的特點,他們相信只要過程正確,結果一定正確,如果結果不正確,一定是過程中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很多成熟的方法論已經在世界知名企業中廣泛應用了很多年,并在實踐中驗證了其有效性和適應性。我堅信,學會了方法論就掌握了做好某一件事的本領,雖然不能說一勞永逸,卻可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運用自如,從而提高組織效率,減少重復勞動。
方法論的價值無處不在,就拿大家普遍關心的經營業績來說,很多企業都靠人海戰術,靠關系,靠能人。其實這些都靠不住,唯一靠得住的是系統。企業要想提高與客戶溝通的效率和質量,就需要提煉品牌的價值訴求,用FAB(即屬性、作用、效益的法則)這一方法論形成“統一說辭”??梢哉f優秀企業與普通企業的區別很多時候體現在市場營銷方面,而市場營銷的終極目標就是讓銷售成為多余動作。一旦市場營銷做到位了,銷售工作就變得非常簡單。過去這些年,很多企業誤入歧途,紛紛扛起“打造狼性團隊”的大旗,以為產品沒有競爭力,可以靠狼性團隊彌補,把本該用在產品創新上的資源和資金用在了銷售上,把本該用在市場調研上的功夫也用在了銷售上,這種做法無異于本末倒置。我相信,大多數企業早晚有一天會認識到唯有“打造人性化團隊”才是正路,因為人性化團隊可以用專業、敬業、職業的行為打動客戶,可以在心情愉快的環境中創造出有獨到價值的好產品,這一切都需要方法論做支撐。
其實,只要市場營銷工作做到位了,客戶就會主動找上門,甚至把客戶變成粉絲,把粉絲變成信徒,這就是蘋果公司的玩法。記得當年我在蘋果中國公司擔任市場總監時,市場部門人員是銷售部門人員的3~4倍,蘋果公司從上到下都把關注點放在市場營銷上,并把產品創新當作市場營銷的重中之重,把給客戶提供獨到的價值和體驗當作企業不懈的追求。反觀很多企業,往往是銷售人員多,市場營銷人員少,就算有一些市場營銷人員,也主要是做市場宣傳和活動策劃的,真正做產品市場和市場開發的非常少,這從根本上制約了企業健康發展。
數據化分析
僅有方法論是不夠的,企業要想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必須形成一套科學的決策機制和運營管控體系,學會用量化的語言去溝通、分析、決策,不再使用永遠正確的廢話。
比如“有了較大的提高或改善”“市場非??春谩薄笆袌龀砷L率很快”“客戶需求非常旺盛”“產品前景非??春谩边@類定性的分析對于企業來說,沒有任何意義,無法讓大家看懂、看透。久而久之還會形成一種“差不多”的企業文化,你用定性的語言問我,我用定性的語言回答,到頭來誰也沒說錯話,誰也不負責任,很多事情都是不了了之。
可以說,一個追求卓越的企業,要從小事做起,把一件一件小事做到極致。要知道,精細化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之上的,沒有信息化系統,是不可能實現精細化管理的。而信息化系統包括很多分支,比如決策支持系統、運營管控系統、人力資源系統、知識管理系統等。
決策支持系統主要是掌握市場信息(包括宏觀和微觀信息)、客戶信息(包括CRM、銷售漏斗)、競爭信息(競爭情報)。過去大家都信奉這樣一個理念: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企業要形成一種用數據說話的文化,做決策不能基于感覺,必須基于數據,而數據的獲取一定是來自認真細致的市場調研,這是做頂層設計的前提條件。沒有客觀數據做支撐,任何決策都是蒼白無力的,無異于賭博。我在給企業做戰略規劃之前,都要求企業方所有的與會人員(包括非業務人員)在會前進行市場調研,回答30多道題,以對市場環境、用戶需求、競爭格局有一個大致了解。不過,有一點需要強調,有了數據支撐之后,還必須遵循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在決策前一定要民主,在決策后一定要獨裁”。
運營管控系統側重于實時監控,從“人治”走向“法治”,這是頂層設計的終極目標。不能過度依賴個人的能力和責任心,必須用嚴密的體系、標準化的流程、統一的工具進行管控。要知道,企業規模越大,越需要用制度管人,靠體系做事,避免隨心所欲。而運營管控的奧妙就是把管控融于服務當中,用服務來實現管控,把生硬的、令人反感的管控隱藏于優質的服務當中。我認為這是很多大型企業管理升級的核心內容。一旦大家明白了這個道理,集團公司各個職能的管理人員就會調整心態,逐步樹立服務意識,為下屬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甚至成為內部咨詢師,把掛在嘴上的“轉變職能”真正落地。大家所熟悉的預算管理、產品創新體系(IPD)、生產管理、供應鏈管理等都屬于運營管控體系。有了這些系統,企業就可以在“人、機、料、法、環”等方面實現全面管理,從而提高運營質量,強化運營管控。
科學化分解
再好的想法只有落地了才有意義,頂層設計也需要“臨門一腳”,就是執行力。那么執行力從哪兒來?憑什么員工愿意盡心盡力地去做,員工努力工作的動力在哪里?這是很多企業常常忽視的問題,以為任務布置下去就完事了,其實不然。要想把工作任務完成好,首先要懂得分解任務,如果分解得不科學、不清楚,接受任務的人就不知道該怎么做。老板在布置工作后都會問部下有沒有聽懂,大家的回答往往是“聽懂了”,這是給老板面子,其實很多人沒有聽懂。所以布置任務時一定不能偷懶,必須掰開了,揉碎了,說清楚,如果沒有人提出問題,往往是沒有聽懂的表現。必須把任務變成“動作”,再把“動作”用標準化的流程和工具變成“規定動作”,借助動力式管理激發員工的主動性。
我在中國惠普有限公司的最后一項工作,就是負責惠普公司與康柏公司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兼并整合事宜。大家可以想象,要將一家十幾萬人的公司整合在一起,那是一個海量的任務,而要在一年內圓滿完成,更是一個大挑戰。為了把每一項工作落實到位,我帶著兼并與整合團隊到亞太區領任務,首先把整個兼并整合分成16大類,由每一大類的負責人介紹工作任務和要求,包括產品整合、辦公室整合、團隊整合等各個方面,然后把每一大類分成若干項重要任務(一般是10條左右),最后再把每一條任務分成若干項具體的“動作”(一般是8條左右)。這樣一來,看起來無從下手的海量任務就變成了一個個可以布置下去、可以考評、可以監控的“動作”,共1200多項,形成了一份完整的項目分解報告CIPOR(Country Integration Plan of Record)。
有了CIPOR,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周檢查各項“動作”是否完成,并向亞太總部的兼并與整合辦公室匯報,誰沒有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動作”,都會被拿出來“曬曬”,讓全公司的人知道,是誰拖了后腿。記得當時我們采用“紅綠燈”制度,凡是圓滿完成的“動作”就用綠色表示,凡是差了一點點但是可以補救的“動作”就用黃色表示,凡是項目停滯不前的“動作”就用紅色表示。這些用“紅綠燈”表示的報告讓各級領導一目了然,一旦出現紅色的“動作”,不用我們兼并與整合辦公室過問,當事人的上司也會馬上詢問部下,為什么出現紅色。因為誰也不想成為影響兼并與整合進程的人。